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考虑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例如,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应该选择女性,而不应该选择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来说比较善良、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则很容易被拒绝,因为他们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物,使人们增强防卫心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说来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心理健康(正常心理状态)与社会保持同步。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
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
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心理亚健康是指在环境影响下由遗传和先天条件所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喜好、情感、智力、承受力等等)造成的健康问题,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
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
心理疾病,是一种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
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
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同时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中还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关于“情绪”的确切含义,心理学家还有哲学家已经辩论了100多年。
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绪有20种以上的定义,尽管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承认情绪是由以下三种成份组成的:1.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情绪的表达形式。
2.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
3.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
由于情绪与情感表现表达极易混淆,比如爱情的满足感总是伴随着快乐,所以在情绪定义中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是辩论争议的重要方面。
情绪被描述为针对内部或外部的重要事件所产生的突发反应,一个主体对同一种事件总是有同样的反应。
情绪持续时间很短,产生的情绪包含语言、生理、行为和神经机制互相协调的一组反应。
人类的情绪也来自生物性能,特别是在演化中被强化。
因为情绪可以为一些远古人类常常面临的问题提供简单解决方法(如产生恐惧并决定逃离)。
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又称文饰作用,酸葡萄机制这是指一个人疼遭受挫折,或者无法达到自己追请的目标,或者做错了事,举止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时,往往找一些原谅自己的理由来进行解释,尽管有些所谓的理由是不适当的,甚至在别人看来是十分荒谬可笑,但本人却强调这些理由去说服自己,从而免除精神上的苦恼。
合理化有许多形式,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里是其中最典型的两种。
伊索寓言说一直爱吃葡萄的狐狸,发现葡萄架上挂满了葡萄,很想摘下来吃,但又够不着,狐狸不承认自己没能力吃上葡萄,反说葡萄是酸的,自己根本不想吃。
这就是酸葡萄心理。
又如自己的孩子天资差,则说“傻人有傻福”;钱被偷去了,又说“破财免灾”等等。
与此相反,在得不到葡萄只有柠檬的时候,认为柠檬也是甜的。
这就是所谓的甜柠檬心理,即凡是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一次减轻或平息内心的欲望和不安,达到自我安慰的目的。
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每次发作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躁狂症(Mania)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作为心境(情感)随精力旺盛、言语增多、活动增多,严重时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
躁狂发作时反复发作倾向。
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
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情感体验。
人评价自己,要靠自我认知,有的人过高地评价自己,就表现为自负;有的人过低地评价自己,就表现为自卑。
自负往往以语言、行动等方式表现出来。
自负实质是无知的表现。
主要表现在不自知。
俗话说:“自知者明”,“人贵有自知之明”。
无知有两种表现,一是盲从,二是狂妄。
自负有时表现为狂妄。
从众:改变个体的概念或行动,使之与群体的标准相一致的一种倾向性。
尽管可以自由选择。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表现一个人的艺术境界,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
这些具有道德评价含义的人格差异,我们称之为性格差异。
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核心的人格差异。
性格没有好坏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简单道德风貌。
性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本性和性格的区别:性格是后天所形成的,比如腼腆的性格,暴躁的性格,果断的性格和优柔寡断的性格等。
本性是人天生所具有的,不可改变的思维方式。
本性是先天自然风气与感觉世界所形成,比如自尊心,虚荣心,荣誉感等。
人的本性包括有求生的本性,懒惰的本性和不满足的本性。
心理学家根据个人对社会的适应性为主要参考系对人的性格分为5类:摩擦型,平常型,平稳型,领导型和逃避型。
摩擦型性格的人表现为性格外露,人际关系紧张,处理问题欠妥,容易造成摩擦。
平常型性格的人的态度,情感,意志,理智均表现为一般,平平常常,没有特殊的表现。
平稳型性格的人对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但往往是被动地适应,善结人缘,人际关系好。
领导型性格的人,对社会的适应性好,而且能主动适应社会环境。
逃避型性格的人表现为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与世无争。
但是性格是感知与感悟的双向误导性质,同一个性格的人或者信任度很高。
这个不分国界。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
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心境又叫心情,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心境的弥散性是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
完美主义者的最大特点是追求完美,而这种欲望是建立在认为事事都不满意、不完美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他们就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要知道世上本就无十全十美的东西,完美主义者却具有一股与生俱来的冲动,他们将这股精力投注到那些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上面,努力去改善它们,尽量使其完美,乐此不疲,但是,往往半途而废--虽然他们都是自动自发的。
也许开始工作时有一股永不罢休的劲头,但后来都会衰减,原因就在于在工作过程中,不完美此起彼伏,他们根本顾及不了那么多,最后那股稳做不辍的冲动只有认输。
反顾地去执行。
但是,隔不了多久、或者他们的计划就要完成时,他们又产生了疲倦和事不关己的感觉,因为手中有太多太多的计划要实施。
这种感觉日积月累,使他们整天生活在挫折、失败,碌碌无为和忿怒的心情之中而无法自拔。
人格(personality)或称个性(character),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活动中待人处事的习惯方式,是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尽管在人格障碍的治疗上已取得一些进步,找到有效改变的方法。
但对人格障碍的处理很大程度仍然是根据人格障碍者的不同特点,帮助其寻求减少冲突的生活道路。
人格障碍(personalitydisorder)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