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二战后的世界(1945年至今)
二战后的世界(1945年至今)
钢 煤 肉 蔬菜与瓜类
1.45亿 3.9亿 2500万 4700万
1.15亿 3.35亿 1230万 1300万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二、知识重组
2、经济: (3)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①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5— 1973年)和关贸总协定的签署(1947年)
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
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真题演练】
例3.(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 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 (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工具。
正式形成。
【真题演练】
例1.(2019·课标全国Ⅲ,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
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
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世界现代史
第二阶段:二战后的世界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博弈
教材内容:
必修一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必修二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
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例2.(2017·课标全国Ⅲ,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革集体农庄劳
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
由于20世纪70年代国家财政压力过大,政府开始缩减福利政策范围,故C项错误。
二、知识重组
2、经济 (2)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56-1964) (1964-1982)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6—1990)
指导 异 都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的局部调整 思想
虽进行根本性变革,但背离社会主 义方向
易错点提示:①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多极化格局尚未定型。 ②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而 不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真题演练】
例.(2015·课标全国Ⅱ,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
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
B.军事冲突的加剧
二、知识重组
1、政治: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过渡 (1)二战后至20C50年代,两极格局形成:“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序幕
1946年,英国丘吉尔“铁幕演说”
表现
美国“冷战”
苏联反击
政治 1947年,“杜鲁门主义”;公开反苏反共,美 1947年9月,苏、南、波等9国成立“ 苏战时同盟彻底破裂,“冷战”正式开始。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世界银行的职能之一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和帮助。从题干 信息,从1968年到1981年,世界银行的贷款项目和贷款总额逐渐增多,主要是因为 随着新兴独立国家的大量增加,贷款需求增多,故选A项。
二、知识重组
2、经济: (3)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①战后初期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体系化和制度化 ②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A、欧洲一体化(1967欧共体、1993欧盟、1999欧元):一体化程度高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一体化程度较低、成员差异性大 C、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南北合作、大国主导
②福利国家的发展:缓解社会矛盾,扩大社会消费;但导致国家财政不堪 重负,工作积极性受挫。
③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拓展经济活动领域,改善资源配置 ④“新经济”的出现: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 增长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真题演练】
例1.(2019·课标全国Ⅲ,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
经济 1947年,“马歇尔计划”。利用经济手段控制 1949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济 西欧将其纳入美对苏实施“冷战”的战略步骤 互助委员会”。 上来。
军事 1949年,成立“北约”,成为战后初期美国遏 1955年,成立"华约"。两大军事集团
制苏联,推行“冷战”政策和争夺世界霸权的 在欧洲全面对峙,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二、知识重组
1、政治: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过渡 (2)20C60~8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①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967年),促进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有利 于多极化趋势发展。 ②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并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③不结盟运动(1961年)兴起,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 政治舞台。 ④中国的振兴。
解析 找错点: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政权结构,A项错误; 美国执政者依然奉行资本主义的治国精神,并未改变和重塑,C项错误; 材料中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援助,并未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D项错误。 析主旨:“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以 此为依据,美国政府拒绝为部分面临饥荒的印第安人部族提供救济。根据时间信息 “1947—1948年”可知,当时美苏两极格局的斗争态势影响到美国政府的对内政策 ,B项正确
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
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
解析 煤钢联营建立于1951年,西欧六国把煤、钢等战略物资捆绑在一起,这符合 马歇尔计划“欧洲一部分国家联合”的意图,A项正确。 马歇尔计划实施时,西欧是受制于美国的,排除B;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欧洲就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排除C; 美苏冷战是德国分裂的根源,排除D。
同 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提出全面、有效的改革思想。
内容 异 侧重于农业
侧重于工业
由经济体制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同 都针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进行的不同程度的改革,最终都失败
结果 前期取得一定成果,后期陷入困境 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真题演练】
例1.(2018·课标全国Ⅲ,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措施的弊端日益显现,西方各国 纷纷减少国家干预。材料“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说明美国 政府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
减少干预并非完全放权到地方和恢复自由放任,故B、D两项错误;
【真题演练】
例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
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
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
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必修三 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阶段特征] 时空坐第标二★次知世识界结大构战结束至今,是两种现代化模式共同发展和相互
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整体发展进一步加强的二时战期后,的体世现界 在世界政 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等方面。
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
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知识链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 实行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指导性); 财政调整政策(如税收调整)、扩大政府开支等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解析 析主旨:材料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当时美苏处于冷战对峙状态下, 美国的宣传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美国,实际是借助文化手段与苏联在世界范围内争夺 所谓的“中间地带”,故D项正确。
【真题演练】
例3.(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
一、阶段特征:
1、政治: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过渡。二战后初期形成了 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当今世界 格局的基本特点“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2、经济: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运行机制的调整,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联 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进行社会主义改革;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 系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发展明显。 3、科技文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推动生产力发展;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有 了迅速发展。
二、知识重组
1、政治: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过渡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1991年12月),两极格局结束。 ②欧盟(1993年)、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 展壮大,政治力量分化组合,多极化趋势加强。(一超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