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
简述抗休克治疗有效的指标。
答:1.最初6小时达复苏指标:
中心静脉压8-12mmHg;
平均动脉压≥65mmHg;
尿量>0.5ml/kg.h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或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分别>70%或>65%。
2.扩容治疗指标:
组织灌注良好,神情、口唇红润、指端温暖、发绀消失
收缩压>90mmHg,脉压>30mmHg
脉率<100次/min
尿量>300ml/h
血红蛋白恢复至基础水平,血液浓缩现象消失
病案分析
女性,66岁,右上腹疼痛伴发热4天,面色苍白,烦躁1小时。
4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伴持续发热,最高体温达39.8℃,伴畏寒、寒战,伴乏力及全身酸痛,无头痛及呕吐,无腹泻,无尿黄;饮食下降,精神变差;曾在当地医院诊治,给予头孢类药物 (具体用药不详),无效,1小时前出现面色苍白,伴烦躁,过去史无特殊。
入院时查体:T 39.9℃、P130次/分、R22次/分、BP85/30mmHg,神志清楚,较烦躁,皮肤巩膜无黄疸,无瘀斑及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
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无扩大,心率130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软,肝脾未扪及,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全身肌肉压痛,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肢端冷。
血常规WBC 13.0×109/L、 N91%。
请简述以下问题:
1)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及诊断依据?
答:诊断:感染性休克
诊断依据:
1.右上腹疼痛伴发热4天.右上腹压痛.血常规WBC 13.0×109/L、 N91%提示很可能有感染
2.提示休克可能:
1)持续发热4天,最高体温达39.8℃,伴畏寒、寒战,伴乏力及全身酸痛。
2)1小时前出现面色苍白,伴烦躁,四肢肢端冷。
3)T 39.9℃、P130次/分、R22次/分、BP85/30mmHg,体温升高,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血压下降,系休克征象
2)鉴别诊断?
答:1.低容量性休克,病人无明显大量出血,失水,失血浆等是血容量减少的病史。
2.心源性休克,病人心界无扩大,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罗音。
提示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压塞,严重心率失常,各种心肌炎心肌病,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可能较小。
3.过敏性休克,病人无明显药物,生物制品等过敏史,体征也无明显得过敏表现。
4.神经源休克,病人无外伤,剧痛,脑脊髓损伤,麻醉意外病史。
3)需进一步检查?
答:复查血象;凝血时间,APTT,3p.FDP试验;
血气分析.血清乳酸值。
血清ALT、CPK、LDH同功酶的测量
PCT,C反应蛋白的测定。
血培养,必要时脑脊液培养,尿,便培养。
鲎试验。
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肝功能检查。
心电图,腹部x线,腹部超声。
腹部CT。
4)治疗原则。
答:为综合性治疗,包括积极控制感染和抗休克治疗
1.病因治疗
一经诊断即给予抗菌药经验治疗。
宜联合、静脉给药,剂量要足,选杀菌剂。
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时处理化脓病灶,选择最佳用药时机。
2.抗休克治疗
①早期复苏:一旦诊断即尽快积极的液体复苏,最初六个小时黄金时间。
②液体治疗:补充血容量,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先快后慢、先多后少、见尿补钾。
补液量视心、肾情况而定,检测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楔压,肺动脉楔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梯度。
③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血容量已基本补足但循环状态仍未好转时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3.纠正酸碱失衡,水电解质平衡。
4.糖皮质激素,用于休克的逆转。
5.维护重要脏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