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共25份打包)
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共25份打包)
3.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评析] (就是)那位知道自己做不到却坚持去做的人吗?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锲而不 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得来的。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他孜孜不倦的执著精神。
[问题 1] 选文 1 中,“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中的“木铎”用了什 么修辞手法? [明确] 以“木铎”为喻,形象地阐明孔子的政治抱负及其对社 会的巨大作用,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 [问题 2] 选文 2 中,对于子路的问题,长沮和桀溺为什么傲慢无 礼? [明确] 他们直接针对的是子路,最终嘲讽的是孔子,他们这样 做无疑是表示对孔子人生选择的极度不满。
(五)定语后置句
君子之至于斯也
(“至于斯”为“君子”的定语,后置)
[课文·译注]
1.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 易也。 [评析] 人不可以跟鸟兽同群,我不跟这世间众生在一起,还能 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 了。
通 杰 ,高大 通 欤 ,句末语气词 通尔 ,你 通 避 ,躲避 通 耘 ,除草 通返 ,返回
三、古今异义
1.遇丈.人. 古义: 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今义:岳父
2.子见夫.子.乎 古义: 旧时对老师的称呼
今义: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3.君子之至.于.斯也
古义: 到 今义:达到(某种程度) 4.子路从.而.后
它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变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 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孔子认为, 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 的人。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 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变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 识和历史责任感。
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评析] 过去的无法挽回,将来的还来得及改变。 这是楚国狂人接舆经过孔子车旁时所唱之歌。他批评孔 子天下混乱时不隐去,希望他尽快隐去。现在用来规劝人们 不要沉浸在过去,要努力去改变将来。
古义: 从,跟从;而,连词
今义: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
5.明.日.,子路行以告 古义: 第二天
今义:①今天的下一天;②不远的将来
四、一词多义
1.津①②使令人子望路梅问生津.焉津.
渡口 口水
2.易①②丘易.不子与而易食.也交换改革
①②仪子封见.夫人子请乎见.
引见 看见
3.见③④见臣.其诚二恐子见.焉欺于王介而绍负,赵引见被
止: 使……止,留下 见: 使……见 洁: 使……清白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子路曰:“为孔丘。” 2.子曰:“隐者也。” 3.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二)省略句 1.(子路)至,则行矣 2.子路行以(之)告 3.鸟兽不可与(之)同群
(“为”表判断) (“也”表判断) (“……者……也”表判断)
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识记字音 1.长沮.( jù ) 4.耰.( yōu ) 7.食.之( sì )
[基础·夯实]
2.桀.溺( jié) 5.怃.然(w ǔ )
3.耦.而耕( ǒu ) 6.荷.蓧.( hè diào )
二、通假字
1.问于桀.溺 2.是鲁孔丘与. 3.而.谁以易之 4.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5.植其杖而芸. 6.使子路反.见之
[问题 5] 选文 4 中,子路说“不仕对隐士的不满和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 执著,子路的话也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 [问题 6] 选文 5 中,借守门人之口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 体现孔子在推行道义方面的执著,对孔子的勇于担当匡 救天下的责任而不言放弃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省略主语) (省略代词) (省略代词)
(三)状语后置句
1.子路宿于石门
(“于石门”为状语,后置)
2.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于丧”为状语,后置)
(四)宾语前置句
1.奚自
(疑问代词“奚”作宾语,前置)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谁”作介词“与”的宾语,前置)
3.而谁以易之
(“谁”作“以”的宾语,前置)
通“饲”,喂养
9.之①②是天鲁下孔之.丘无之道.徒也与久矣结句构助子助词独词,立,用性的于主谓之间,取消 ③君子之.至于斯也 定语后置的标志
10.以①② ③天而 皆将谁 以.以以 美..夫于 易子徐 之为公介木词 动铎, 词介与 ,词认,为把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词,因为 ①长沮、桀溺耦而.耕 连词,表修饰关系
[问题 7] 选文的几个片段是如何塑造孔子这一人物形象的?
[明确] 文章所选取的这几个片段可以说是孔子为国分忧的 思想境界的体现,人物形象也塑造得个性鲜明,文中塑造这 一人物形象主要采取了以下两种手法:
11.而②③ ④而耰 植.谁其 而.以杖 不易辍 而.之芸连连词通词,“,表尔表转”,顺折你承关关系系 ⑤已而. 句末语气词
五、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孔子下. 2.耰.而不辍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4.子路从而后. (二)使动用法
1.止.子路宿 2.见.其二子焉 3.欲洁.其身
下: 下车 耰: 用耰耕地 歌: 唱歌 后: 落在后面
[问题 3] 选文 3 中,先说孔子“欲与之言”,又说“不得与之 言”,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 ①说明那些避世之人怕面对社会现实;②说明孔子对隐 士比较尊重,对失去这次机会感到比较惋惜。 [问题 4] 选文 3 中写到楚狂接舆对孔子的嘲讽之语,表达了一种 什么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明确] 接舆的歌中透露出一种对社会的无奈,他对“往者”和 “今之从政者”都失去了信心,可以说这正是他选择避世的根本 原因之所在。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才说孔子是“何德之衰”。
⑤⑥见风.大吹王草于低廷见.牛拜羊见 出现
4.奚②①子奚.奚自.哭什之么悲地也方为什么
5.孰① ②孰 是.为 可夫 忍子 ,孰.谁不可忍 什么
6.行① ②行 大.其 行.不 义顾 也细推谨行行为
7.节① ②长 勤幼 俭节 之.节 约.
礼节 节制
8.食①②杀食.鸡而为不黍知而其食 味.之吃 给……吃 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