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中医学研究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医学的发展与现状是人们近年来关注较多的问题之一,在迈过了中医科学性争论之后,我们基本上已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要论述中医的科学性,要具体定义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概念所指不同,中医与科学的归属自然也不尽相同。
然而,中医学如何能用现代的语言表达清楚,能够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将它的治病方法和诊疗思路推而广之,进而普及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复杂性科学是解读中医的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看待中医,无疑为中医的诊疗思维和治病方法的展示提供了有效地借鉴范式。
1.复杂性科学视野中的中医什么是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科学无论在哲学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推进着时代和科学的前沿探索。
目前我们还无法对复杂性给出明确的定义,迄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
《大英百科全书》中关于系统科学中的“复杂性”属性描述了八种特征:(1)不可预言性;(2)连通性;(3)非集中控制性;(4)不可分解性;(5)奇异性;(6)稳定性;(7)不可计算性;(8)突现性。
这些关于复杂性特征的内容都具有确定的解释,同时也激发了把复杂性研究及其范式应用于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其思想和概念渗透到各门具体学科之中,成为重要的科学理念和思维方法。
在复杂性研究领域内,Science(科学)杂志于1999年的复杂性专辑中选用了“复杂系统——超越还原论”的表述,后来学者们倾向于称之为“复杂性科学”这一用语。
戴汝为院士更将复杂性科学称之为“21世纪的科学”因为复杂性科学打破了线性、均衡、简单还原的传统范式,而致力于研究非线性、非均衡和复杂系统带来的种种新问题。
通过对复杂性科学的探索和研究,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的。
什么是系统?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
或者说,系统集合内各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组织而成的一个整体,并在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功能。
而中医正体现了复杂性研究中的系统论思想。
系统科学和已有的其它科学不同,它是从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以及层次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客观世界的。
这里的客观世界包括了自然、社会和人自身。
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系统在整体上具有其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性质,即系统的整体性。
中医以复杂性科学为其理论依据,具有着整体论和系统论的思想,而这正是西医还原论所缺乏的。
复杂性科学的许多概念,如:系统、信息、整体、反馈、自组织、非线性等已经顺畅地进入中医的话语体系。
中医在认识论、方法论、逻辑思维等方面与复杂性科学有深刻的一致性,中医无疑具有复杂性科学的诸多品格。
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就提倡过“中医系统论”研究。
“人体科学一定要提倡系统观,而这就是中医的观点”,“人体科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
他提出了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理论。
中医是治病救人的技术,它更实用,注重整体、系统的方法,而不是向下分析孤立、细微的元素。
祝世衲教授也曾反复说过:“中医理论的很多概念范畴是落在西医还原论的视野之外的。
”朱清时教授从现代科学不能解释中医的有效性的事实出发,认为“中医不是迷信,而是复杂性科学的一部分”。
中医跟复杂性科学在学术思想上有诸多深刻的一致性,中医是否科学,哪方面科学,哪些方面不科学,衡量的标准应该是复杂性科学,而不是还原论科学。
从复杂性科学的观点看,中医学中整体论和系统论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体观。
整体观是中医最大的理论特色。
在中国古代传统中,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万物,始终是被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的。
人与其它万物一样,是天地自然界整体的一部分,与天地自然存在着相参、相应的密切联系。
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五脏六腑又是人体的组成部分。
在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中反映了大量现象属于人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属性、功能和行为,即系统的系统质,它们是无法还原为部分来理解的;目前西方系统生物学研究仍然只是集中在基因组、蛋白质、细胞这些比较低的层次或心、肺等特定系统,认为这个系统整体性能对它们来说还是遥不可及的未来。
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中医学研究的是人与天地自然、周遭环境(诸如气候,天象等)的联系,研究人的脏腑与天的五气四时的关系,研究人体疾病与针。
灸按摩的关系,研究四诊法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具有复杂化学成分的药物如何配伍、如何减毒增效,研究如何通过辨别证候进行立法处方选药、调整药物等等,这些都是从相互联系的角度来诊断治病,望闻问切的。
中国古代先哲们还习惯于把自然界和人体的一切事物都纳入到阴阳和五行的体系当中,认为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各种阴阳转化和五行生克的相互关系。
自然而然地运用阴阳、五行的思维模式来建构人体的经络、脏腑系统。
三是稳态观。
中医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至”,以此来说明人体的健康、有序的稳态。
人体的经络体系就是以十四经脉(包括了任脉和督脉)为主体,网罗周身的一个复杂经脉系统。
它对内联络五脏六腑,在外分布于五官七窍、四肢百骸,沟通了人体表里、上下、内外,将人体各组织部分维持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的稳定状态。
经络还承担着运行气血,濡养周身,协调阴阳的功能。
通过经络的运输、协调和反应作用,使得身体各部分组织能够正常运行,以保持人体功能活动的稳定及其与外环境的统一平衡。
四是动态观。
中医学把人体看作是天地自然界整体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孤立地研究人体,而是把人体放在自然界的整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之中进行研究,体现了一种整体和谐的生命观,它把人看作是天地自然自身运动变化的结果,“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必须通过“升降出入”,与天地自然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此来保持生命机体的正常运转状态。
人体内在的经络、脏腑与外在的自然天地四时之气相通相应、平衡协调,这正是一种整体和谐生命观的具体体现。
2.中医学自身的复杂性中医学是一门具有丰富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的医学体系。
但同一个疾病事实确有中、西医两种截然不同的描述,这实际上是疾病表现的复杂性和不同的研究方法所导致的。
中医学自身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医概念的复杂性“中医”现在是医学界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总结起来它大致有三个含义:(1)指一门学问或学术体系,如中国的传统医学,就是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医术;(2)指从事中医、掌握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人,如医士、医生、医德;(3)指称学科分类,如中医、西医等。
我们现在所称之的“中医”更多的是相对于西医而言的,是近代西方学术体系打破中国原有学统框架后,依据中国特殊的地理区域和民族特征而限定的。
为区别于西医,将中国的医学称之为中医。
不仅如此,中医还蕴涵了中庸思想里“中和”的意蕴,体现了一种中正平和、持中守一、平衡协调的状态,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和文化内涵。
它阐释着中医认识论中的“天人合一”、治疗原则上的“执中致和”、药物应用上的“补偏救敝”等。
仅“中医”二字尚且有这么多含义,更何况中医学中其他纷繁杂多的概念,诸如藏府、经络、气血、风、贼等,其古今含义也必定千差万别,究其原因是这些概念背后的意义复杂性。
在话语和文字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超语言的信息,它们是:语境、背景知识、文化因素、比喻含义、俚语行话等等,它们包含有语用学(语境信息)、语义学(词汇有多种含义)、修辞学(隐喻)、词源学、词汇学、社会学(文化习俗)、心理学(行为意义)、文学、历史(典故)等多方面含义。
中医一些基本概念的发展、泛化与演变也必然充斥着诸多因素,例如《内经》中多“虚邪贼风”并称,此处的“贼”并非指现在的窃贼、小偷之义,而是损害、危害的意思,贼风是强调了这种风邪对人体正气的干扰和损害的特点。
病因的复杂性中医与西医对待疾病的致病因素看法不同,在中医看来,“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其中的外邪说并非仅指“气候的异常变化”,因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由于人自身正气不足,而给予外邪可乘之机。
这种关于病邪的认识在西医里是没有的。
《内经》中还有“偏阴偏阳谓之疾”的说法。
即是说,健康时并不意味着没有邪的存在,恰恰相反,它是人体正气在同邪斗争中,依然能维持自身正常的运动和平衡的统一而确认的,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因此,从健康到疾病的转化也并不意味着“邪”的彻底消失。
在正气与邪气相争过程中,最基本的自稳调节是阴阳自和,即一种“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
西医与此不同,它认为疾病的致病因素是病菌、病毒,因而以细胞病理和基因病理为基础的生物医学一直牢牢地统治着医学界。
18世纪,意大利的莫干尼提出,疾病就是器官形态学的改变。
不久,法国的毕夏把疾病归结为人体各种组织的形态学改变。
19世纪,德国的魏尔肖进一步宣称“疾病的本质在于特定细胞的损伤”,“一切疾病都是局部的”。
近2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把疾病归因为基因的病变。
根据西医《病理生理学》对疾病的定义:“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西医把这种病因归结为细菌、病毒导致的器官性病变,因此它们必然会采用还原论的方法层层深入追查病因、病理、病位,从局部的观点看待疾病问题。
其实,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论中医、西医,任何疾病的发生,不仅有内在因素,也少不了外在的侵入,它包括了感染、情绪、饮食、气候等变化因素。
例如,在临床诊断中,一个患有糖尿病、动脉硬化症的病人,其中一个表现症状是脾大。
而脾大是否就是造成他所患疾病的原因呢?仅单一的一个症状并不能判断其是否与所患疾病的必然关联,中医从人的整体、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出发辨证论治,而西医则通过外在单一的疾病现象来探寻疾病的内在机制,采取的是针对症状,个个击破的方法。
如果对复杂性疾病有整体系统的观点,治疗和诊治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遣方用药治疗的复杂性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体现了它的诊疗思想。
中医的对象不只是疾病,而侧重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健康和疾病的转化过程。
因而,中医学在临床调方用药中主张,利用人体自身的正气、抗病机能来抵抗疾病,激发人体的自愈和康复能力,特别强调利用生长发育期把病抗过去。
中医的治疗重视整体,坚持以人为本、提倡整体观念,以不破坏对象的整体性为前提,侧重从综合辨证的角度来认识人体疾病的内外联系,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辨证诊治风格。
14世纪时,中医学家王履即认为,药物病和医源性疾病是治病的根本原因,他提出了“端本澄源,中含至理;执其枢要,众妙俱呈”。
刘河间也指出,消除疾病“皆根于内”,从而在诊断上要求“紧守病机,各司其属”;所谓的“求其属者求其本也”,即寻求发动“正祛邪”机能的亢进旺气背景,利用五脏阴阳网络来调节这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