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二学期高一期末历史试题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每一小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1.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立秋有雨,庄稼点头”“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换田不如换种”等。
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精耕细作的特点C.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注重因地制宜2.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西方显露资本主义的曙光,大致处于同一个历史时代。
但不久,两者从此进入两种不同的轨道。
导致近代前夕中国经济相对迟滞的最主要原因是( )A.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B.人口压力过大C.传统农耕文明的衰弱D.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阻碍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3.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交子”的出现B.坊市界限的打破C.商帮的形成D.官营手工业的发达4.明朝中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私营手工业发达B.官营手工业兴盛C.雇佣关系出现D.家庭手工业普及5.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
其主要原因是( )A.更加舒适廉价的棉纺织品的冲击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C.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7.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他的统治已到末日;另一种更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这“革命力量的火花”是指( )A.水力B.核能C.煤炭D.电力8.与烟草、土豆等农作物最初从美洲传向欧亚大陆有直接关联的历史人物是(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9.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下的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 )A.1842年,英国女王在电灯下研究远东战况电报B.1905年,名角谭鑫培表演的京剧被拍成电影C.1936年,人们通过电视转播观看奥运会比赛D.1998年,上海人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网上贸易10. 世博会被称为“经济奥林匹克盛会”,是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集中展示地。
世博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编年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完善表格( )举办时间举办城市主要展品1851年英国伦敦①1878年法国巴黎②1904年国圣路易斯③美A.①火车机车;②电话、汽车;③蒸汽引擎、飞机模型B.①火车机车、蒸汽引擎;②电话;③汽车、飞机模型C.①蒸汽引擎、汽车;②电话;③火车机车、飞机模型D.①蒸汽引擎、飞机模型;②火车机车、电话;③汽车11.分析以下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有( )企业数量表顶目民族企业官办企业外商企业企业数量(家) 300 311 931①资金少②规模小③技术力量强④所占比重小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2.某学习小组计划进行一次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展。
与下列一组图片适合的主题应是( )男耕女织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钢铁厂继昌隆缫丝厂A.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B.洋务企业的产生和发展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3.近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联系、交往越来越密切,需要一种大众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渠道。
适应这种需要,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大众媒介是( )A.电影B.电视C.报刊D.互联网14.报纸的新闻报道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
下列《人民日报》刊登的内容说( )A.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已经起步B.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变革C.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D.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失误15. 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
以下是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踢得好,砸得对,一村一个革委会”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④①②③16.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
与下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 )A."一五"计划实施B."大跃进"运动开展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D.工业化基本实现17. 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表)确定一研究主题。
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材料(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A.上海工业化一瞥B.改革开放在上海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D.上海—红色的摇篮18.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B."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19.二战后,西方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
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B.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C.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D.提高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20.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21.某班举行了一场历史辩论会,以下所示为双方辩手的主要观点。
据此推断辩论会主题是( ) 正方:克服了粮食危机,保证了工业化建设顺利进行。
反方: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A.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C.赫鲁晓夫改革D.勃列涅日夫改革22.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农产品价格回升,农业收人明显增加,农民的破产情况得到遏制。
如将此立法置于新政内容示意图中,准确无误的位置是( )A.AB.BC.CD.D23.1931年美国工人很羡慕苏联工人,60年后苏联工人反过来羡慕美国工人,他们各自羡慕对方的是( )A.苏联工人的自由快活,美国工人的民主自由B.苏联工人生活富足,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C.苏联工人不用担心失业,美国工人生活水平高D.苏联工人当家作主,美国工人民主与自由24.一位美国学者曾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
”赋予“我们这个特权”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B.《马歇尔计划》C.《关税和贸易总协定》D.《布雷顿森林协定》25.2013年5月27日,一场名为“追寻时光印记”的老物件展览在重庆大剧院拉开序幕,3000多件老物件让我们感受到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生活变迁。
下列物件与20世纪70年代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是( )A.个人电脑B.长袍马褂C.粮票、布票D.移动电话26.标语、口号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时代发展的特征。
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标语、口号()①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②发展才是硬道理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④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A.①④③②B.②③④①C.①④②③D.①②③④27.以下三幅图在当今世界许多城市中随处可见。
这种现象最能说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B.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C.世界贸易走向制度化D.经济全球化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28.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区的大地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灾后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任务十分艰巨。
灾区如需向国际机构寻求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最有可能得到下列哪一国际组织的帮助?( )A. B. C. D.29.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联盟等相继成立。
这些组织的建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
A.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B.促进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C.进一步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D.有利于形成多极化世界格局30.漫画《三代人赶集》形象地反映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的巨大变化。
这一变化不能反映出( )爷爷赶集肩上挑爸爸赶集轻松跑儿子赶集点鼠标A.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B.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C.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D.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二、材料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19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
……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
“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
为了制造“机”“船”,修建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
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
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了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
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归纳材料一中当时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7分)(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4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工业近代化的主要因素。
(2分)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1).材料一中“画了一个圈”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的经济特区主要集中在哪两个省?为什么?(4分)(3).材料二反映了对外开放发展到什么阶段?其中江苏开放的城市有哪些?(4分)3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01年8月8日,数以千计的墨西哥农民在首都游行示威,抗议墨西哥总统福克斯过度重视“商业利益”和亲“美国”的农业政策材料二2004年11月19日,近5万名智利民众在首都圣地亚哥举行大规模游行活动,反对经济全球化和美国总统布什访问智利回答:(1)墨西哥和智利人民反对经济全球化有何代表性?结合学所知识说说他们为什么反对经济全球化?(4分)(2)除上问涉及的问题外,全球化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4分)(3)反对全球化是科学的态度吗?为什么?(5分)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答案:B解析:农业谚语说明了农业生产要注意节气,要掌握先进的技术,这些都是精耕细作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