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亲子关系原是遗传学中的用语,是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
在心理学中一般归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亲子关系可分为两类一是、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
这是基于子女出生的法律事实而发生的,其中包括生父母和婚生子女的关系、生父母和非婚生子女的关系。
其特点为: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只能因依法送养子女或父母子女一方死亡的原因而终止。
在通常情况下,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不允许解除的。
二是、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
这是基于收养或再婚的法律行为以及事实上抚养关系的形成,由法律认可而人为设定的。
包括养父母和养子女的关系,继父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的关系。
其特点为: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可因收养的解除或继父(母)与生母(父)离婚及相互抚养关系的变化而终止。
亲子关系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初见模型。
古代的亲子关系主要是在以封建伦理纲常的思想下被规范起来的,主要以祖父母、父母有绝对的权利,而为人子女的只有以孝顺和遵从的绝对义务为原则。
而到了近代随着封建制度逐渐走向崩溃和瓦解,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教育思想也随之受到批判和摒弃。
亲子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从“父为子纲”的模式,逐渐趋向于双向互动的关系。
国外的亲子关系在中世纪以来就具有先进的反封建的积极内容,提倡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在研究亲子关系的过程中还把父母对子女的爱具体分为三个类型:骄纵的爱、专横的爱、救赎的爱,这就与现在的亲子关系很相近了。
亲子关系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这类父母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就是:孩子是我的,我想怎样对待他都行。
不考虑孩子的想法、感受,孩子所要做的只能是服从。
他们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子女,不尊重子女的选择也不管会给子女带来怎样的困扰,在这种关系中,孩子失去了独立的个性,成为被动服从的机器。
他们并按照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约束子女,采取“我的长辈怎样对我,我就应该怎样对你”的教育方式,不尊重子女的选择自由。
这种子女关系在各种人群中都存在,包括农民、工人、知识分子。
在这种亲子关系下成长的子女,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往往会做出令父母意料不到的事。
泛爱型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较为突出,具体表现如下:对孩子过度溺爱或过度限制。
如不让孩子外出、不让孩子和陌生人交往、不让孩子独立的从事一切力所能及的活动,其结果便造成了孩子形成胆小怕事、抑郁的个性。
或者不论孩子做什么都完全赞赏,这样就会出现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父母给与鼓励和赞赏,做出错误的行为同样给予鼓励和赞赏,因此孩子无法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这不利于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而且易于使子女形成蛮不讲理、攻击性强的特点。
民主型是一种较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的良好关系。
父母在孩子面前有一定的权威性,同时也给孩子一定的民主。
凡是要作出与子女有关的决定,父母都会事先征求子女的意见。
对很多问题,子女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对父母的某些做法提出反对意见。
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基本平等,既有父母、子女间的亲情,又有朋友之间的友谊。
父母尊重子女的愿望,但也不是没有原则。
父母处理问题不是采取极端的方式,而是采取聊天、讨论等平等方式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给予孩子独立的空间。
这种亲子关系下的孩子,比较独立、和善、易溶入社会。
非正常型即父母离异,由继父、继母抚养或隔代扶养孩子的情况。
由于这些孩子在感情需求上不能得到深层次的满足,继而就会出现情感冷漠、安全感差,对他人缺乏信任、性格孤僻等状况。
这种情况在经济发达地区相当普遍。
这些孩子往往偏向于恶意的高消费,把快乐建立在消费上,感情冷漠、仇视社会、性格孤僻。
以上所列四种亲子关系类型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分别有着一定的利弊影响。
不同的学者对社会性发展有不同的解读。
例如,“社会性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领域,它总是根据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观点来看待发展变化的。
儿童的社会性是尤其稳定的内部结构和通过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那些特性”(Ber-gan,1976)在社会学中,伊恩罗伯逊指出儿童社会化(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它主要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儿童将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建立感情联系,并了解他人的角色和观点。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编辑委员会则认为儿童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儿童阶段(通常指0—14岁)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
齐格勒(Zigler,1990)等人强调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
通过社会知觉,人们觉察他人的想法,向他人表达行为的动机和目的;通过社会行为的学习,人们掌握约定俗称的举止方式、道德观念,从而能适应社会。
特质论者主张,在儿童社会性的心理结构中,起最重要的特质因素有四个:信念、情绪、态度和价值观。
莫森(Mussen,1990)等人则认为,社会性包括儿童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在幼儿阶段,由于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对待自己与对待别人的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产生改变的历程。
幼儿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原本单纯自然的人,经由社会环境中的人、事、物的互动,逐渐学习到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并进而在与他人的交往关系中学习如何待人接物、遵守规则、关爱他人等合乎社会规范的一切态度、观念与行为。
儿童是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不断发展的。
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有家庭和社会两大系统,其中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主要的社会关系,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父母与子女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儿童便会获得安全感,信任感,这对他们的社会性和情感性模式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反映在他们的同伴交往中。
如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老师反映他们的成绩好、个性佳、友善、热心助人、积极性情感较高,更多地以积极性情感来发动、响应、维持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同时他们攻击性低,对新鲜活动表现出较少的消极反应,更具社会竞争能力和社会技能。
同伴也反映他们比不安全依恋的儿童更容易接近。
安全依恋的2-3岁儿童,在玩伴中有更强的人际吸引力,与照顾者建立相互信任关系,能围绕亲密和友好组织交往目标,进一步有利于长期友好关系的保持。
而焦虑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对自己有消极看法缺乏自信感、自主性和人际交往能力,不能有效地探索环境。
与陌生人交往异常谨慎,很难与别人友好交往。
常对同伴做出消极、攻击性的行为,因此人际关系差。
这又缩小了人际空间,阻碍了社会能力的发展和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在生活中往往惶恐不安。
4-5岁是幼儿获得有效交往技巧的关键期,到了这个阶段,随着认知水平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同伴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多。
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
”良好的同伴交往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促进幼儿的社会性交往的发展,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然而,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请看下面几个在幼儿园的例子:例一:画画的时候,班里最小的涵涵看中了政良手中的彩笔、两眼发亮,走过去二话不说伸手就抢,政良左躲右躲就是不给,涵涵伸手就扭了政良,政良反手抓了涵涵脸蛋,两人都大哭起来。
例二:小朋友搭起小火车在园子里做游戏,玩得可高兴了,平时不爱说话的凡凡有点兴奋,大概是想跟排他前面的畅畅说点好玩的事,于是使劲扳畅畅的脖子,想让她回头,畅畅却以为受欺负了,生气地回头猛呵一声,吓了凡凡一跳,也让他很扫兴,但他不再解释,而是气呼呼地下了火车自己到一边坐着去了,集体活动的兴致一下子消失。
例三:浩浩活泼聪明,反应灵敏,可一些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喝水时候推别人一下,排队时候挤别人一下,别人游戏他有时就横冲直撞去捣乱,经常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
有一次进行语言活动《说说我的好朋友》,他站起来很得意的说:“浩宇是我的好朋友,政良是我的好朋友,翔翔是我的好朋友……都是我的好朋友!”没想到翔翔立即站起来反对:“不是,我不做他的好朋友。
”理由是浩浩经常在喝水的时候堆翔翔或其他小朋友。
接着又有几个孩子也声明自己不做浩浩的好朋友,说浩浩很调皮经常欺负他们,所以他们不要做浩浩的好朋友,让他很尴尬。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当前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
现在的幼儿是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在与同伴交往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很少关心他人,很少懂得分享。
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出现一些不友好的甚至攻击性的行为。
其次,有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不能够正确的运用交往的手段。
比如鑫鑫,他在和同伴交往时经常出现一些粗鲁,冲撞的动作,容易引起误会,表现得较独断、任性,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久而久之,他们就更不会主动与鑫鑫游戏,这些不合群的心理特征严重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再次,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等等。
如果不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无礼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
在对4~5岁儿童配对游戏的研究发现,虽然冲突在所有儿童之间都是普遍存在的,所不同的是,安全-安全型组队的儿童能够很好地解决分歧,慎重地对待朋友的不同意见,协商出公平的解决办法;而安全--不安全型组队的儿童更倾向于相互挑战,靠武力解决冲突,往往最终以生气或赌气而结束游戏,显示出两组儿童友谊质量的差别,安全依恋的儿童之间更协调,更善于合作。
所以亲子关系对儿童同伴交往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其形成和谐人际关系,更好的适应社会。
社会认知是指人对社会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推断。
亲子关系不仅与儿童的情绪、情感及行为表现有显著联系,还与社会认知模式紧密联系,而且还以认知模式来解释亲子关系的作用。
许多学者同意,亲子关系对于儿童后期适应性发展的持续影响,是通过自我认知提供的一种机制来完成的,工作模型的假设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至少亲子关系之间的质量和儿童对自我的知觉之间有显著的联系。
有研究比较了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各自与幼儿自尊、自我认识之间的关系。
自尊、自我认识的评定分为三部分:教师评定的儿童自尊性行为表现量表、以玩具为道具的访谈、幼儿对自己社会接纳性与社会性能力的知觉绘图量表,后两者均为投射技术。
结果发现,母子关系质量可以预测儿童的自我肯定水平,父子关系对儿童的自尊性行为表现及社会性能力的预测性更强。
也就是:安全性水平高的儿童,更自信、更主动,自我效能更高。
由于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亲子关系与社会性认知的研究大量来自成人及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