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2课

第四单元第十二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

这表明当时(A)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解析]材料反映美国报纸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认为日本的作为代表亚洲的进步,说明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故A项正确;报纸的报道不能说明美国政府的支持,故B项错误;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国是否开展舆论宣传无关,故D项错误。

2.(2018·马鞍山高一检测)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B)①黄海大战②平壤战役③威海卫战役④辽东战役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解析]黄海大战、平壤战役、威海卫战役和辽东战役分别发生在1894年9月17日、1894年9月15日、1895年春和1894年10月,故正确答案是B项。

3.(2018·湖北学业水平模拟)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C) A.未规定开放新商埠B.割地的内容全部落实C.不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列强开始控制中国经济命脉[解析]《马关条约》中允许列强在华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资本输出的新阶段,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强的冲击。

4.(2018·四平高一联考)甲午战争时,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

而黄海海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功。

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师。

”郭离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

”这反映出(C)A.日本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B.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备战上C.中国缺乏现代民族国家意识D.洋务运动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材料“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功”“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说明甲午战争时,中国还没有形成近代的民族意识,社会政治还是一盘散沙的状态。

中日军事装备虽然相差不多,但实质差异在制度、观念和民众状态,故C项正确。

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是在一战后,排除A项;B项与题意不符;D 项从题干中体现不出来。

5.(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作为中国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一点可见之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近代日本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C)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钓鱼岛是台湾附属岛屿之一,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通过《马关条约》被割让给日本的。

6.(2018·北京学业水平测试)台湾人民表示要“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

下列各项与之直接相关的是(C)A.《天津条约》的签订B.《北京条约》的签订C.《马关条约》的签订D.《辛丑条约》的签订[解析]《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等地给日本,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其他条约与台湾无关。

7.(2018·湖南师大附中高一月考)德国《前进报》1900年6月19日社论中指出:毫无疑问,中国人民运动的爆发,是几年前宣布对中国的铁拳政策引起的。

社论所指的“铁拳政策”指的是(C)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B.英法武力威胁“修约”C.列强掀起瓜分狂潮D.八国联军悍然侵华[解析]结合时间1900年和“几年前宣布对中国的铁拳政策”可知,反映的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考查的是义和团运动的背景,故选C项,其他选项与时间不符。

8.(2018·天津学业水平模拟)“天津临时政府委员会”第299次会议记录显示,该委员会支付给公共工程局的下列款项用于履行某一项条约。

这一条约是(D)拆除山海关炮台10000元拆除大沽南炮台1000元拆除大沽北炮台3000元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注意款项的用途“拆除山海关炮台”“拆除大沽南炮台”“拆除大沽北炮台”,这些体现了《辛丑条约》中“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这一条款。

9.(2018·松原高一期末)坐落在天津市红桥区的吕祖堂是目前我国仅存且较完好的义和团坛口,现为义和团运动纪念馆。

后殿陈列的当年所用的传单和供奉着宋江、燕青等名号的神牌,显系效法梁山好汉。

这表明(C)A.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封建的农民起义B.义和团运动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C.义和团对清政府缺乏清楚的认识D.义和团运动带有盲目排外的倾向[解析]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从这个角度看,A项不正确;B、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材料中“宋江”“梁山好汉”因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而揭竿起义,最后被“招安”,被政府利用,而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的口号,体现了其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难逃被扼杀的命运,C项正确。

10.(2018·阳江高一检测)《庚子诗鉴》载,1900年间,拳民搜索教堂,“见蜡人不能辨,以为人腊。

遇粤之荔枝干,又以为人眼,相与痛詈西人,暴其惨酷”。

据此推断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A.义和团痛恨西方列强侵略B.义和团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C.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治华”的工具D.农民阶级展开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解析]从材料可知体现的是义和团认为西方国家残忍,因而痛恨并加以反抗,故A项正确;从材料可知,义和团不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故B项错误;清政府成为了列强“以华治华”的工具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影响,故C项错误;义和团没有反封建,故D项错误。

11.慈禧太后在允签《辛丑条约》的上谕中说:“今兹和约不侵我土地,不掠我人民,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

”所谓该条约“不侵我土地”的主要原因应在于(B)①瓜分狂潮中列强已将中国领土分割完毕②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③清政府已变成列强在中国的统治工具④中外反动势力矛盾业已根除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但是由于中国人民为了救亡图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给予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迫使帝国主义列强不得不改变统治中国的策略,即“以华制华”,继续扶植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实行间接的半殖民地统治,更能保证其在华侵略权益的实现。

12.(2018·银川高一检测)有人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D)①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②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开始向以资本输出为主转变③使中国由一国独霸向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过渡④中国社会两大矛盾汇流,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解析]《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汇流,集中指向了清朝统治,故①④正确;《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标志着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鸦片战争后中国没有出现过被一国独霸的局面,故②③与题干不符。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13.(2018·湘潭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新月异,枪炮皆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申报》1894年7月9日材料二中国和日本分别代表着封闭与开化两股势力,西方国家自然会更亲近日本。

如果日本有最终战胜的机会,西方都应该放弃干涉的动议,然而中国的最终战胜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如果西方不立即阻止这场战争,最终的结果必将是日本战败后丧失独立,继而日本也会加入中国,充满忌恨地把西方的“洋鬼佬”赶出国门。

如果出于猜忌,欧洲列强不愿出兵干预,美国应该挺身而出,虽然这与美国奉行的门罗主又相违背,但事态的特殊性应该让美国考虑暂时放弃原则。

为了不对全球贸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冲突必须停止。

——1894年8月12日英国《每日新闻报》材料三1898年7月16日《伦敦新闻画报》日本撤离威海卫,三囡子将军为大英帝国和大清帝国举杯(日本人撤离威海卫后仅一天,英国海军就向清朝强行租借)。

——摘编自《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材料四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路近废省,可多遣,去年近,易考察。

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

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

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每仿形,事半功倍,无过于此。

——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1)分析材料一、二对中日战争的形势做了怎样的预侧?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和西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测。

指出西方的预测对中国会产生什么影响?[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以及材料二“最终的结果必将是日本战败后丧失独立”分析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中国在亚洲的地位以及洋务运动角度思考回答;第三小问结合清政府希望西方列强干预角度回答。

[答案]预测:中国实力优于日本,会取得战争胜利。

原因:中国是东亚最大的国家,进行了30年的洋务运动,经济军事实力有所提高。

影响:清政府寄希望于西方大国的干预,不进行战争准备。

(2)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解析]依据图片以及材料从中国社会性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等方面变化回答。

[答案]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政治:暴露清政府腐朽,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经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但客现上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思想:维新变法等救亡图存思想发展;出现赴日留学热潮,有识之士积极学习,寻求救国之路。

14.阅读下列材料: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

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

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

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

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

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一、英国须将新界、九龙交还中国。

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请回答:(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条是针对哪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答案]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