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L【机制】绝大多数APL发病的关键机制为t(15;17)(q22;q21)。
15号染色体上PML基因和17号染色体上的RARα基因形成PML-RARα基因,融合蛋白导致早幼粒细胞正常的分化和成熟受阻、抑制肿瘤抑制子和PML的促凋亡功能。
1.5种RARα基因重排:(1)t(15;17)(q22;q21)(2)t(11;17)(q23;q21)(3)t(5;17)(q35;q21)(4)t(11;17)(q13;q21)(5)Statb5- RARα融合基因(基因间染色体DNA缺失所形成)2.t(15;17)(1)约占98%(2)易位使15q22上的早幼粒细胞锌指(PML)基因与17q21上的维甲酸受体α基因(RARα)发生交互性重排。
(3)wtRARα的功能是转录激活因子,正常情况下能够与转录辅助激活因子(co-activator)或N-CoR/Sin3/HDAC1,即辅助抑制因子复合体(co-repressor)相互作用(4)生理浓度的RA可以使wtRARα与N-CoR/Sin3/HDAC1解离,进而激活转录。
而PML与RARα的融合增强了融合产物的RARα部分与N-CoR/Sin3/HDAC1的相互作用,造成对RARα靶基因的持续抑制。
药理浓度的RA能够克服这种相互作用,从而解除对转录的抑制3.变异型t(11;17)(1)约占0.8%,最多见的变异易位类型(2)导致PLZF和RARα基因融合,产生的PLZF-RARα融合蛋白的两部分都具有共抑制复合物结合位点。
其特殊的结构使它们与抑制因子亲和力升高,在ATRA作用下亦不易解离,从而表现出对ATRA的耐药(3)体外试验证实,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能够有效恢复其对ATRA的敏感性4.剩余的APL患者见于RARα与其他非PML形成不同融合基因,包括极其罕见的核磷蛋白(NPM)、核基质(NuMA)基因、STAT5b基因流程图在生理情况下,维甲酸受体(RAR)和维甲酸受体X(RXR)形成异二聚体,与DNA上的维甲酸调控元件结合;↓RAR-RXR招募一个蛋白复合体,该复合体使组氨酸去乙酰化,导致染色体构相变化、转录抑制;↓生理浓度的RA可以诱导该复合体的分离、促进基因转录;↓在APL情况下,由于PML-RAR融合蛋白与该复合体结合紧密,导致生理浓度的RA不能使该复合体分离,导致促进髓系分化的基因转录受抑制,从而发生APL;↓必须应用治疗剂量浓度的RA才可以使早幼粒细胞正常分化和成熟,RA同时可以使PML-RARA融合蛋白降解。
APL的LSC起源多数认为APL起源于髓系定向祖细胞,白血病克隆发生在CD34+CD38+祖细胞,而在更早阶段的CD34+CD38-细胞群中不表达。
【临床表现】1、一般表现:贫血、出血、感染、白血病细胞浸润等。
2、特殊表现,严重而明显的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衄、牙龈出血、咯血、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偶有血栓引起的突然失明和血管栓塞表现。
初诊时发生白血病细胞髓外浸润者少见。
3、周血(1)WBC常为(3.0~15.0)×109/L,大多低于5.0×109/L;(2)外周血白细胞数≥10×109/L称为高白细胞症,治疗风险大,预后较差,主要见于M3v型患者,一般为(50.0~100.0)×109/L。
(3)常无异常早幼粒细胞出现。
4、骨髓:增生程度常在活跃以上,异常早幼粒细胞一致性增多,通常占60%以上,而原始粒细胞及中幼粒细胞以下均极少。
根据白血病细胞形态,FAB工作组将其划分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3型——包括粗颗粒型APL(M3)和变异性细颗粒型APL(M3v)两型,其中粗颗粒型APL(M3)型约占APL的75%。
异常早幼粒细胞的特点(1)一致性增多,通常占60%以上,而原始粒细胞及中幼粒细胞以下均极少;(2)核不规则,常为肾型或双叶型,浆颗粒染红或紫红色,密集、粗大、致使核浆分界不清楚(3)部分患者颗粒纤细,较少,类似单核细胞(4)Auer小体常见,有时呈束状(柴捆状Auer小体、特有)(5)组化:●MPO:强阳性●NSE:25%弱阳性【治疗】(1)在ATRA治疗早期(ATRA用药2~4d时)加用化疗可以改善本病凝血异常,保持白细胞<10×109/L,并降低复发率。
(2)非t(15;17)的APL,对ATRA治疗一般无效,如t(11;17)APL PLZF/RARα融合基因ATRA治疗无效,应用HD Ara-C或MTX-Mito、胺丫叮可短暂CR。
1.ARTA:(1)概述●首选:不诱发且可改善本病凝血异常(DIC和纤溶),不引起骨髓抑制,缓解率高;●单用进行诱导和缓解后治疗绝大多数病人将复发;早期复发(中位CR 5m),可能原因长期应用后产生ATRA代谢酶,致血浆浓度减低;白血病在诱导下合成ATRA结合蛋白,阻止入核;●一经怀疑就开始应用,若未证明t(15;17)或相应的分子生物学改变,应停用ATRA、采用和其他AML相同的治疗。
(2)用法●时间:持续使用至CR较短程使用佳(短程: ATRA⨯5d→继之化疗)●用量:25-45mg/m2.d,分2-3次,连续口服,有效者平均用药35-45d达CR。
1-2w后PBWBC升(5-20倍,甚至百倍)持续周余后恢复;45mg/m2.d→25mg/m2.d,疗程相同: CR 相同, 副反应降低(部分患者需考虑药物动力学可能,需考虑加量)●小剂量ATRA治疗:25mg/m2.d;疗效:CR率保持在80%-90%;副作用:ATRA相关的并发症明显减少●使用方法: ATRA→CT 不如 ATRA+CT, (CT于ATRA第3天),二年复发率↓↓●诱导治疗需时长,4-6w(部分患者需2m才可缓解),血象恢复后再进行评估(3)存在主要问题:●高白综合征●RAS●颅高压综合征●高组胺综合征●耐药(4)优点:●缓解率高(初治、复发);●凝血异常快速改善2.ATRA+蒽环类(普遍使用,目前已成为初诊APL诱导缓解治疗的标准方案)(1)DA:●蒽环类总剂量200-250mg/m2(DNR)●蒽环类大剂量>300mg/m2●AMSA:疗效不如蒽环类●其他: 6-TG,VP-16无明显优点●HDAra-C:仅一项研究结果改善其他研究毒性●现一般不主张应用非蒽环类药物●加用蒽环类时机:一般在用ATRA 3天以后出凝血异常基本得到控制或纠正及WBC数开始上升时加用(2)优点:有助于改善APL的凝血异常,控制白细胞数升高,减少严重出血和维甲酸综合征(RA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使APL的CR率达到90%,并可减少复发。
(3)ATRA持续用至CR3.ATO(1)ATO 10mg+NS/Glu500ml ivdrip 3-4h qd(2)目前只适用于化疗禁忌的APL患者(3)在诱导初诊APL患者中,无论单用ATRA或ATO,还是两药联合,都有很高的CR率(≥90%),但是,两药联合达到CR所需时间明显缩短,分子生物学检测减低肿瘤负荷效果更好4.APL综合症(1)在症状出现早期应静脉予以地塞米松10mg,每日两次(2)只有在症状严重时,才考虑暂时停用ATRA或ATO。
5. 评估(仅作为参考依据,不能反应预后和指导巩固的依据)(1)时机:血象恢复时(诱导分化较传统化疗需时长,在7-14天多不作评估,4-6w时)(2)形态学:●早期反应评估:1-2w,髓像可能增生活跃,成熟障碍,异常早幼粒依然存在,不能作为改变治疗措施的依据(诱导早幼粒分化需时较长,没必要在2w前进行骨髓穿刺评估);甚至在40-50天后还可能存在。
●诱导治疗4-5周复查骨髓形态、评估疗效(3)分子遗传学:约50%的患者依然存在,不能说明预后【血研所初步拟诊处理】白血病诊疗中心2改善出凝血(1)FFP 400ml/d(2)Plt输注:维持在50×109/L以上(3)肝素3维甲酸:20mg po bid4小剂量化疗:Hu 1.0g po bid5监测凝血八项(三)维持治疗维持治疗对APL是必需的。
欧洲APL组、英国医学研究会(MRC)等世界上多个实验小组研究表明,诱导方案中ATRA的应用对CR和长期生存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于初诊白细胞数小于10×109/L的APL患者,ATRA持续用至CR是必要的;与此同时,尤其是对于老年或初诊时伴高白细胞数的患者采取含ATRA的维持治疗将有助于减少复发和延长生存。
目前推荐的维持治疗的方案为ATRA 45mg/m2,每3个月用15天,加6-MP 50mg/m2·d和MTX 15mg/m2·w,共历时2年[15]。
用法:●ATRA:20mg Bid(25 mg/m2·d),每个月用15d,休息15d,后与MM交替●MM:每月给予一次6-MP: 100mg d1-14(50 mg/m2·d)(不耐受可用VP-16代替,100mgd1-5费用高,劲大)MTX: 30mg d1,8(15mg/m2·w)【血研所治疗策略】1.诱导(1)ATRA+DA(or 单用DNR)ATRA 25mg/m2 d1-35(直至CR)DNR 45mg/m2 d1-3(2)砷剂+DA(or 单用DNR)(高白患者优先选用)(3)ATRA+HHT2.巩固(1)低危组巩固3个疗程;高危组巩固4个疗程,同时联合14d维甲酸3.维持●1、ATRA●2、MM(6-MP+MTX)●3、亚砷酸方法:1-2-1-2-3-3,各一个月【预后】包括:发病初期的指标和治疗中的指标1.发病初期预后不良的指标:(相对较为公认的只有初诊时白细胞数)(1)年龄:<50岁预后好(2)DIC(3)血象:高WBC 和低WPC为独立预后因子低危中危高危WBC(×109/L)≤10 ≤10 >10PLT(×109/L)>40 ≤40 不定(4)骨髓形态为变异型(5)细胞遗传学是t(15;17)还是其它少见异常、融合基因类型(/bcr3)、FLT3-基因内部串连重复(FLT3-ITD)(6)免疫表型(CD34+CD56+CD2+)等分化综合症【概述】1.通常在服药1~2周, 发生时间:2天~26天,中位天数为7天。
2.分化治疗中最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一种心肺窘迫综合征。
3.死亡的主要原因:呼吸衰竭4.四大特点:高热、高白、多浆膜腔积液、呼吸衰竭5.不能做单采,因为单采需用抗凝剂,加重APL出凝血异常。
【易发生RAS的高危情况】1.初诊时高白,细胞大于5.0×109/L2.应用ATRA后白细胞增多过快、过多3.ATRA治疗后a)5天, 白细胞大于5.0×109/Lb)10天, 白细胞大于10.0×109/Lc)15天, 白细胞大于15.0×109/L【可能的机制】:1.白血病细胞分化释放出大量IL-2等细胞因子,使毛细血管渗漏;2.白细胞迁移能力增加,加重侵润;3.白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增多,与血管上皮细胞粘附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