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导学案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9《古诗三首》导学案设计

四、规范书写(用时:6分钟)
巩固、书写生字:
1.看生字书写动漫,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兄、独、异、佳”,注意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2.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独、异”。
独:注意反犬旁的写法,第三笔是撇,不出头。
异:上面是“巳”写得稍扁一些,下面的横要长一些。
3.组织学生练写,巡视指导。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书写点评。
(6)指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新桃换旧符”是古代过春节的风俗之一。图片认识“桃符”。
2.指导学生连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3.指导学生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4.补充写作背景,体会诗人除了过春节的喜庆祥和,更有诗人变法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6.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7.小结学习方法:抓字词,解诗意;读中思,悟诗情。
1.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适当追问、指点,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有了理解古诗的基础,再让学生运用古诗节奏、重音规律,把握感情基调进行朗读。
2.在指导学生说诗句的意思的时候,借助注释,帮助理解难理解的字词,只要学生说通就行,不要求做到字字落实。同时引导学生借助音频,并结合自己已有体验,了解古代过春节的风俗,体会人们过春节的祥和气氛。
四、小结学法,迁移学习(用时:8分钟)
1.指导学生回顾整首诗的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用相同的方法小组自学古诗《清明》。
出示自学提示:
(1)读古诗。
(2)学习生字词。
(3)小组内弄懂诗句的意思,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伙伴交流。
(4)抓关键词,了解诗人的心情。
(5)了解节日风俗。
(6)再读古诗。
1.回顾整首诗的学习方法。
组内完成: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尝试把诗句的意思讲连贯。互相补充。
(3)小组合作,多种方式朗读,读出诗中蕴含的情感。
2.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巡查指导,帮助学生合作学习更有效。
三、品悟诗情(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交流。相机教学。
9古诗三首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旧、符”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了解古诗中写到的传统节日,了解诗中描写的过节场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内涵。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小组内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借助生字卡识记生字,用生字组词。
3.自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4.听录音,跟读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5.圈画出自己不了解的字词,同学间相互讨论。
6.交流了解到的诗人的资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在初读的时候,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多读,为理解诗句意思打好基础。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用时:15分钟)
2.了解诗中写到的传统节日以及过节场景,感受传统节日的美好内涵。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了解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学生)
3.预习课文,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制作生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用时:2分钟)
1.课件播放过春节的画面。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1)帮助学生理解“一岁除”“入屠苏”“曈曈日”等意思。
(2)了解“除”的意思就是“过去”。“岁”的意思就是“年”。
(3)通过注释,了解“屠苏”,“入屠苏”指的是过年风俗之一——喝屠苏酒。
(4)指导学生交流了解到的过春节的其他风俗。
(5)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曈曈日”。
1.观察生字动漫,观察生字的笔顺、间架结构。
2.观察教师书写,注意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自己练习书写。
4.书写展示,互相评议。
注意引导学生养成先观察后书写的习惯,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五、布置作业(用时:2分钟)
布置作业:
对自己感兴趣的节日进行调查了解,进行“我们的节日”综合实践活动。
课后和同学合作,深入进行“我们的节日”综合实践活动。
(6)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好学习分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查,以帮助学生学习,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为下一环节的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五、学后交流,理解古诗(用时:5分钟)
全班交流:
1.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正确理解字词的意思。
(6)通过图片认识“茱萸”,了解古代过重阳节的风俗:登高、插茱萸。
(7)想象相隔遥远的诗人和兄弟之间,会在佳节到来时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背诵全诗。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注意不要以“讲”来替代学生的“说”。要让学生大胆说话,大胆交流。教师在学生渴求处进行教学、讲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指导学生从春节的来历、春节的风俗等方面来谈对春节的了解。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用时:5分钟)
1.出示古诗。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3.指导学生朗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4.听录音,跟读,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5.指导学生交流不理解的字词。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6.简介诗人。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二、合作探究(用时:12分钟)
1.指导学生交流小组确定的学习任务:
运用学习前两首诗的方法小组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尝试把诗句的意思讲连贯。
(3)读出诗中蕴含的情感。
2.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合作,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小组合作,自学古诗《清明》。
(1)借助拼音读古诗,小组内进行交流。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及时进行纠正。
(2)生字识记方法交流。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好。
(3)小组内讨论诗句的意思。不懂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做上记号,交流时提出解决。
(4)说说读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哪里读到的。
(5)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清明风俗。
2.教师范写生字,重点讲解“符、魂”。
符:11画,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上收下放。“竹”做部首时第3笔和第6笔变成点,下面的“付”要托住上面的竹字头。
魂:13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鬼”第6笔的“丿”要向左撇出,左边的“云”下边要注意避让。
3.组织学生练写,巡视指导。
4.学生书写点评。
1.观看生字书写动漫,观察生字的笔顺、间架结构。
如:雨纷纷、欲断魂、遥指。
2.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的场景。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人物的对话,他们可能怎样说?
5.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愁苦的心情。
6.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1.交流诗中的词语。
2.想象画面,了解当时过清明的风俗民情。
3.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中的景象。说出“雨纷纷”“欲断魂”的情景。
1.背诵《元日》《清明》。
2.交流这两首古诗中写到的节日及当时的风俗。
3.交流课前对重阳节的了解。谈谈自己了解的重阳节的风俗。读“重阳小资料”,加深印象。
4.读诗题,说说题目的意思。借助书中注释,试着自己弄懂。
5.交流课前对诗人王维的了解。
1.教师在指导学生交流时要求语言精炼。
2.在解释题意的时候,让学生借助资料说说对题目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把题目的意思说完整。强调“山东”在诗中的意思。
(7)指导想象说话练习:诗人和兄弟在佳节来临时会想什么?说什么?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3.背诵全诗。
1.交流学习成果。
(1)朗读全诗。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出节奏。
(2)交流理解诗意。在老师的指导下感受诗人独自在他乡的孤寂。
(3)理解字词“每逢、佳节、倍”。
(4)说出自己知道的美好节日。
(5)体会诗人在节日到来时内心的感受。
“旧、魂、借、酒、何、牧”都是左窄右宽的字;“符”是上下结构。
2.观察教师书写,注意关键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自己练习书写。
4.书写展示,互相评议。
1.识字写字在中年级是非常重要的。要在课堂里保证一定的时间来给学生们书写。
2.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书写评价,可让写字好的学生介绍书写经验,鼓励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
1.小组合作,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1)读注释,了解“元日”“屠苏”“曈曈日”“新桃换旧符”。
(2)理解“岁、除”等词的意思。
(3)借助注释,小组交流理解“入屠苏”,想象过年喝屠苏酒的场景。
(4)想象画面,交流自己了解到的过春节的其他风俗,感受人们愉快的心情。
①放爆竹。
②喝屠苏酒。
③贴桃符。
(1)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节奏。
(2)指导学生抓住一个“独”两个“异”,体会诗人离乡后的孤寂。
(3)每逢:每到。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更加,加倍。
(4)指导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美好的节日。
(5)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节日到来时的内心感受。
(6)指导学生通过图片了解“茱萸”。简介古代过重阳节的风俗:登高、插茱萸。
(5)在老师的引导下,想象早晨起来打开门看到的旭日东升、阳光普照的景象。
(6)借助图片,并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新桃换旧符”时的喜悦。
2.连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