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龙江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黑龙江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大庆中学2016—2017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分数:100分命题人: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后汉书》所述:樊重三世共财;缪彤兄弟四人皆同财业,及各娶妻,诸妇遂求分异,彤乃闭户自挝,诸弟及妇闻之,悉谢罪;蔡邕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

材料表明当时A.数世同居共财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B.政治结构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宗法组织参与构建社会行政体系 D.对合族而居现象有一定的认可度2.《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这反映了A.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B.分封制度逐渐恢复C. 诸侯国内部政权争夺激烈D.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3.“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

”这段《三字经》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C.由分封走向统一的进程 D.君主专制强化的历程4.有学者认为,古代推行的某种制度是该王朝“无为而治”治国思想的体现,它增大了地方行使政治经济的自主权力,促进了地方发展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

此学者论述的制度属于A.郡国并行制B.节度使制C.转运使制D.地方三司制5.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

”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A.易形成冗官现象B.降低了行政效率C.减少了决策失误D.加强了君主专制6.“(明代)大学士成为没有宰相名义的宰相……但大学士毕竟不同于正式宰相,正式宰相可以单独推行政令,大学士便无此权。

他只能依靠‘票拟’签注意见,来窃弄皇帝的权力,只有黑市地位,没有法定地位。

”作者意在表达A.大学士权力无制度保障B.设立大学士有利于限制皇权C.大学士擅长于玩弄权术D.大学士只是没有名义的宰相7.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舍人出身的蔺相如因为出使秦国“完璧归赵”而拜为上大夫,又因为在渑池会上斥责秦王、羞辱秦国文武群臣而拜为上卿。

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出A.商周盛行的官爵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B.西汉史学家对秦国仍存在偏见C.功勋开始成为官爵升迁的唯一依据 D.儒生的政治地位得到大幅提高8.从公元前8世纪初开始的二百多年间,由于人口增多,希腊的众多城邦组织本邦的部分居民向外迁移,另立家园,建立起140多座新的城邦,奠定了古代希腊的广阔疆域。

这些行动A.形成了“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B.扩大了地中海贸易圈C.具有殖民扩张、争夺霸权的特征 D.瓦解了城邦民主政治9.从历史上看,罗马社会经济逐步从一个单一的农业经济社会变成了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并重的社会。

帝国中期后,商品贸易和商业交换活动甚至占据了主要地位。

商品贸易的发展A.成为共和国体制得以维系关键 B.确保了罗马贵族对政权的垄断C.推动了罗马法适用范围的扩大 D.阻碍了罗马大土地所有制发展10.罗马帝国统治前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法学家。

法学家的学术活动、教学活动以及提供咨询的活动都是自由的,法学家的著作充满了独立和批判精神,富有创造性。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万民法需要权威人士的解读B.帝国疆域不断扩大和事务的繁多C.帝国境内自由民人数的增多D.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需要11. 恩格斯说:“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人们的不平等比任何平等受重视的多。

如果认为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人和奴隶、公民和被保护民、罗马的公民和罗马的臣民(广义而言),都可以要求平等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在古代人看来肯定是发了疯。

”这段话认为古希腊罗马民主的实质是A.主权在民的民主B.最直接最完整和最纯粹的民主C.城邦式的直接民主 D.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12. 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有独立的行政权,是实实在在的行政首脑,他有权遴选政府大臣,并亲自主掌国务大事;当时议会对政府并没有控制权,大臣之间不存在横向联系,也不需要协商一致。

这说明在当时英国A. 议会无法限制国王的权力B. 君主立宪制还有待完善C. 责任制内阁已经基本确立D.《权利法案》遭到了破坏13.张友伦在《美国民主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问题》中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和批准标志着新的资产阶级政体的产生和美国民主制度的确立。

……按照联邦宪法的规定,美国的新政体摒弃了欧洲立法机构至上的传统,采取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而又互相制衡的原则。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新的资产阶级政体”是指联邦政体B.欧洲的立法机构至上,没有分权和制衡C.“分权与制衡”是联邦宪法的典型特征D.联邦宪法的民主性体现在以议会为中心14.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在同盟会会员饯别会上说:“五十年前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

”为避免重蹈太平天国的覆辙出现“革命后的专制”,此前孙中山等人所做的努力是A.提出了三民主义 B.颁布《临时约法》C.改组中国同盟会 D.发起了护国运动15.1843年8月,清政府审定《五口通商章程》,对某些条款表示不同意见,但对领事裁判权却认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

如此可以“免致小事酿成大案”。

这反映了清政府A.竭力塑造通商大国形象B.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C.力图改变小农经济状态 D.试图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16. 担住美国驻华代理公使的何天爵曾指出:“要追根寻源,就必须回到六十年以前中国人和外国人开始有外交接触或联系的时候。

要懂得它的势头和力量,必须探索当时发起时席卷全国的排外情绪,研究它是由一个接着一个的事件所孕育,被上千次互相误解与不平的真实原因所加重。

”此处分析的历史事件是A.虎门销烟 B.义和团运动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17.《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

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这段话反映了A.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18.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指出:“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所以组织政治罢工,扩大到总同盟罢工,加紧工人武装的组织与训练,以树立武装暴动的中心力量。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认为农民战争影响了城市工人罢工D.开始反思“乡村包围城市”的观念19.1937年7月10日的《蒋介石日记》中写道:“三、倭寇今又反攻卢沟桥,是其不达目的不止也。

四、惟我已积极进兵北上备战,或可戢其野心。

……此为存亡关头,万不能失守也。

动员六师北运增援。

如我不有积极准备,示以决心,则不能和平解决也。

”下列关于这段材料说法正确的是A.客观地反映了蒋介石当时的心态 B.国民党奉行积极的全面抗战路线C.只有武力一途能解决卢沟桥事变 D.日记不能作为历史学研究的证据20.有外交家认为,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为各国如何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同时也指出了建立美好世界的途径”。

这里的“它”A.让新中国外交完全摆脱意识形态的限制B.使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局面被彻底打破C.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D.扩大了中国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联系21.冷战期间不少历史学家批评北约和华约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有转变成超级大国对抗的危险。

而冷战结束时,赞扬北约和华约具有避免冲突升级的能力成为学术时尚。

这反映了A.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大战的爆发 B.意识形态决定学术研究的水平C.历史研究不可能得出一致结论 D.学术界力图对冷战作出辩证评价22.1949年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地区实施戒严法,规定出入境的船只、车辆、航空机及其他通信交通工具必须检查,必要时得停止其交通,施行军事统治。

这一法案废除后,导致两岸关系历史性突破的事件是A.《告台湾同胞书》 B.汪辜会谈C.解严20周年纪念邮票 D.胡连会谈23.有学者认为,全球政治地理从1920年一个世界走向20世纪60年代的三个世界然后走向20世纪90年代的六个以上的世界。

对这一变化理解准确的是A.欧洲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B.美国的国际地位持续下降C.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紧张高一历史期末试题第5页(共8页)24.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

”据此判断,“它”是指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25题26分,26题18分,27题8分,共52分。

)25.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

……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

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

……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14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