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概述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1)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脑只是人的心理产生的前提,提供了人的心理产生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必须依赖于客观现实。
因此,心理的产生必须具备脑与客观现实两个条件。
(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主观性是指一定的个人或主体对客观现实带有主体自身特点的反映。
对同样的客观现实,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往往反映各不相同。
能动性是指一定的个人或主体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自觉、积极、主动的。
它集中体现了人的心理(即意识)的主要特点。
人有意识,能自觉确立目的,制定计划,调节行动,克服内部、外部的困难,达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目的。
2、人的心理现象人的情绪和心理变化等统称为人的心理现象,通常分成两个方面,即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主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
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
按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情、意。
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是统一的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认识过程是引起人的情感与行动目标的基础,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与意志行动起着动力或阻力的作用;意志品质如何,又反过来对人的认识、情感和目标的实现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2)个性心理(一个人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一个人整体精神面貌的反映,由个性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组成。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和改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不仅有认识、情感、意志各种心理过程,还会表现出每个人特有的心理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就构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差异。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点,就叫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与性格(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会稳定地贯穿在他的全部行为活动中,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预测他在某种情境中的表现。
性格表现着一个人的品质、道德行为和世界观,他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
二、科学的健康观念关于健康内涵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正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那种认为只要身体没有疾病、生理机能正常就是等于健康的观念正在被一种“立体健康观”所替代,即健康应由心理尺度、医学尺度和社会尺度来评价,健康的概念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走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人是生理、心理与社会层面的统一。
人不仅仅是一个生物体,而且是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完整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WH 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摆脱虚弱的状态。
并进一步指出健康的新概念:(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2)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3)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5)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6)体重得当,身材匀称;(7)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8)头发有光泽,无头屑;(9)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不发炎;(10)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
因此,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当人的生理产生疾病时,其心理也必然受到影响,会产生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容易发怒,从而导致心理不适;同样,长期的心情抑郁、精神负担重、焦虑的人也易产生身体不适。
因此,健全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
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心理学家荣格就曾经提醒人们,要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
他认为,随着人们对外部空间的拓展,人们对心灵的提升却停止了;人们在智力方面收获过剩,心灵方面却沦丧殆尽。
精神生活的深度不安折磨着现代社会中最敏感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问题,苦闷、孤独、焦虑、冷漠……甚至精神崩溃,自杀、杀人等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纪性”的问题,抑郁症就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世纪病”。
三、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1、什么是心理健康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
心理卫生学者阿可夫(A br A rk of f)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具备:“有价值心质”的人,即:①有幸福感;②和谐(指在情绪平衡,以及欲望与环境之间协调);③自尊感(包含自我了解,自我认同,自我接纳与自我评价);④个人成长(潜能充分发展);⑤个人成熟(个人发展达到该年龄应有的行为);⑥个人统整性(能有效发挥其理智判断力及意识控制力,积极主动,能应变);⑦保持与环境的良好接触;⑧从环境中自我独立(独立自主,自由而自律);⑨有效适应环境。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含义有二:①无心理疾病(低层次的心理健康);②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挥(高层次的心理健康)。
心理治疗有个“灰色带理论”,根据心理健康的程度,人分为纯白、浅灰、深灰、纯黑四个领域,纯白领域的人完全健康,相当于圣人了,古人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就是这种人了,我们是很难做到的。
大多数人都是性情中人,就是所谓浅灰色人群,比方说遇到困难时我们会感到紧张,遇到失恋或者一些感情上的纠葛,我们会感到痛苦。
如果痛苦时间持续时间很长,影响到工作、学习就会滑到深灰色人群,就是一些神经症。
而黑色的则与以上几种有质的区别,就是精神分裂症。
每个人生活中,大多数时候处于浅灰色,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接近健康,但如果我们生活中碰到一些压力、冲突时,就可能产生暂时性的心理失调,如果这时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一些心理问题就会很快、顺利的解决,有的人把这叫做不定期的清理心理垃圾。
不定期的清理心理垃圾对我们每个人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增添我们的生命活力,从这种意义上讲,所有的人都有必要进行定期的心理咨询。
心理冲突成为心理问题的标准:①当事人感到精神上很痛苦,不能自拔;②妨害了人际关系,或者说,它是破坏性的而不是建设性的;③持续时间长,一般在一年以上。
我们把这符合这些条件的心理冲突(严重心理冲突)称为神经症性心理冲突。
2、心理健康的标准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①身体、智力以及情感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4种特质:①积极的自我观念(悦纳自己,体验自己存在价值,积极观念占优势);②恰当地认同他人(认为别人存在价值,认同别人又不依赖或强求别人);③面对和接受现实(实事求是地去面对和接受现实考验);④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对周围的事及环境有较清楚的知觉,不会迷惑或彷徨,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储存各种信息、知识、技能并能随时提出使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①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③能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④生活的理想切合实际;⑤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能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⑨能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⑩能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适度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台湾学者王沂钊历经多年的研究,认识到唯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身体的健康,能在社会上保持较高的效能,而提出以下六项衡量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准则:①要有工作而且乐于工作(這是人性最高的心理需求,和快乐的来源);②要有朋友而且乐于与他人交往(透过与人分享心情,体会爱的幸福感,能够稳定情绪)③要适当的了解自己並且悦纳自己;④能客观地评估他人与认可他人;⑤能与現实环境维持良好的接触;⑥经常保持满意的心情。
以上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的理解,角度有所不同,但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其实,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概念,从不健康到健康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正常与异常是相对的,不象生理健康那样具有精确的、易于度量的指标。
人的心理健康可以从相对不健康变得健康,也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能对自己的优缺点作恰当的评价,不苛求自己,生活的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对自己基本感到满意,很少自责、自怨、自卑、自我否定,心理相对平衡。
②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免不了因挫折和不幸产生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善于适度地表达、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心境积极乐观。
③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意与人交往,与人为善,对他人充满理解、同情、尊重、关心和帮助,有良好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并能在其中分享快乐,分担痛苦,社会支持系统强而有力。
④独立、自主、有责任心。
对周围的人与事均有独立自主的见解,不盲从,热爱并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学习、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并能在负责的工作中体验生活的充实和自己存在的价值。
⑤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能正确地认识环境和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能保持与环境的良好接触,善于将自己融入到不同的环境中,是自己的心理需要与社会协调统一,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