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高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
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
这一规定( ) 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2.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3.据《宋会要·食货》记载,北宋时长江流域的成都府路、梓州路和两浙路每年上贡的丝绸已达266万多匹,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二。
这说明长江流域( )A.丝织技艺水平相对较高 B.受黄道婆纺织术的影响C.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4.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5.据统计,唐代江南士人居相位者约占十分之一,宋真宗以后则超过半数。
在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大多是赣、闽等地的江南士人。
这反映了( )A.江南地区经济地位的提高 B.政治和文化中心南移趋势明显C.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D.变法成为挽救统治危机的利器6.唐代,长安城东西两市规定:“京城内诸坊市宅舍,辄不得毁拆,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这表明唐代( )A.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B.重视农业轻视商业C.政府对市场管理严格 D.城市秩序比较稳定7.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
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
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东部沿海的自然条件优势更加明显B.列强对南方的破坏甚于北方C.经济由内向型向外向型发展的趋势D.农业经济阻碍了近代化发展8.明朝邝璠的《耖田》中写道:“耙过还需耖一番,田中泥土要均摊,摊得匀时秧好插,摊不匀时插也难。
”这反映出(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B.农耕生产技术的改进C.土地利用率得以提升 D.水稻种植走向规模化9.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了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
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灾难”。
这表明( )A.印第安人反对经济全球化 B.先进文明冲击了落后文明C.两种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 D.历史的价值判断有相对性10.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记载:“鲁滨逊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这主要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 )A.早期殖民扩张 B.圈地运动C.新航路开辟 D.工业革命11.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
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
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 A.源自于劳动实践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C.取决于资金保障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12.根据下列表格(单位:万亿元)中的内容,推测其要认定的年份可能是( )13.《全球通史》中提到:“各强国,尤其是英国、法国和德国,对外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例如英国,到1914年,已在国外投资了40亿英镑,等于其国民财富总数的四分之一。
那时,法国也已在国外投资了450亿法郎,约合其国民财富的六分之一。
……到1914年,欧洲已成为世界的银行家”。
材料表明( )A.世界金融秩序陷入混乱 B.工业革命加速西欧国家资本积累C.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强大 D.西方列强侵略方式发生重大转变14.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电力时代,其引发力量不是来自生产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似乎同生产没有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
”下列发明与这一观点不相符的是( )A.富尔顿发明汽船 B.爱迪生发明电话C.福特制造出第一辆汽车 D.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5.鸦片战争前,太湖地区的传统蚕桑业生产过程有植桑、育种、养蚕、锻丝及丝织五个工序阶段。
大都由蚕农在家庭内部统一经营。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蚕种制造、养蚕、缫丝等环节独立开来,成为独立的生产行业。
这一变化说明( )A.太湖地区的蚕桑业走向衰落 B.近代农业摆脱了半殖民地的特征C.太湖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近代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16.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17.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留学,同时规定他们每3个月要学习14天《孝经》和圣谕。
这可以说明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宗旨是( )A.加强中外友好往来 B.改革传统教育制度C.宣扬中华传统文化 D.践行中体西用思想18.右图是1926年10月10日上海三兴烟草公司在《申报》上刊载的一则香烟广告。
运用该材料研究下列历史主题呈现最为全面的一项是(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③物质生活的变迁④大众传媒的发展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9.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工商业者群体意识逐渐形成,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工商业者在创办实业、抵制洋货、收回利权、立宪运动、民主革命、抗日救亡等众多社会事务中日益显示出自身的实力和存在价值。
对此,下列历史解释正确的是( ) A.工商业者依旧属于传统的社会群体B.工商业者投身社会事务是有利可图C.工商业者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D.工商业者是倡导革命的新中坚力量20.右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2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
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22.德国财经网称“雄安新区”是“中国新区3.0”,而对比雄安,深圳与浦东的崛起之路反复被说起。
下列有关“深圳和浦东的崛起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A.浦东新区迈出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B.它们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确立C.它们都是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关键步骤D.深圳特区是90年代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23.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须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
这主要说明( )A.当时的交通规则规定靠左通行B.当时的上海还没有出现汽车C.当时的上海已经产生近代交通规则D.当时的上海由公共租界控制24.据载,孙中山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割了辫子,黎元洪在武昌起义后被枪口逼迫剪了辫子,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前夕割了辫子。
这说明( )A.革命党人的行为与动机具有一致性B.辛亥革命开启近代社会习俗变革潮流C.孙中山是剪辫运动最早的倡导者D.辫子去留成为当时是否革命的风向标25.20世纪的大萧条促使许多国家选择了福利国家的道路,为穷人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这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中间路线。
西方福利国家制度( )A.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体现 B.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C.朝着共产主义方向发展 D.只是应对大危机的举措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6题16分,27题14分,28题20分,共50分)26.(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初以来“开山海之禁”,听任盐铁私营,豪商大贾和诸侯王纷纷冶铁煮盐,积蓄雄厚的经济力量,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对于西汉皇朝都是十分不利的。
公元前117年,汉武帝规定,招募盐户煮盐,资用自理,由官府供给煮盐用盆,煮成后,由官府按所值给价。
至于铁器的生产,则规定在产铁地区设立铁官,就地冶铸,不产铁的郡国设立小铁官,利用收集废铁冶铸。
食盐和铁器一律由官府统一销售,禁止私卖私铸。
……经过整顿,盐铁的产量和销售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
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
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
更俗剧场是新式建筑,舞台上除演员别无闲杂人员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了移风易俗作用。
——《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一册(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
(8分)(2)据材料二,概括张謇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在这一时期创办企业的有利条件。
(8分)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花贸易。
19世纪中期,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并确立了它们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英国、美国、埃及、印度以及中国地区进入了由棉花所连接在一起的全球棉花产业中来。
美国内战时期,英国国内的原棉供应大量短缺,英国工厂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棉进口供应地,加快了棉花的全球化历程,也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由此形成了一幅由中心和外围、工业快速发展地区和工业发展停滞地区组成的新的世界版图。
——摘编自魏涛《“全球转向”、商品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国际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的有利条件。
简析该体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8分)材料二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2)根据材料二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分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