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主要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伊底、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2.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上,弗洛伊德是阶段论者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早期。
每个阶段儿童都要面临身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冲突(二)新精神分析主义者:埃里克森。
观点:一方面继承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又认为在考虑儿童发展时既要考虑到生物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也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儿童的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其作用在于帮助个体适应社会。
儿童逐渐形成的自我在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起着一种整合作用。
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是儿童按某一方式被社会化的结果。
埃里克森把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二、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和沃尔特斯《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一)关于儿童行为的起源班杜拉认为个体行为起源于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和模仿。
儿童的社会行为,是直接学习、模仿和强化的结果 1.直接学习:基本途径 2.模仿学习的三个子过程:(1)注意过程:即儿童对榜样行为的注意(2)保持过程(3)动作表征过程(4)动机过程 3.强化:分为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二)自我与社会学习自我效能感:指个人对影响其生活的事件能够施加控制的信念。
自我效能感通过决定着人试图去做什么以及在做的过程中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的预期而对个体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尤其是个体自己的行为与榜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时,其自我效能感就好对差距产生影响。
个体自我效能感来自两方面:一是他迄今在某一领域的成就。
一是对他人活动效能的观察。
(三)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1.社会学习理论将儿童行为的发展看作一种由经验而导致的量变过程。
尽管该理论在其发展的后期强多了认知因素的作用,但该理论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是忽视了生物成熟因素在儿童社会行为发展中的作用2.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习理论主要采用的是实验室模拟技术,这种方法虽然保证研究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或可行性,但这种研究的人为性太强,其外部效度难以保证,研究结论难以解释儿童在真实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性发展。
3.社会学习理论在解释儿童社会性发展时对年龄变量的作用重视不够。
三、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影响它改变了人们对于儿童的看法。
皮亚杰认为,儿童从一出生就是其自身发展的积极动因,他积极的从环境中寻找、选择适宜自己的刺激,积极主动的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
儿童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经验系统,形成和改变着自己的知识体系。
儿童关于个客观世界的知识既不来源于主体,也不来源于客体而是来源于主客体之间。
通过这种作用,环境事件与机体自发的成长在知识的发送中整合为一体。
(二)皮亚杰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关于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认知发展不是彼此分离的过程,而是相互依存地。
但是,相对而言,认知发展是一个更为基本的过程。
儿童的某些特定社会技能只有在相应的认知机能形成之后才能出现,某一年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都可以从相应的认知发展阶段中找到根源。
因此,可以通过儿童认知发展来解释其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例如,亲子关系发展中儿童的“分离焦虑”的产生是以认知发展中的“客体永久性”的形成为基础的,儿童道德判断中的他律特征和自律特征分别与认知发展中的前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发展水平直接相联系。
同样,儿童在自我——他人关系方面的发展也是与其认知发展相平衡的。
在学前期由于“中心化”的存在,儿童在对物理客体的认知中只能注意物体最显著的一些特征或主要的维度,而不能协调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因而在认知发展中表现为无法达到“守恒”。
同样,在社会化发展领域,由于“中心化”的存在,儿童在自我——特任认知中往往只能注意自己的观点而不能理解他人与自己不同的观点,表现为自我——他人关系认知过程中的“自我中心主义”。
而只有在儿童获得了“去中心化”技能之后,儿童才能克服社会认知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达到对他人观点的采择。
柯尔伯格在其关于儿童性别化发展的研究中强调,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是性别角色发展的前期,在形成性别恒常性之前,儿童是不可能形成稳定的性别化行为的。
皮亚杰在社会性发展领域的开拓性研究皮亚杰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不仅在于其基本理论观点方面,皮亚杰本人及其同事在儿童社会性尤其是社会认知,如儿童的道德判断和空间观点采择方面的研究都对后来儿童规则意识或者道德判断的发展的研究为柯尔伯格道德判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他关于儿童自我——他人关系认知发展的趋势的论述和实验研究以及他的结构分析方法则构成塞尔曼儿童人际认知研究的基础第二节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几个新学派一、习性学习性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进化与机能的一门科学,又叫“行为学”。
习性学的创立者主要有劳伦茨(K.Z.Lorenz)和廷伯根(N.Tingbergen)。
他们认为,研究物种行为的最佳方法是对物种授课:XXX在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性质进行考察。
每一物种都有自己区别与其他物种的行为模式,生物学家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这些在自然环境中可以观察得到的行为模式。
20世纪30年代以后,习性学家对鸟类行为的研究发现丰富并发展了习性学。
他们在研究中特别强调“固定行为模式”的概念。
所谓“固定行为模式”就是物种与生俱有的用以帮助其适应环境的行为反应。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一些鸟类动物所具有的“印刻”现象——这些动物有一种追随在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活动物体的倾向。
习性学家认为,这种行为反应是非习得性的,其作用在于使动物幼雏通过空间的接触,与父母产生依恋并获得保护以生存下去。
习性学家还特别强调学习发生的时间,即“关键期”活“敏感期”问题。
早期的习性学家认为,诸如鹅追随某一活动客体之类的学习,只能够在个体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发生,错过了这一特定阶段,这类反应据不会形成,因此,他们把这以时期称为“关键期”。
后来的一些研究者发现,动物获得某些特定反应的时间并不象前面所说的那样严格,而是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因此,他们提出了“敏感期”的概念。
然而不管怎样,习性学家所提出的个体发展过程中的最佳学习时间问题收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在研究方法上,习性学家强调环境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对自然情境中个体行为的观察,认为对行为的研究要以“自然行为”,即发生在个体日常环境中的行为为基础,而不是以实验室人为环境中的行为为基础。
习性学家并不反对实验室研究,而是强调,对人和动物的行为要从实验室分析和自然描述两个条件中反复进行考察。
而在这一研究历程中,首先要进行自然条件下的观察,然后再进行实验室分析二、发展心理生物学70年代以后从习性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学科分支。
主张从有机体的生理机能和结构两个方面研究行为发展的问题,强调既要研究个体的经验过程,同时也要研究生物过程。
由于该学说强调必须把机体及其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因此该理论又被称为“整体性理论”4个观点:1.行为时一个有组织的系统,其中成熟和经验是融合在一起的。
2.在社会性发展中,生物成熟引起并保持经验,同时经验的变化又会改变有机体的行为生物状态和行为潜能 3.对物种不同进化阶段之间的比较必须依据行为的组织原则 4.有机体在其整个一生中都具有适应性和主动性。
三、(美)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生态:是指有机体或个人正在经历着的,或者与个体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环境。
布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其中心理学家最熟悉的是“微系统”。
这是个人在环境中直接体验的环境。
微系统之一是由父母和儿童的同胞组成的家庭其二是学校环境。
除此之外还有中间系统(儿童直接参与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外层系统(指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人有影响的环境)和宏系统(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该模型表明,宏系统的变化影响到外层系统,并进而影响到儿童的微系统和中层系统。
这一研究启示,在研究设计时对儿童发展的分析不应只停留在微系统上,而应在个系统地方相互联系中来考察儿童的发展。
第三节一、当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中的理论主题(一)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关系1.社会认知与社会行为2.情感与社会行为(二)生物与环境(三)个人与环境(四)儿童的社会互动(五)个人与社会系统二、当前社会性发展研究的若干新趋势(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二)强调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三)研究课题从分离走向整合(四)注重在多种水平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进行分析第四节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方法一、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两种基本类型与研究设计(一)两种类型:1.描述性研究。
目的:一是获得研究问题本身的知识,以便获得儿童心理发展常模、各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或者是为了提出儿童心理现象发展变化的假设,以便在实验条件下进行验证。
2.解释性研究:对隐藏在儿童心理发展变化背后的深层的机制和原因。
(二)传统研究设计:横断研究、纵向研究、追踪研究(追踪研究的优点:可以获得关于儿童心理的年龄变化的更可靠信息。
缺点:1.被试流失2.研究工具的有效性在研究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变化3.追踪研究的一个最实际的问题是由于它持续时间较长,时间等各种资源投入较大)区组设计:研究者可以做同一时间对不同区组(如不同年份出生的儿童)进行比较二、数据收集方法(一)观察法:研究者首先对儿童在幼儿园和学校的行为进行观察,然后对这些自然情境中发生的行为和事件总结描述。
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应注意的问题1、根据需要选择自然观察法和创设情境观察法;2、创设的情境吧应自然,消除孩子的"反应性";3、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4、准备充分,观察前对被观察的行为进行操作性定义。
二、实验法授课:XXX(一)实验法是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来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对儿童社会行为的实验室实验研究最具特色。
运用教育心理实验法研究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优点:可对无关变量进行有效控制,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和可靠性批评:1.实验室实验缺少生态系统2.实验情境不适合于儿童的社会互动3.实验室条件下,儿童与实验者之间缺少真实生活条件下儿童与父母或教师等成人间所存在的复杂情感关系现场实验三、问卷法(一)含义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类型:有结构问卷和非结构问卷;发送问卷、访问问卷和邮寄问卷。
(三)格式:标题—前言—指导语—问题—结束语。
设计举例。
(四)编制原则:1.目的性~2.简明性~3.计划性~四、访谈法主要对象为儿童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