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写生考察报告篇一:厦门专业考察报告赴厦门专业考察报告XX年8月15日10级装潢设计系平面设计班周娟赴厦门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艺术实践考察。
此行考察的目的,主要是让我们通过对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考察来提高审美观和对环境艺术与平面设计的实践考察和学习,增长见识和设计灵感,让自己的设计更能引领潮流更加出色。
厦门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有“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美称,是一座风姿绰约的“海上花园”。
岛、礁、岩、寺、花、木相互映衬,侨乡风情、闽台习俗、海滨美食、异国建筑融为一体,四季如春的气候更为海的魅力锦上添花。
海水环绕、沙滩广阔、阳光和煦,由于生态环境良好,厦门的空气清新,栖息着成千上万的白鹭,形成了厦门独特的自然景观,又因为厦门的地形就像一只白鹭,它因此被人称为“鹭岛”。
全市面积15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4万人。
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称号。
在XX年中国城市综合竟争力评比中,厦门列第五位,被联合国列为中国最有发展前途的25个城市之一。
坐了一整天的火车,终于到达目的地厦门,厦门果然是个适合旅游和移居的城市,景色十分秀美,空气清新,整个城市流露出一幅融洽无比的感觉。
这一次我去了厦门最著名的景点考察:南普陀寺、鼓浪屿、厦门大学和集美村。
第一考察点:南普陀寺(1)历史背景南普陀寺在厦门岛南部五老峰下,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
始建于唐末五代,此后数百年来,经历代主持景峰、省己、喜参诸和尚多次重修扩建,至民国初年,已构成三殿七堂俱全的禅寺格局,成为近代闽南最具规模的名刹。
(2)建筑特色南普陀寺的殿堂楼院随分散建于地形复杂的山坡上,又以其实际使用不同,各具形式。
但在整体布局中,均能以中轴线上的主殿为中心,高低俯仰相从,参差错落有致。
所有建筑,一律采用古代宫殿式的重檐飞脊大屋盖,饰以杏黄琉瓦,使之统一协调。
再以石构围墙将全寺建筑群环抱起来,如散珠承盘,形成一个整体。
重视环境建设,是近年南普陀寺建筑重的新趋向。
纵观寺院内外到处有菩提嘉树垂荫,艺圃百花争艳,还在寺前山后的碧荷池畔和林泉幽壑之间,建造亭台、水榭、曲桥、花坞,使信众游客,在朝参名山古刹之余,领略山水林园的佳趣。
(3)人文特色寺中珍藏文物,有北魏、唐、宋、以迄明、清的古佛造像:其中有来自缅甸的白玉石雕大小佛像二十八尊;还有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印度送藏的各种佛菩萨造像:此外有与清初施琅建寺同时新铸的大钟、造於宋元时期的七佛宝塔。
还有明代比丘、比丘尼刺血书写的《妙法莲花经》和珍版的《大藏经》多部。
南普陀寺的殿堂、楼院、门廊等石柱上,均镌有出自文人高士撰书的楹联。
联文中或托景物以抒怀,或寓掸机以寄悟,巧对佳联,各得其妙。
还有许多古今诗人墨客留下的诗词吟咏,其中有不少佳作,不仅格调清新,意境高越,还赋有时事记实的内涵,令后人在吟味中获得史疑佐证的契机。
第二考察点:鼓浪屿(1)建筑背景与历史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圆洲仔,因海西南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明朝雅化为今名。
由于历史原因,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地被完好地汇集、保留,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
小岛还是音乐的沃土,人才辈出,钢琴拥有密度居全国之冠,又得美名“钢琴之岛”、“音乐之乡”。
始建于19世纪中下叶。
第一座风貌建筑建于1844年,是具有英国田园风格的英国领事馆。
1902年后,鼓浪屿被列强辟为“公共租界”,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建筑热潮中,欧洲的各种建筑形式,诸如古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拜占庭式建筑、文艺复兴式建筑、古典主义建筑等,纷纷移植于仅有1.78平方公里的鼓浪屿。
有的原样照搬,有的揉合改造,有的推陈出新,使鼓浪屿成为建筑博览。
(2)建筑特点从1840年到1945年,鼓浪屿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殖民时期,形成了它独特的建筑景观,其中建筑中的诸多手法展现出中西折中风格。
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一种折中主义的建筑风格:任意模仿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不讲究固定的法式,注重纯形式美。
鼓浪屿建筑风格的折中实际上是两方面的折中——设计思想上的折中建筑装饰手法上的折中。
这个时期,鼓浪屿中柱子形式与装饰手法开始趋于多样化,建筑中诸多构件都体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特征。
下面我就着重讲一下鼓浪屿建筑柱子的特征。
1、东西方建筑装饰元素与西方建筑形式的折中位于鼓浪屿福建路40号的海天堂构建筑群的主楼,始建于1921年,XX年按原貌重建翻新,建筑中的大量构件在设计上融合了西方建筑元素。
如建筑群中的双麒麟半柱,柱子整体造型类似古希腊的科林式柱,柱头细部则应用了中国古代神兽的图案——麒麟。
麒麟是中国古代图腾的一种瑞兽,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具有威武、仁慈和吉祥的象征意义。
同样的装饰手法在西南面42号楼中的另一柱子中也所体现,其柱头由貔貅和蔓草装饰。
貔貅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招财瑞兽之一,又名天禄,可辟邪,嘴含金钱的貔貅口大肚大,既能招财又可守财,寓意有天赐福禄之意。
而蔓草,这种图案常被用在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由于蔓草滋长延伸、蔓蔓不断,被人们赋予了长久的吉祥寓意。
当时的建筑设计师不仅在这幢建筑中融入了中西方建筑元素,同时在建筑的其他构件中也应用了中国两种构造手法:屋顶基本上采用了中国古建筑的样式,檐口的饰物有所创新,如斗拱、垂花等;门窗做法用欧式百叶窗、圆拱窗,与中国古典门窗配合。
东方设计与西方手法相得益彰,显示了设计上的大胆与灵活。
2、东方建筑手法与西方建筑形式的折中泉州路60号民宅中的柱子运用了叠涩手法。
叠涩是中国古代砖石结构建筑中的一种砌法,用砖、石或木材通过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头用闽南传统材料红砖堆叠,形成带有层次的柱头,同时柱身采用断面为六块砖头拼成的六角柱,颇有西式风格。
鼓浪屿建筑中,以“叠涩”修饰西式线脚的做法也很普遍。
位于漳州路50号的建筑柱子亦别具一格:它将西方典型爱奥尼式风格的柱头与东方古建筑中叠涩式装饰手法的柱础合于一柱,并用石材堆砌成垂直装饰图案。
这种中西折中手法在鹿礁路113号林尔嘉公馆柱式上的应用更胜一筹:柱头为复合式,由几条简洁线角与爱奥尼式旋涡结合;柱身立面上半部采用印度式叠涩角,装饰上雕刻有中国风水文化中来避煞的风铃,将西方与东方装饰元素结合、柱础图案与柱头形式相呼应,整个柱式造型独具一格,秀美大方。
这种装饰柱子多见于印度、泰国等佛教盛行的国家,在鼓浪屿建筑中多见于建筑门楼、窗楣、窗套、山花等,具有明显的中西合璧特征。
第三考察点:厦门大学(1)校园特色厦门大学校园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已成为公认的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
目前学校占地近9000亩,其中校本部位于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的厦门岛南端,约2188亩。
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在福建省招商局漳州开发区(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港尾镇),约2568亩。
厦门大学翔安校区,正在建设中,占地3645亩。
篇二:写生考察报告写生考察报告安徽宏村、西递是大学第一次写生的地方,我认为出外写生既是一种实践的教学方式,也是对我们学业进行考察的一种方式。
对于我来说,这次安徽宏村、西递写生之行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使我的速写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也使我了解了宏村、西递的特色文化,见识到了它们独具的气息风格。
安徽宏村、西递是XX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亚凯恩斯召开的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
写生之前,老师陪同我们先领略了宏村、西递的古文化建筑以及优美景观。
西递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
其中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
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
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
西递集中展现了我国古老而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同时又是安徽名胜,黄山脚下一个古朴而幽雅的小山村,这样一个建筑史上独具风格的地方是我们学设计专业的人所向往的。
西递村,村子的平面布局呈船形,宗祠位于村子的中部,组成船的中心,村中石板路上矗立的十三座牌楼,一幢一幢的徽式砖瓦房构成了这庞大的船体。
西递人善于“以商从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文人、高官、巨商层出不穷。
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徽州民居,不但浓缩了中国传统的聚落文明和合院文化,更以其建筑匠意与装饰心巧诠释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瑰丽与奇绝。
而这两个早在1999年12月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村落,是徽州社会的缩影,是徽州人魂魄所系,也是解读是徽州文化的窥镜。
走进西递古村,工艺精湛的石雕作品随处可见,成为一大特色,每户人家风格各异的透窗和房中的柱基础,都是用青石雕刻而成,其描形仿物,构思奇巧,惟妙惟肖,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
西递古雕的代表作当数胡文光牌楼,牌楼由四根石柱支撑,中间两柱有两对倒爬石狮,形象生动,气势威猛,牌楼四柱间的横梁、月梁和梁托上,都有精美的浮雕,有象征吉祥如意的“麒麟嬉逐图”,有象征福禄双全的“鹤鹿同春图”,有象征五子登科的“五狮戏球图”,还有象征权势的“虎豹呈威图”等,其间十二个人物图雕更是栩栩如生、神采飞扬。
西递又有大量的砖雕,砖雕工艺被广泛用于门楼、门罩、屋檐、花墙、栏杆、漏窗、屋脊等部位。
其为采用特技烧制而掷地有声、色泽纯青的水磨青砖,精心细琢成坏之后镂雕而成;再是用人工按程序用严格筛选后的泥土,在规定的泥土湿度之内,模压成型,烧炼胚胎,才能制成我们今天看到的砖雕。
砖雕多采取圆雕、透雕和浮雕的混合手法,层次深入,立体感强,细腻流畅匀称,取材广泛,生动逼真,寓意多耐人回味。
砖雕是明清以来西递古民居建筑艺术的组成部分,在西递的古民居以及祠堂庙宇等建筑物上,无不镶嵌着形态各异的青砖雕刻,虽经岁月磨砺,风雨剥蚀,但仍然是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芭。
最不可忽略的木雕,是西递古民居以及祠堂、庙宇内部必不可少的装饰。
如窗槛、窗扇、花门、阳裙、雀替、梁垫、栏杆、斜撑、斗拱以及梁、枋、柱等均以木雕装潢。
木雕除了精雕细琢之外还要镏金绘彩,显示富丽堂皇。
通常雕刻有八仙过海,狮子滚球,合和如意,山水园林,亭台楼阁,鸟兽鱼虫,人物戏文及几何或写意图案。
西递“三雕”,终成三绝!绝就绝在其人物栩栩如生,其花卉犹在怒放。
西递古村民居属典型的徽派建筑,在建筑学、建筑工艺、环境营建等方面非常突出,从房屋设计、室内装饰、环境美化和资源利用都体现了极高的水准,表现出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有鲜明的中国地域建筑特色。
西递是个幽雅的地方,幽雅的让人心颤。
徽州的文化不仅体现在人文的文化上,而且在古建筑上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