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脾脏的功能及其疾病治疗姓名: 吴仕江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专业: 会计班级: 111班学号: 16811123指导教师: 武枫林职称: 副教授2011 年6 月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脾脏的功能及其疾病治疗作者:吴仕江指导老师:武枫林摘要: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
脾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
脾的质地较脆且血运丰富,因此一旦受到强大外力打击,很容易破裂,脾破裂会导致严重的大出血,是能够致死的腹部急症之一。
脾脏的作用是把胃里的精华物质加以吸收利用,是人体的过滤器。
同时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
如今脾脏的功能和作用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脾脏结构与功能作用疾病预防治疗前言: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它的精妙之处在于善于自我调控,为了保护自己,对于外部的变化随时予以调整,即它可以将全身各个系统或器官动员起来抵御外来者入侵,并且清理体内的废物、修复受损组织、维护人体的正常运转。
其中,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和淋巴器官,它的正常运作也为人体平衡做出了突出贡献[1]。
因此,本文将从脾脏的结构功能等方面阐述脾在人体中的作用,以及从脾脏的一些疾病方面阐明脾的重要作用。
一、脾脏的位置◆脾脏位于左上腹部,胃的后方,横膈膜的下方。
在一般成年人个体中,脾脏大小约为125 × 75 × 50立方毫米,平均重量约为150克。
◆脾脏是一个富于血供的实质性脏器,质软而脆。
脾脏位于人体左上腹内,深居于肋弓之后,与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和脾结肠韧带与邻近器官相邻。
位于左季肋区后外方肋弓深处,与9-11肋相对,长轴与第10肋一致。
膈面与膈肌和左肋膈窦相邻,前方有胃,后方与左肾、左肾上腺毗邻,下端与结肠脾沟相邻,脾门与胰尾相邻。
二、脾脏形状和结构1◆人脾的结构(一)脾的血液通路脾动脉从脾门入脾后分支进入小梁,称为小梁动脉。
小梁动脉分支离开小梁进入动脉周围淋巴鞘内,称为中央动脉。
中央动脉沿途发出一些小分支形成毛细血管供应白髓,其末端膨大形成边缘窦。
中央动脉主干在穿出白髓进入脾索时分支形成一些直行的微动脉,形似笔毛,故称笔毛微动脉。
笔毛微动脉在脾索内可分为三段9-:①髓微动脉,内皮外有1~2层平滑肌;②鞘毛细毛管,内皮外有一厚的巨噬细胞鞘,但在人不发达;③动脉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末端的大部扩大成嗽叭状开放于脾索,少数则直接连通于血窦。
血窦汇入由扁平内皮细胞构成的髓微静脉,髓微静脉汇入小梁内的小梁静脉,最后在门部汇成脾静脉出脾。
中央动脉旁的淋巴管沿动脉进入小梁,继而在门部汇集成较大的淋巴管出脾,淋巴内含有许多T细胞。
脾内大部分血液流经脾的速度较快,约30秒,少量血液的流速较慢,需数分钟至1小时,依据脾功能状态的不同而有变化[2]。
2(二)脾的神经分布人脾的神经来自腹腔神经丛,大多为无髓神经纤维,伴随脾动脉入脾,并随血管而分支,可达中央动脉及髓动脉,终止于血管及小梁的平滑肌上。
某些哺乳动物的少数神经末梢可进入红、白髓。
尚有少数感觉神经纤维分布在被膜和小梁内。
(三)脾的支架脾是一个胶原性网状组织,其表面覆盖一层浆膜,此即腹膜,也就是脾被膜。
脾被膜较淋巴结被膜为厚,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内含少量平滑肌,表面光滑,被有一层间皮。
脾的一侧有凹陷,即脾门,动、静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由此进出。
被膜从其四周向脾实质内延伸,形成许多粗细不等的条索状小梁分支,相互连接,构成脾的支架。
小梁内含有较多的平滑肌及弹性纤维。
在由脾门分支而来的较大小梁内,有小梁动、静脉穿行,还有淋巴管及神经。
网状组织充满脾实质,构成了一个海绵状多孔隙的微细支架。
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等充填于网状细胞间的空隙内。
脾小梁将脾实质分成许多小叶,由数个小梁围隔而成,小叶直径约1毫米。
切开新鲜脾脏,可见直径约1—2毫米的浅灰色小点,此即白髓。
白髓由典型的密集淋巴组织组成,沿动脉散在分布,形成梭形和小结状结构,过去称其为马尔卑基氏石、云,此词现已不用。
白髓的四周,由网状组织和血窦混合组成的深红色组织即为红髓,它占据切面的大部分。
白、红髓之间为缘带(边缘区),有终末血管相互连接[1]。
(四)脾实质的超微结构脾实质由三部分构成,即白髓、红髓和介于二者之间的缘带。
每一部分有三种成分,3其网孔内有血管、网状细胞和游离细胞。
脾内无淋巴窦,但有大量的血窦。
1)白髓:主要由淋巴细胞密集的淋巴组织构成,在新鲜脾的切面上呈分散的灰白色小点状,故称白髓。
它又要分为动脉周围淋巴鞘和淋巴小结两部分。
动脉周围淋巴鞘:是围绕在中央动脉周围的厚弥散淋巴组织,由大量T细胞和大量巨噬细胞与交错突细胞等构成。
此区相当于淋巴结内的副皮质区,是胸腺依赖区,但无高内皮毛细管后微静脉。
中央动脉旁有一条伴行的小淋巴管,它是鞘内T细胞经淋巴迁出脾的重要通道。
当发生细胞免疫应答时,动脉周围淋巴鞘内的T细胞分裂增殖,鞘也增厚。
淋巴小结:又称脾小体,结构与淋巴结的淋巴小结相同,主要由大量B细胞构成,发育较大的淋巴小结也呈现生发中心的明区与暗区,帽部朝向红髓(图9-19)。
健康人脾内淋巴小结很少。
当抗原侵入脾内引起体液免疫应答时,淋巴小结大量增多,它出现于边缘区和动脉周围淋巴鞘之间,使中央动脉常偏向鞘的一侧。
2)边缘区:位于白髓和红髓交界处,宽约100μm。
该区的淋巴细胞较白髓稀疏,但较脾索密集,并混有少量红细胞。
此区含有T细胞及B细胞,并含有较多的巨噬细胞。
从肌髓或胸腺迁入脾的处女型淋巴细胞常先聚集于此区继续成熟。
中央脉侧支分支而成的一些毛细血管,其末端在白髓和边缘区之间膨大形成的小血窦,称为边缘窦,它是血液以及淋巴细胞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淋巴细胞也可经此区再迁入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小结或脾索内。
边缘区也是脾内捕获抗原、识别抗原和诱发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它相当于淋巴结浅层皮质与副皮质的交界处。
43)红髓:约占脾衬质的2/3,分布于被膜下、小梁周围及边缘区外侧,因含有大量血细胞,在新鲜脾切面上呈现红色。
红髓由脾索及血窦组成。
脾索:由富含血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构成,脾索在血窦之间相互连接成网,索内含有T细胞、B细胞和浆细胞,以及许多其他血细胞和巨噬细胞,是脾进行滤血的主要场所。
脾索内各类细胞的分布并不均匀一致。
当中央动脉末端分支进入脾索成为髓微动脉时,其周围有薄层密集的淋巴细胞,在鞘毛细血管周围则有密集的巨噬细胞,至毛细血管末端开放于脾索时含血细胞和巨噬细胞较多,而不含血管的脾索部分则散在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相对较多。
脾血窦:是一种静脉性血窦,宽约12~40μm,形态不规则,相互连接成网。
窦壁由一层长杆状的内皮细胞平行排列而构成。
内皮细胞之间常见许多0.2~0.5μm宽的间隙,脾索内的血细胞可经此穿越进入血窦。
内皮外有不完整的基膜及环行网状纤维围绕,故血窦壁如同一种多孔隙的栏栅状结构。
在血窦的横切面上,可见杆状内皮细胞沿血窦壁呈点状排列,较粗大的内皮细胞断面中可见有细胞核,并突入管腔。
血窦外侧有较多的巨噬细胞,其突起可通过内皮间隙伸向窦腔[2]。
脾血窦结构示意图(1)收缩状态(2)扩张状态5三、脾脏功能◆脾的虑血功能脾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是血液通道中的滤过器官。
当血液通过微循环时,吞噬细胞有充分的时间清除血源性颗粒和细菌,发挥其过滤作用。
脾内滤血的主要部位是脾索和边缘区,此处含大量巨噬细胞,可吞噬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和衰老的血细胞。
当脾肿大或机能亢进时,红细胞破坏过多,可引起贫血。
◆脾的免疫功能侵入血内的病原体,如细菌、疟原虫和血吸虫等,可引起脾内发生免疫应答,脾的体积和内部结构也发生变化。
体液免疫应答时,淋巴小结增多增大,脾索内浆细胞增多;细胞免疫应答时则脉周围淋巴鞘显著增厚。
脾内的淋巴细胞中T细胞占40%,B细胞占55%,还有一些K细胞和NK细胞◆脾的造血功能胚胎早期的脾有造血功能,但自骨髓开始造血后,脾渐变为一种淋巴器官,在抗原刺激下能产生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但脾内仍含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状态下,脾可以恢复造血功能。
◆脾的储血功能人脾的储血能力较小,约可储血40ml ,主要储于血窦内。
脾肿大时其储血量也增大,当机体需血时,脾内平滑肌的收缩可将所储的血排入血循环,脾随即缩小[3]。
四、脾脏的疾病脾脏是目前临床上正在受到重视的功能脏器,其病理改变囚受累性质、范围及程度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在脾脏肿大中,除因脏器的质地关系而极易发生外伤性损伤外,真正的脾脏原发性改变较少(如肿瘤、囊肿等),多数为继发或者况脾脏的改变是其他疾病病理改变的一部分,因此明确脾脏肿大的原因在疾病鉴别诊断中占有重要位置-脾肿大的分类方法最好能反映脾肿大的病因及形态学发病基础的实质,但日前尚无完全统一意见?因而对其分类正不断改进与完善◆脾肿大脾脏肿大系在某些因素下引起的脾脏基本结构即血窦扩张和淋巴滤泡的激活。
肝硬化时因门静脉高压,脾脏血液回流受阻,脾脏逐渐肿大,同时脾脏也发生增生性肿大。
脾脏肿大,多为正常的2~3倍,肿大明显者,脾脏下缘可达到平脐或脐下水平,一般脾肿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增大。
如果上消化道大出血或通过手术后门静脉压下降,则脾脏可缩小。
肿大的脾脏质地较硬、无压痛。
但也有少部分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始终无脾肿大。
脾功能亢进是指肿大的脾脏对血细胞产生破坏和隔离作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一般血小在正常状态下一般摸不到脾脏,如果仰卧或右侧卧位可能触摸到脾脏边缘即可认为是脾大,近年来B超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发现了一大批用手摸不到的“脾大”,在健康体检中B超显示脾大者约占15%左右,其中绝大部分是用手摸不到的,B超显示脾大是经过实际测量的,即是真正的大,能较早地6显示脾增大,当用手能触及脾脏时,脾脏已增大到一倍以上[4]。
引起脾大的原因有:(1)感染性脾大。
各种急、慢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晚期梅毒等.(2)郁血性脾肿大。
斑替氏综合征、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致心原性肝硬化、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
(3)增生性脾大。
见于某些血液病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恶性淋巴瘤等。
(4)其它。
脾脏恶性肿瘤较罕见、脾脏囊肿、播散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高雪氏病等◆脾损伤脾损伤病因中外伤所致脾破裂占第一位,约85%,而医源性脾损伤和自发性脾破裂不足15%。
◆脾脏占位性病变1.脾囊肿分为真性及假性两种。
真性囊肿囊壁内衬内皮或上皮细胞,可单发或多发。
偶见先天性多囊肝、多囊肾并发多囊脾。
寄生虫性脾囊肿亦为真性假性囊肿多由脾损伤后陈旧性血肿或脾梗塞灶液化后形成2.脾脓肿常为全身感染的并发症,经血行感染。
此外,脾中央型破裂、脾梗塞、脾动脉结扎或脾动脉栓塞术后均可能继发感染而形成脓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