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典小说《聊斋志异》是中国叙事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的鬼狐离奇之故事,生动人物形象的塑造,深深地吸引了中国及海外读者。
在《聊斋志异》众多的英文译本中,丹尼斯?马尔,维克多?马尔的译本最受欢迎,本文就马尔如何处理好小说的三要素,进行名人物名称,小说环境,及小说情节的处理,如何应用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收放自如,合理应用,从而再现和彰显《聊斋志异》的人文价值,语言魅力。
【关键词】《聊斋志异》马尔英译《聊斋志异》归化异化
《聊斋志异》又名,《鬼狐传》是一生抑郁不得志的蒲松龄的毕生心血。
作为中国叙事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叙事手法多样,情节跌宕起伏,题材保罗万象,人物千奇百怪。
目前《聊斋志异》的外文版本已近百种,美国学者丹尼
斯?马尔和维克多?马尔合译的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的译本比较通行。
本文主要着眼于马尔译文,作为小说的一种,是如何在小说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文化内涵再现原文。
一、翻译中人物形象保持与塑造
“文学创作是用语言塑造形象,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将这一艺术形象重新塑造出来,即用不同的语言塑造同一形象。
”文学题材的小说在翻译是要加强对小说里面的人物形象的保持和塑造。
《聊斋志异》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
下面的例子关于《婴宁》中关于不同笑的描述与翻译。
笑容可掬:smiles playing across her face had a beauty invited touch.
户外嗤嗤笑不已:choking laugh from outside the door
笑声始纵: she loosed a pearl of laughter
孜孜憨笑而已:persisted in laughing giddily
二、《聊斋志异》翻译中瑰丽多彩环境的再现
三要素之一的环境描写,在翻译中举足轻重。
文学翻译要遵循“忠实性”“流畅性”及“可读性”的原则,“忠实性”是开放心态所需,“流畅性”“可读性”是经验所需。
但两两者难于同时达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流畅可读,却不够忠实。
将“milk road 翻译成“牛奶路”忠实,却不够流畅和可读。
所以在文学翻译中要找到折合点,可采用偏重意译或直译的策略,描写景色,不止于景而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性格。
例如《婴宁》描写婴宁的居住环境。
作者用花香鸟语的优美环境来烘托婴宁天真烂漫的性格。
“寂无人行,止有鸟道。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而意甚修雅,向北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
三、《聊斋志异》中国儒释道文化的传播与翻译
人们熟知的《画皮》道士开始表现对与鬼魅的“仁”,“此物亦良苦,弗能觅代者,亦不忍伤害其身。
”―体谅他也是个苦命鬼,不忍心伤害他,只是“以蝇弗授生,令挂寝门。
”直到鬼将王生的心掏走,道士才用剑将鬼杀死。
鬼杀王生前,道士所言:
《画皮》道士曰“此物亦良苦,弗能觅代者,亦不忍伤害其身。
”
译文: the taoist “but has to suffer greatly before it can find someone to take its place .i really don’t bear to kill it.”
鬼杀王生后,道士所言:
原文:道士怒曰:“我固怜之,鬼子乃敢??!”
译文:the taoist exploded :“itook a pity on that ghost, bu still it had the gall to do such a thing!”
马尔在翻译中对于道士这个词是直接异化为“taoist”而不是归化为priest (牧师)
更好的保留了原语言中的道教文化色彩。
将“良苦”翻译成“suffer”。
良苦将不能,不忍害其身,译为:i don’t bear to kill it.虽然意义相似,却少了点感情的共鸣和同情的心里成分。
中文中当然“忍”“怜”都是带心的,形象字体,感人肺腑,而英文跟多的是理性和客观。
作为外国本土译者的马尔在翻译《聊斋志异》中,只能尽力而为之,却也是缺少点味道。
四、结语
《聊斋志异》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曲折离奇的情节,精美的语言,细致的环境描写是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至今仍受读者的喜爱。
马尔版译本,忠实再现了原作的人物形象,环境再现,很好传播了其文化内涵。
然相对于其他的中国古籍的翻译研究,对于《聊斋志异》的研究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