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研究与复杂性科学_苗东升

经济研究与复杂性科学_苗东升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2010年第2期(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总第193期)经济研究经济研究与复杂性科学苗东升摘要:本文讨论了经济研究与复杂性科学的互动关系,指出经济学前沿出现了把复杂性当复杂性对待的趋势,最后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出一些想法。

关键词:复杂性;经济研究;复杂性科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图分类号:F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10)02-0030-07收稿日期:2009-11-22作者简介:苗东升,男,山西榆社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北京100872)一、经济研究是培育复杂性科学的温床之一复杂性科学从孕育到产生的历史可以简单概述为: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开始孕育,历时40多年;1940年代开始把复杂性看成科学概念,意识到复杂性正在成为科学前沿的研究对象,提出一系列有助于理解和描述复杂性的概念、方法、观点;70至80年代之交初步形成复杂性科学。

一切科学思想都来自社会实践,复杂性科学亦然。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经济活动本质上属于复杂系统,因而是培育复杂性科学思想的重要土壤。

科学整体作为系统,从简单性科学这种历史形态演化为复杂性科学这种历史形态,需要而且事实上经历着一系列观念和方法的转变。

今天回头看去,这一进程中始终有来自经济研究的影响和推动。

其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仅就以下五点略加说明。

1.从物理到事理。

简单性科学是广义的物理学(自然科学),只研究物质关系和物质运动,不涉及人的因素起重要作用的事理现象。

研究事理既要考虑物质关系和物质运动,也要考量人的情感、思想、决策、行为等因素,原则上属于复杂性范畴。

科学转型演化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思想准备是从单纯的物质观转向同时承认事理观。

这一转变始于20世纪初,人们试图把自然科学的方法应用于事理现象,主要是经营管理问题,逐步形成运筹学。

运筹学遵循投入最小化、收益最大化这一经济原则,用数学方法描述和处理有限资源分配、目标搜索、设备更新之类事理问题。

列昂惕夫(1973)、康托罗维奇(1975)就是以运筹学的出色工作而获得经济学诺贝尔奖的。

今天看来,运筹学能够有效解决的还是所谓硬系统、硬运筹、硬事理问题,原则上仍属于简单性科学。

但它冲破单纯的物理观,开辟通向研究软系统、软运筹、软事理这类复杂性问题的道路,是经济对复杂性研究的重要影响。

32.从还原论到系统论。

从方法论看,简单性科学是还原论科学,强调把整体还原为部分、把宏观还原到微观去认识和解决问题;复杂性科学是系统论科学,强调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问题。

科学转型演化必定伴随方法论转变,必须重新张扬整体观。

贝塔朗菲说得好:“我们被迫在一切知识领域中运用‘整体’或‘系统’概念来处理复杂性问题。

”[1](p.2)从还原论到系统论的转变跟经济学的影响和推动密切相关。

在一般系统论创始人中,经济学家博尔丁的地位仅次于贝塔朗菲,对现代科学从分析范式转向系统范式有独特贡献。

博尔丁自称是从经济学和社会科学走向一般系统论的[1](p.12),他提出的组织模型、层次划分图式、经济系统的生态特性和演化特性等,其思想灵感首先来自经济学。

当然,从经济学提炼系统思维的绝非博尔丁一人,而是几代人接力赛的结果。

3.从天然性到人工性。

人类行为、社会发展充满天然性与人工性的矛盾。

不考虑人工性,只从天然性角度研究客观世界的是简单性科学,从天然性与人工性矛盾统一的角度研究客观世界的往往是复杂性科学。

“人工性问题之引人入胜,主要是当它关系到在复杂环境中生存的复杂系统的时候,人工性和复杂性这两个论题不可解脱地交织在一起。

”[2](第2版序)在复杂性科学初步形成其理论框架的过程中,司马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他提出的有限理性、层级结构、人工性等概念是复杂性科学必不可少的武器。

从其著作中可以看出,西蒙对复杂性研究的贡献都直接联系着经济学和智能科学,是对经济复杂性和智能复杂性长期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有限理性概念更是为修正传统经济学完全理性假设而提出的,完全理性是简单性,有限理性连通着复杂性。

4.从机械论到有机论。

简单性科学遵奉机械论,一个突出表现是把系统组分看成死的物质分子、原子,或机器的元件。

一般系统论、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等对系统组分的认识事实上都因袭机械论假设,不提组分的活性,难以有效描述复杂性。

应对复杂性须克服机械论,采取有机论。

科学从机械论向有机论转变有不同途径,圣塔菲的CAS(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是其中之一。

他们借用经济学的agent概念,把系统组分看成具有主动性和学习能力的主体,能通过积累经验而相互适应,进而适应更大环境,指出正是这种适应性造就了系统的复杂性。

CAS理论的许多概念、方法、模型都有明显的经济学背景。

5.自组织观点。

自组织理论为解释复杂性形成和演变的深层机制提供了理论根据。

没有自组织理论,就不会有复杂性科学。

自组织理论主要完成于普利高津、哈肯、艾根等人之手,但思想孕育跟经济学密切相关。

斯密“看不见的手”是对经济自组织最早的表述,影响深远,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信念。

20世纪后半期,苏联中央集权式计划经济走向停滞,西方发达国家战后经济的长足发展,催生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复兴。

尽管它把市场的自组织功能绝对化,完全否定他组织,十分片面;但它有助于重新认识自组织对系统生成、存续、演化的建设性作用,在学术思想上有不可忽视的正面影响。

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等)在1960-1970年代勃兴,与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复兴有思想上的联系,也同后来出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有联系,为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科学支持。

此外,开放性、异质性、多样性、非线性、动态性、不确定性、目的性、竞争与合作等等,这些对理解复杂性必不可少的概念的提出和深化,都从经济学中得到过启示。

二、复杂性研究对经济学发展的推动事物总是相互作用的。

逐步形成中的系统科学、信息科学、非线性科学、各种跨学科研究等,粗略说就是新兴的复杂性科学,同时也在影响和滋养着经济研究。

既然经济运行本质上是复杂系统,复杂性研究所提出的新思路、新概念、新方法就会不可阻挡地进入经济学,成为经济学理论创新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和概念工具。

事实上,1980年代以降,经济研究中引入复杂性科学的概念、观点和方法已成为时尚,国内外举行了难以计数的有关经济复杂性研究的活动,发表大量研究成果。

国际上复杂性研究学派林立,都非常关注经济复杂性问题,以不同的理念和方法给出解释,这里仅提及五点。

1.博弈论经济学。

竞争是研究系统演化、自组织之类复杂现象必不可少的概念。

博弈论是研13究策略性竞争的科学理论,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

现实世界的博弈行为不限于经济系统,但自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以来,经济竞争成为研究博弈现象的最大推动力之一。

冯·诺伊曼和奥斯卡·摩根斯腾的名著《博弈论和经济行为》被视为博弈论诞生的标志,它接受了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运用博弈论分析经济现象,其基本概念“局中人”乃是一类特殊的经济人。

博弈论1950年代以来的发展跟经济学的关系更加密切,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从多方面深入地揭示了真实“局中人”固有的复杂性。

相比之下,哈肯和艾克斯罗德关于合作与竞争的一般性研究倒显得受冷落了。

2.报酬递增经济学。

W·B·阿瑟是非主流经济学的重要人物,其经济学思想发源于他有关发展中国家人口经济问题的调研和在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的工作,并多方面受惠于正在形成中的复杂性科学,特别是普利高津关于系统演化和自组织的观点。

阿瑟把自己的新经济学称为报酬递增经济学,强调经济系统的正反馈,向主流经济学基于负反馈的均衡论发起挑战。

早在1979年,他就沿着简单性与复杂性的分野这样一个维度,从7个方面对新旧经济学进行比较,下面列出其中4条[3](p.36),这足以看出复杂性研究对其思想影响之深,报酬递增经济学无疑属于把复杂性科学引入经济研究的产物:旧经济学·建立在19世纪物理学之上(均衡、稳定、确定性动力学)·一切都处于均衡状态,经济中不存在真正的动力学变化·把研究对象看做结构简单的事物·经济学就像物理学那样简单新经济学·建立在生物学之上(结构、形态、自组织、生命循环)·经济永远处在时间的边缘,不断前进,结构时时在组合、衰败、发展·认为研究对象具有潜在的复杂性·经济学是高度复杂的科学3.混沌经济学。

混沌指确定性系统的内在随机性,尽管学界有人认为它还算不上真正的复杂性,但毕竟是迄今发现的最复杂的动力学体制。

混沌的基本特征,如非周期定态、奇怪吸引子、对初值敏感依赖性、长期行为不可预测性等,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都可以发现。

所以,混沌学的出现立即引起经济学界的关注,纷纷以混沌学概念和方法描述经济复杂性。

最早的工作大约是在1975年,1980年代有关工作迅速增加。

普利高津学派、哈肯学派、圣塔菲学派、微分动力学等都尝试把混沌学与各自的理论结合起来分析经济复杂性。

由理查德·H·戴等人写的14篇文章汇编成的《混沌经济学》一书[4],大体代表了应用混沌理论研究经济复杂性的成果。

北京大学学者陈平是作者之一,他发现经济系统的奇怪吸引子,并以可观察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描述经济混沌。

[5]4.演化经济学。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演化理论逻辑地包含经济演化的思想,瓦尔拉斯、熊彼特、博尔丁等都承认经济系统的演化性。

但作为一门经济学理论的演化经济学,出现于1970—1980年代,而系统演化的一般理论出现于1960—1970年代,它们的思想渊源关系是清楚的。

粗略地说,把经济运行作为一种演化系统来研究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就是演化经济学。

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有两个:一是纳尔逊和文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1982);二是霍奇逊的《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演化》(1999)。

后者受复杂性科学的影响很明显,霍奇逊认定经济学是“处理复杂系统的科学”[6](p.59),承认“演化”一词“与‘复杂性理论’相联系”[6](p.128)。

在诸多复杂性理论中,除了早期的司马贺等人,他们更多的是受混沌理论和CAS理论的影响,把新奇性(恒新性、新事象)作为核心概念,重视隐喻的方法论意义,都同复杂性科学相一致。

5.中国复杂性科学界的经济研究。

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的形成与经济研究也有密切联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集成法就是基于经济学家马宾指导的、710所于景元等人完成的有关粮油倒挂等问题的研究,由钱学森从理论上总结提炼而形成的。

钱学森学派一向重视经济问题,作为其重要成员的方福康对经济复杂性作了持续多年的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