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素质升级检测(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一、(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些人对野生动物制品近乎狂热的痴迷,催生了一个庞大的象牙盗猎和售卖网络。
尤其近年来随着盘手串的风气兴起,对象牙珠子的需求更加旺盛,这些网络幕后的操盘手们________,创造了一个自认为________的销售模式,市场日益壮大。
而这背后是整个非洲象种群的灾难,每根象牙背后,都是残忍的杀戮,手串上精美的象牙珠子,其实都是杀生的记号。
大量的象牙需求,会刺激整个犯罪链条,即使是普通游客最零碎的购买需求,也是盗猎链条中重要的一环。
()。
如果盗猎的势头再不遏制,非洲象将在10年到20年内灭绝。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________。
为了提高保护野生大象的意识,将打击违法犯罪的决心付诸行动,从2018年1月1日开始,中国宣布将全面禁止国内象牙商业性加工和销售。
这一“象牙全面禁贸令”也被称为“全球保护野生大象最重要的单一举措”。
而那些还在这个犯罪链条上铤而走险的人,无疑是在__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C)A.见机行事无懈可击义不容辞自食其果B.随机应变天衣无缝责无旁贷玩火自焚C.见机行事无懈可击责无旁贷玩火自焚D.随机应变天衣无缝义不容辞自食其果【解析】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见机行事:看清适当时机而立即行动。
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丁点破绽。
无懈可击:没有漏洞可以被攻击或挑剔,形容十分严密。
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侧重“理应承担”。
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侧重“不能推卸”。
自食其果:指做了坏事,结果害了自己,自作自受。
玩火自焚: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作恶多端的人终无好下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C)A.盗猎分子手中更专业的汽车和枪支,来自源源不断的销售资金B.更专业的汽车和枪支,由盗猎分子从源源不断的销售资金里提供C.源源不断的销售资金,都会变成盗猎分子手中更专业的汽车和枪支D.销售资金的源源不断,使更专业的汽车和枪支流到了盗猎分子手中【解析】A、B项承前主语不一致,D项不合逻辑,搭配不当。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D)A.为了提高保护野生大象的意识,将打击违法犯罪的决心付诸于行动,中国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宣布将全面禁止国内象牙商业性加工和销售。
B.为了增强保护野生大象的意识,将打击违法犯罪的决心付诸行动,中国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宣布将全面禁止国内象牙商业性加工和销售。
C.为了提高保护野生大象的意识,将打击违法犯罪的决心付诸于行动,中国宣布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将全面禁止国内象牙商业性加工和销售。
D.为了增强保护野生大象的意识,将打击违法犯罪的决心付诸行动,中国宣布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将全面禁止国内象牙商业性加工和销售。
【解析】“提高……意识”搭配不当;“付诸于”成分赘余;“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宣布”语序不当。
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和官修的正史在记载内容上有区别。
C.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进士第一名称状元。
D.“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解析】A项,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
“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
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赵法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出自《周易·文言传》,大意是经常行善的人家会有许多可以庆贺的事,经常做恶事的人家会有许多灾祸在等着它。
初看起来,这句话是在讲报应,其中也的确含有报应的含义,但是作为儒家文献的《易传》,这话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念又有所不同。
儒家的主流观点不太强调报应,因为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而君子的首要条件,就是明白义利之辨。
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孟甚至要求他们的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他们认为,仁义既是天道,也是人道,为仁义而牺牲,死得其所,使生命获得永恒意义。
钱穆先生曾经将儒家人生观与其他文明宗教相比较,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
而且君子人格恰恰是要超越这种功利主义的考虑,他不把道义当作手段,而是当作目的本身。
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的羁绊,并不是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对此有独特的理解。
杀身成仁是君子的担当和境界,实践仁义礼智信也经常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个人利益。
但总的来看,长远来看,道德对于人生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讲仁爱奉献的儒家道德何以有利于人生?说到底,违反道德的行为可以得利于一时,却难以长久持续。
比如一个“信”字,欺诈或许能够短期获利,但是长此以往必然臭名远扬。
那些讲诚信的人虽然有时也吃亏,但能获得广泛的信誉和信任,事业便越做越大。
道德与利益的问题,又被称为德福关系问题,也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这一矛盾如何解决?哲学家康德认为,经由上帝审判之后,德与福最终能够实现一致,作恶者将会下到地狱,而行善者将会升入天堂,于是公平正义最终得以实现。
可是,儒家没有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俱全,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呢?儒家对此的回答是:家庭。
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骑骏马,但他的债务将由子孙偿还。
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是如此?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不易觉察,但在乡村中则常常应验。
常听有年纪见识多的村里老人说,凡是目前发展不错的家庭,现在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辈多是厚道人。
我们看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如范仲淹、曾国藩等家族,人才辈出,福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为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
这也算是对“积善人家论”的经验证明。
因此古人也说:“德者,得也。
”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深入人心。
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历史理性的结晶。
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是一个家庭长期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经验的证实,反映了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
(摘自《光明日报》)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易传》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虽然也含有报应的含义,但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不同,与西方的德福观也有区别。
B.儒家道德修养超越了功利主义的考虑,目标是成为君子,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代积下“阴德”。
C.明白义利之辨是成为儒家君子的首要条件,君子为了仁义不但可以放弃一些个人利益,而且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
D.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却追求道德在更大范围、更长远的时间对人生和社会的益处。
【解析】“同时也是为了给后代积下‘阴德’”错。
儒家君子如果有“给后代积下‘阴德’”的目的,也就不能说是“超越了功利主义”了;原文第三段说:“儒家的君子,他们居仁由义不是为了获得好处,不管它是来自今生还是来世。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A.孔孟认为,仁义是天道,也是人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可以让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
B.钱穆先生的研究表明,儒家君子居仁由义非为“余庆”,非惧“余殃”,道义本身就是他们的目的。
C.在儒家那里,“积善之家”的“家”被赋予了时间因素,常用来指那些传承久远的家族。
D.“阴德”之说在乡村常常应验,而在城市中不易觉察,表明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
【解析】原文倒数第二段开头说,“阴德”之说在城市中不易觉察的原因是“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作者在文中通过与佛、道及西方哲学的具体对比,深刻地阐释了儒家报应观念的独特性。
B.文中引入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说明儒家对这一问题的解说只是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C.文章运用引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让读者对“积善”的意义有一个新的认识。
D.本文从“积善”与“报应”这一话题出发,从个人修养、家族传承和社会效应三个层面阐述了儒家独特的福报观。
【解析】A项,文中没有把儒家因果报应观与佛、道“具体”对比;B项,文中引入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引出儒家德福观的内容并与之对比、衬托;C项,文中没有运用比喻论证。
三、(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则天皇后武氏,讳曌,并州文水人也。
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
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大帝于寺见之,复召入宫。
拜昭仪,复进号宸妃。
永徽六年,废王皇后而立武宸妃为皇后。
高宗称天皇,武后亦称天后。
后素多智计,兼涉文史。
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
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
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大帝崩,皇太子显即位,尊天后为皇太后,既将篡夺,是日自临朝称制。
嗣圣元年....春正月甲申朔,改元。
秋七月,突厥骨笃禄、元珍寇朔州,命左威卫大将军程务挺拒之。
彗星见西北方,长二丈余,经三十三日乃灭。
九月,大赦天下,改元为光宅。
旗帜改从金色,饰以紫,画以杂文。
垂拱二年三月,初置匦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由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
四年夏四月,魏王武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
”令雍州人唐同泰表称获之洛水。
皇太后大悦,号其石为“宝图”,擢授..同泰游击将军。
五月,皇太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
载初元年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
改元为天授,大赦天下,赐酺七日。
乙酉,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
丙戌,初立武氏七庙..于神都。
追尊神皇父赠太尉、太原王士彟为孝明皇帝。
证圣元年春一月,丙申夜明堂灾至明而并从煨烬庚子以明堂灾告庙手诏责躬令文武九品已上各上封事极言正谏秋九月,亲祀南郊,大赦天下,大辟罪已下及犯十恶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大酺九日。
神龙元年春正月,上不豫..,制自文明元年已后得罪人,除扬、豫、博三州及诸逆魁首,咸赦除之,冬十一月壬寅,则天将大渐,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是日,崩于上阳宫之仙居殿,年八十三,谥曰则天大圣皇后,二年五月庚申,祔葬于乾陵。
(节选自《旧唐书·本纪六》)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丙申夜/明堂灾至明/而并从煨烬/庚子/以明堂灾告庙/手诏责躬/令文武九品已上各上封事/极言正谏/B.丙申夜/明堂灾/至明而并从煨烬/庚子/以明堂灾告庙/手诏责躬/令文武九品已上各上封事/极言正谏/C.丙申夜/明堂灾/至明而并从煨烬/庚子/以明堂灾告庙/手诏责/躬令文武九品已上/各上封事/极言正谏/D.丙申夜/明堂灾/至明而并从煨烬/庚子/以明堂灾告庙/手诏责/躬令文武九品已上各上封事/极言正谏/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嗣圣元年”采用年号纪年法,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如《琵琶行》“元和十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