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1.什么是中国古代报纸?它有何特征?(选)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
(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
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
“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
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被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特征:内容:刊登皇帝谕旨、臣僚奏折以及官员的任免升降奖惩、宫廷动态等公告性材料形式:一个材料又一个材料的堆砌,没有分栏、标题和文字体裁划分,没有广告发行与传递: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2.唐代“开元杂报”、“归义军进奏院状”辨识(选)3.评述宋代邸报(朝报)、小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
(选)邸报:内容日益丰富,并趋于规范化,内容:皇帝谕旨及起居动态,臣僚章奏官吏任免开降奖惩、战报等。
性质: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作用:它是为了巩固皇权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而发行的官客观上满足了官吏和士子们对信息的需求。
小报内容:以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是一个不定期的非宫方报纸。
性质:一种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或刻印流传)的报纸作用:它突破了宫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宫方“邸报”一统天下的格局,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信息的需求。
4.评述京报的内容、性质和作用。
(选)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性质:它是由北京的民间报房各自抄录、刊印的邸报抄。
作用:公开发行的京报,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能够起到一些“解渴”作用。
同时也为其他近代报刊提供转载5.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印刷与发行情况。
(选)印刷:明代官方发布的邸报,仍为手抄;清代的官方邸报,继续采用手写传抄的办法;始于明代中后期民间报房的京报,最初可能是手抄的,但很快就有了刻印的。
此后出现“黄皮京报”发行:自唐至清,历代官方的邸报都是经过邮驿渠道,从中央发往各地的,因此,邸报又称驿报;私自刊行的小报和复制(复抄或翻印)的邸报,历代都是自行销售的;民间报房刊行的京报,从收集材料、编印或复抄到发行,都是自行办理的;京报有人专送6.邸报与现代报纸的区别。
(主观)第二章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1.怎样评价外报的作用和影响。
消极作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华活动中的作用,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积极作用:①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②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和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梁发、王韬、钱昕伯)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③在印刷设备和技术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
(最早的中文铅字和印刷机,都是从国外进口,首先在外报使用的)2.简要评述王韬的主要贡献。
①鼓吹国人办报。
主张中国应自行办报,还要办西文报②重视报刊政论。
《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政论文集③致力于革新文风。
采用浅显的文言,议论时政3.外报和中国古代报纸的区别。
①在内容上,外报可报道百姓日常生活琐事;古代报纸只记载朝廷政事②在板报思想上,外报都有明确的、具体的宗旨;古代报纸却没有一篇直接阐述办报思想与方针的文章③在形式上,外报以新闻、评论、文艺作品(副刊)、广告等体裁形式为基本内容;古代报纸始终以官方文书为基本内容④在机构设置与专业分工上,外报的报馆是独立的机构,办报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报馆内部有明确的分工,从出报到营销能有序地运作;古代报纸运作属于官方行为,没有专设的办报机构和编辑人员⑤在新闻传输和印刷技术上,外报已经利用相关科学技术传输稿件和排印报纸;古代报纸手抄、木刻、活字印刷⑥在传播范围和效果上,邸报传输的是官方文书,主要在官吏中传播,范围很小,发布者不需要考虑效果和市场问题;外报面向社会发行,办报者有明确的读者观念和市场意识,努力使报刊满足读者需求,强化传播效果,扩大销售市场4.申报和上海新报竞争的成功经验。
①力求适合中国人阅读,聘请中国人担任编辑工作;②是一张较为完整的日报,既有新闻、评论,也有文艺作品、广告,上下各阶层人等都可阅读;③重视经营管理,注意争取读者和刊发广告;④注重国际新闻报道;⑤注重社会新闻报道;⑥作为文化产业经营多方面发展。
第三章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1.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客观)1895年8月17日《万国公报》北京创刊康有为梁启超麦孟华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记闻》梁启超汪大O1896年1月12日《强学报》上海创刊1896年 8月9日《时务报》上海创刊汪康年梁启超1897年2月22日《知新报》广东创刊何廷光康广仁1897年4月22日《湘学新报》长沙创刊 11月15日改名《湘学报》唐才常1898年3月7日《湘报》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2.简析国人办报热潮出现的特征与意义(主)特征:全国性多样性进步性意义:两个突破:即既突破了外报在华的垄断地位,又突破了封建王朝的言禁两个开端:即我国的政治家办报和政党报刊,都由此发端两个创新:即在新闻思想和报刊文风两个方面出现新面貌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1. “苏报案”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如何?起因:经过:结果:影响:2.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内容:①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②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③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④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结果:《新民丛报》勉强支持到1907年11月停刊,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意义:①政党报刊论战②真正的战斗的民主主义宣传③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革命派占了上风预示着革命即将胜利。
④这次论战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时间长、地区广、人员多、辩论激烈、影响深远⑤这次论战是一次更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使人们相信清王朝一定被推翻,民主共和一定能实现。
⑥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队伍迅速发展壮大⑦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和锻炼一批革命骨干⑧政论文特别是其中的驳论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3.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特点包括哪些内容?新闻思想:①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②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③认为报馆是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④认为报纸和记者是国民和舆论的代表⑤重视报纸和舆论的关系⑥记者应该先知先觉宣传特点:①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变成了办报的主角③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④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4. 《大公报》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我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一(1902-1916)由英华主持,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二(1916-1926)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三(1926-1949)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四(1949年至今)成为一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5. 《时报》的革新措施①将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创造的时评这种新的报章问题移植于日报,应时而发短小精悍冷隽明利的时评很受读者欢迎②首创报纸专题周刊,即在每周固定的日子分别聘请专家负责编辑③首先采用1-6号铅字排版,新闻标题和评论中的主眼,皆加圈点以为识别,版面编排“务求醒目”④最先将一张报纸分为一、二、三、四版,两面印刷,彻底摆脱了书册报纸的痕迹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1.袁世凯统治新闻事业有哪些手段?①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人②制定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③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2.民国初期新闻业务有何变化?出现了哪些著名记者?变化:⑴新闻报道的加强①军政消息在报纸中的比重增大②新闻通讯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欢迎③报社加强了采写力量④日益重视国际新闻报道⑵报纸副刊的发展表现在当时白报纸普遍设立副刊栏目或辟有固定版面,专门刊载杂文、随笔等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
3.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色是什么?黄远生提出的记者“四能”的内容是什么?黄远生是民初名记者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是“报界奇才”。
他以擅长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特点:①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②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③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④语言通俗生动四能:①调查研究,有种种素养,是谓能想;②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之所存,以时访接,是谓能奔走;③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是谓能听;④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态度,是谓能写。
4.北洋军阀统治下,新闻事业有哪些怪现象?①报人、报纸品格低下②报纸言论退化③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报刊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传播1.《新青年》对新文化运动有何贡献?①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批判尊孔复辟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发动文学革命2. 《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起了什么作用?舆论导向作用①舆论先导,五四运动前夕,陈独秀已在《每》上发表文章,痛斥巴黎和会是“分赃会议”②五四爆发后,《每》不仅对运动做了连续系统的报道,而且及时评论,给予其支持和引导③《每》第一次把这场伟大的群众爱国运动称为“五四运动”赞扬它是中国学生和人民的一个“创举”。
此外,它还第一次提出学习五四运动的精神,即反帝反封建的精神④五四时期,以《每》为首的各种民主报刊结成的无形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还针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报刊攻击五四运动的谬论进行了反击⑤为了充分报道五四运动,《每》等报刊还进行了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斗争3.五四时期我国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论述)①提倡自由平等的讨论问题《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冲破封建统治的桎梏,促成了思想解放,形成自由讨论的民主风气,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
②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后,广泛采用社论、专论、代论、来论、外化等多种形式,打破了民国以来报刊万马齐暗的沉闷局面,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③倡导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我国报刊文同一新。
在其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数百种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新标点。
这些改革,经历了一番和封建旧势力的斗争。
④在国内外广开新闻来源⑤报纸副刊的革新五四”以前,我国报纸副刊一般多是消闲性的读物,多数格调不高,不少副刊还充斥低级趣味的,黄色的内容。
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重视副刊成为报界的普遍现象,有的报纸副刊比正刊更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