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抓紧写研修感言、研修动态等,发送到邮箱
lqycyx2014@
如何科学设计“课堂观察量表”?
一、从观察课的目标、重难点入手
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
观察者必须重点观察学科课程目标的达成水平,立足“三个视点”—双基目标、过程目标、情感目标,“两条视线”——学生参与状态,教师调控策略。
例如在课堂教学常规中的观察量表可以就以下几个观察点进行量表的设计:①基于分析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教师提问的观察;②基于分析课堂书面练习层次、时间与题数的观察;③基于分析学生参与回答问题分面的观察;④基于分析学生个案的观察(定点观察);
⑤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观察等。
从中可以很明显地从量表中感受到量表的开发都是以学科课程目标的达成水平而设定的。
二、从观察对象(内容)的要素入手
不同的观察对象或内容就从不同的要素进行量表的开发。
想观察提问,其要素就可以从“提问的数量”、“提问的认知层次”、“问题的目的指向”、“提问的方式”、“学生回答的方式”、“学生回答的类型”、“教师理答的方式”等方面分析。
想观察“提问的数量”,则应采用定量的观察量表(具体到数值的观察量表,一般比较精确。
它的制定一定要精简,方便观察者记录数据。
);想观察“提问的认知层次”“问题的目的指向”,就应该采用定性的观察量表(相对定量观察量表,它模糊许多,仅仅涉及到性质。
它的制定逻辑关系要妥善处理,尽量不要有歧义。
);想观察练习,其要素就可以从“练习的层次”、“练习的时间”、“练习的题数”等方面分析,也就是借助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量表(这是课堂观察量表中运用最广的一种量表。
它要求观察者在记录现象时先进行定性,同时也定量。
)。
想观察“情境创设的效度”应该采用定性观察量表。
想观察“学生活动创设与开
展有效性”,若想从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态度来判断,那么在界定不同态度表现行为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的观察量表较为合适。
三、从观察课的具体情境设计入手
根据观察课的具体情境设计选用与调整观察量表。
情境的设计带动一节课的优劣,课堂观察更要根据情境设计的改变而调整与选用合理可行的观察量表。
因此,量表的设计要不停地进行改进,不同的课堂具有不同的情境,普适性太强意味着针对性的弱化,所以,在使用量表前必须根据观察课的具体情境调整原先设计的量表,不能只是简单地为了量表而量表,避免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
如在《观察教师提问效度检测表》中,它将观察内容分为八类:①使个别学生注意参与;
②检测学生主题知识; ③检查对主题的理解; ④诊断学生的不足;⑤激励学生;
⑥激发独特的思维;⑦树立学生自信心,当教师相信学生会作出正确的回答时;
⑧控制特殊学生或整个班级行为等。
教师的提问有很多讲究,在观察量表也体现得十分详尽,然而在量表的使用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原因就是教师的提问行为有时很难判断属于哪一类,不仅记录难,分析也难。
开发量表时要注意分类准确清晰,逻辑上要经得起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