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数学归纳法教学研究综述

国外数学归纳法教学研究综述


应用Ml
式;④让学生解释两个归纳证明步骤[1川. 第三,问题顺序设计.首先,Harel(2001)采 用DNR系统(由二元性、必要性和反复推理三个 原理组成),通过设置不同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 题过程中形成MI的思想[5].其次,Brown(2003)

解决问题 圈1
MI发生式分解图
Harel(2001)给出MI证明图式的演化图,从 起始的经验推理证明模式(结果模式一般化),如 权威证明图式、非定量符号化证明图式,到转移推 理证明模式(过程模式一般化)[5I.
数性质和函数;②递推和自然数的有序性.在行为 技能分析中,他以代数恒等式证明为例,将证明分 解为三种行为技能:①完成基础步骤技能;②完成 递推步骤技能;③以正确的格式陈述MI的技能; 此外,还需培养学生一些辅助技能,如代数替换、 代数操作、恒等式证明以及蕴涵表述的技能[4]. MI概念分析为设计其教学顺序提供了参考, 而MI行为操作技能分析则为MI教学方法的选 取指引了方向.然而在深刻理解MI的本质之后, 仍需要对MI的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再创造”. 2数学归纳法的教材内容
证明方法 函数逻辑必要
stage),学生采用重复性的行动获得数据;
transformational
在局部转移阶段(Restrictive
stage),学生吸收了经验归纳证明图式以及一般 化的证明图式;在转移阶段(Transformational stage),引入MI作为证明涉及无穷项命题的一种 方法‘1¨. 5教学策略 为了更好地实施MI教学,国外研究者做了 大量的实证研究,目的是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 策略. 第一,教学准备.Margita(1998)的研究表明, 为使学生理解和应用MI,课前准备很重要.教师 一方面要在MI教学之前,培养学生观察、对比、 概括、归纳、猜想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尽早通过例 题来说明不完全归纳所得结果可能是不正确的, 需告知学生,有必要去证明归纳的结果[1 3|. 第二,教学活动设计.首先,Avital&Hansen (1976)建议教学设计考虑以下方面:①一个包含 MI概念的有趣实验;②培养猜想的能力;③验证 猜想;④应用MI证明之[1 4|.其次,Dubinsky (1986,1989)建议教学设计中应包含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的活动[1 5|,认为有活动的教学可以更直接 地帮助学生理解证明图式的演化[7].再次,Ron& Dreyfus(2004)建议教学设计过程为:①通过解题 练习找出递推规律;②举例说明归纳的结果有时 是错的;③每一种猜想都必须加以证明,由此引出 MI证明步骤[1引.最后,Allen(2001)建议避开传 统教学模式,并给出新的教学设计,其主要步骤 为:①给定两个列表,让学生找出函数解析式;② 从表中找出递推公式;③归纳证明两个函数解析
(2006)研究发现,学生常常对递推步骤的正确性 心存疑虑[6],赞同“当我应用MI的时候,我不相 信它是对的”这样的观点[8],甚至包括有些大学生 和师范生也不理解MI的基础步骤和递推步骤的 关系,即通过假言推理得出一个无限集命题的 真理‘引. 3.2数学上的困难 Avital&Libeskind(1978)研究发现,一些学
万方数据

数学通报 对于如何分析研究教材,Ernest(1984)的研
2014年
第53卷
第1期
生误认为基础步骤总是始于咒一1;对于复杂的问 题,他们几乎不能正确运用MI原理,数学上的困 难通常发生在MI的两个步骤中.例如:不等式2” >,z2对咒一1成立,但对n一2,3,4,…不成立[6], 于是,学生可能在完成第一步后,马上利用第二步 进行归纳推理. 第二步本身就属于数学上的困难.当所证明 的命题涉及自然数子集时,学生通常意识不到,递 推步骤有时并非“从P(k)到P(k+1)”,而是 “P(走)到P(k+2)”.若竹为偶数,则在递推步骤 应先假设P(忌)成立,再证明P(忌+2)成立,如命 题“1"/取何值时,3”+7”一2能被8整除”[6]. 3.3技术上的困难 技术上的困难往往使学生不能按MI的两个 步骤来证明命题.Baker(1996)通过对13名大学 生和40名高中生的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包括大 学生)未能正确使用符号“∑”,不会进行基本的代 数操作[明;Avital&Libeskind(1978)和Ernest (1984)研究表明,有些学生在用愚+1替换是的代 数操作时,出现了很多问题[61;也有学生在递推步 骤中,用愚+1代替竹时有困难[4].Chow(2003)对 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多数学生 在应用MI证明导数和数列问题时会遇到 困难u 0’. 3.4其他错误与困难的分类 除了上述分类之外,Ernest(1984)还给出了 学生的一些错误类型:①将MI与归纳法混为一 谈;②将MI理解为“假设要证明的结论成立,然 后再去证明它”;③不理解逻辑量词;④认为MI 的基础步是不必要的;⑤认为M1只是解决有限 项数列求和问题[4].Brown(2003)在对6名学生 进行20次教学之后,发现学生有六类困难:①理
教材是教学设计的基本资源,在教学设计中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适合学情的教材具有预防 学生犯错及帮助解决学习困难的功能,因此,对教 材的分析无疑显得特别重要. Harel(2001)的研究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示, 他对一些使用过的教材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到: 教材中MI的问题主要是显性递推问题,不等式 问题和整除性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很少需要学生 理解MI原理去解决,更多的是需要学生机械地 应用MI的两个步骤即可,所以学生常常误认为, MI证明不过是一个程序式的表述而已. Harel还指出了标准教材编写的若干缺点: ①标准教材中引入MI原理太突然.学生并不知 道MI是因为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是源于 先前基本经验的抽象提升.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 接受MI程序性的步骤,那么会导致学生形成权 威证明图式和非定量符号证明图式的思维模式. ②教材中问题的类型和顺序不当.首先,问题没有 依据MI历史发展来设置;其次,问题中没有可引 导学生关注过程模式一般化的隐性递推问题,而 隐形递推问题是可以促进学生理解思维方式由结 果模式一般化向过程模式一般化的转变[5].
究可以给出一些参考.他曾对教材中的数学归纳 法内容进行了分析[4],从页数,例题数,习题数,题 目类型,数学归纳法的格式、反例,数学归纳法原 理类比解释、原理说明,证明的概念,蕴涵关系以 及归纳法与数学归纳法的区别,这几个维度进行 研究. 3学习困难与错误及其原因分析 学生在MI的学习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和错 误.我们参照Avital&Libeskind(1978)的分类, 将学生学习MI的困难分为概念上的困难、数学 上的困难和技术上的困难三类[6]. 3.1概念上的困难 Avital&Libeskind(1978)研究发现,学生 不理解“由P(惫)推出P(k+1)”的含义,经常会有 这样的疑问:“如果不知道P(足)是否成立的情况 下,怎么去推导P(五+1)的正确性呢?”学生已经 习惯于这样的事实:对于夕一q,不管P是否正确, 只需说明若P对,则q也对[6].Ernest(1984)的研 究表明,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递推步骤是在一个含 有咒的等式两边加上一些项,从而得到一个用咒 +1代替咒的类似的等式;因此,学生常常把MI 理解成从一个单个例子中得到一般性结论的技术 性操作,并认为MI证明是・・一个机械的程序式的 表述.学生不理解从P(1)跳跃到P(愚)推出P(忌 +1),且认为基础步骤不是必要的,常在证明中漏 掉这一步[4].Harel(2001)对25名师范生的教学 实验表明,虽然学生有能力套用例子模式,但实际 上并没有真正理解MI的内在关系,并且在应用 MI证明时,学生的错误往往发生在递推步骤中的 应用假设[5].Dubinsky(1989)通过对8名大学生 的访谈发现,有些学生并未意识到,若没有第一步 的证明,则第二步的证明往往是错误的[7].Avital
8L Libeskind(1978),Baker(1996)和Dickerson
解基础步骤的作用;②识别递推步骤;③解释归纳
假设的作用;④调整基础步骤和归纳假设;⑤确定 MI需要表述的内容;⑥确定MI的适用范围[11|. Baker(1996)的研究则总结了学生学习MI的困 难的九种特征:①数学知识的储备;②概念理解; ③令人信服的证据;④日常生活中的推理;⑤元认 知监控;⑥启发式;⑦对材料本身的理解;⑧程序 性知识;⑨情感因素[8]. 3.5学习困难与错误的原因分析 很多文献都对学生学习MI的困难和出现错
万方数据
2014年
第53卷
第1期
数学通报

误的原因作了分析,如Avital&Libeskind
(1978),Chow
Brown(2003)提出了学生应用MI时的理解 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演化模型.学生对MI的理解 过程分成三步:在前转移阶段(Pre—transforma—
tional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Ming Kong(2003),Dubinsky
(1989),Dickerson(2006)和Fischbein&Engel
(1989),这些原因大致可分成四类.①无论是在概 念上、程序上或技术上的困难都是由于缺乏数学 知识造成的[6’1叩;②不完全形式化的数学问题背 景和不完备的数学知识是导致学生不能建构有意 义的MI证明的最基本因素,而忽视对MI概念的 理解也是一个原因[71;③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可能 导致学生学习MI的困难,如在教学中,教师直接 让学生证明问题,而不是让学生先探索、再猜想、 最后用MI去证明[6].④MI证明的第二个步骤本 身就是理解的难点,即归纳假设不是作为被证明 的事实,而是作为假设,是推理过程的初始状态, 这常常会导致学生产生以下误解:归纳假设的成 立是有保证的;归纳假设的成立是不能证明的;归 纳假设的理由不充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成 立[1引.⑤以往学习中的负面经验,使他们误以为 “MI证明的基础步骤总是正确的,所以只需关注 递推步骤的正确性即可,,[9|. 4学生证明图式的演化 Dubinsky(1989)曾提出MI发生式分解 图[7],即描述学生在学习MI过程中所建构的一 个特殊的图式,如图1所示.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刺 激与引导下沿分解图线路进行建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