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第一节
概述
一 血液毒理学概述
❖ 血液毒理学(toxicology)
是一门研究药物、非治疗性化学试 剂以及环境中其他物质对血液和造血
绪 器官有害效应的学科。
血液毒理学是在近20年来随实验血

液学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毒理学 分支,其汲取了血液学和毒理学的基
本理论。
第一节 概述
内 容 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组成 提 靶器官 要
原巨核细胞 原红细胞 原粒细胞 从骨髓中释放
血小板 网织红细胞 白细胞
(200×109/L~ 400×109/L)
(5.4×109/L~ 9.1×109/L)
红细胞
(♂5.5×1012/L ♀4.5×1012/L)
图3-2 血液形成(1)
靶器官
血液是外源化学物的主要靶器官之一
血液是外源化学物的主要靶器官
一、血细胞的生成
➢ 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
➢ 血液系统的主要功能: 1)运输功能(O2、CO2、营养物质、代
谢产物、激素等) 2)缓冲功能 3)参与生理性止血功能和机体防御功能
➢ 血细胞的生成 1.造血器官:骨髓 2.造血过程(图3-1、图3-2)
图3-1 血细胞生成模式图
多能干细胞库 淋巴细胞库
各种原因的血液毒性造成的结局
1)血细胞生成异常,表现为外周血中某种或多种 细胞的减少或增多,如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粒细 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细胞增多症和白 血病等;
2)血红蛋白异常和溶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 化血红蛋白血症、碳氧血红蛋白血症、赫恩小体 溶血性贫血等;
3)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药物或化学物 引起的凝血机制障碍而发生的出血等。
血液毒性是原发性的或继发性的
原发性的是指一个或多个血液成分受到直接影响, 多是外源性物质尤其是药物的严重毒性作用;
继发性的是指毒性作用是其他组织受损或系统紊乱 的结果,由于血细胞通常可以反映出许多毒物对其 他组织的局部和全身作用,所以继发性血液毒性很 常见。
这些继发性效应较直接效应更具反应性及代偿性, 从而为毒理学家提供了一种监测和确定毒性反应特 点的重要和实用的工具。
三、白细胞(WBC)生理
(一)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无粒细胞 淋巴细胞
数量的正常值: (4~10)×109/L
成人血液白细胞分类及主要功能
名称
百分比(%) 主要功能
中性粒细胞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0.5 ~5
嗜碱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2)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相当稳定
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测定指标——红细胞沉降率
?mm
(血沉,ESR):血沉管内抗凝
血中红细胞在血浆中单位时
间沉降的距离。
正常值:男:<15mm/h;
女:<20mm/h.
(3)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 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正常RBC对低渗具一定的抵抗力。
(1)进入机体的外源化学物在吸收后首先进人 血液,并达到较高的浓度,在分布、代谢和排 泄等过程中化学物都依靠血液来运输。因此, 血液和造血器官中的各种成分与外源化学物或 其代谢产物接触的机会较多;
(2)血液系统的成分和功能的复杂性,使血液 系统很易受到外源化学物的影响;
(3)外周血中的各种细胞均由骨髓中造血干细 胞/增殖分化而来,高度增殖的处于不同分化 阶段的各种血细胞对外源化学物易感性较高。
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组成
外周血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造血组织的组成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1)可塑变形性:使红细胞可通过小血管。 (2)悬浮稳定性 (3)渗透脆性
2.红细胞的功能: (1)运输O2和CO2 (2)缓冲作用
成年女性:(3.5~5.0)×1012/L * Hb: 成年男性:120~160g/L;
成年女性:110~150g/L.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1.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1)可塑变形性:使红细胞可通过小血管。 (2)悬浮稳定性 (3)渗透脆性
2.红细胞的功能: (1)运输O2和CO2 (2)缓冲作用
血液样本易于采集
外周血作为最重要的生物样品,在毒理学研究中具 有重要的作用
外周血样品不仅在实验毒理学中作为血液学和血液 生化学检验的标本,评价其它器官系统的功能状态;
用于研究生物学标志实验动物外推到人的有效性评 价,
在分子流行病学常用于检测暴露、效应和易感生物 学标志
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研究中外周血 是最为常用的生物样品。
0~1 20~40
3~8
吞噬并分解细菌等 限制速发性过敏反应 参与对蠕虫免疫反应 参与过敏反应、抗凝 参与特异性免疫 继续发育成巨噬细胞 后,吞噬杀灭外来微生物
四、血小板生理
(一)数量和功能: (100~300)×109/L 1.参与生理止血全过程; 2.参与凝血: 释放血小板因子(PF3等); 3.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 (1)粘附并融合到血管内皮中; (2)释放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促细胞增殖.
当血小板< 50×109/L时, 可发生紫癜。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 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 2.释放: ADP、5-HT、PF4、TXA2等; 3.聚集: 血小板之间相互粘着的过程; 4.收缩: 引起血凝块回缩、血栓硬化; 5.吸附:血小板表面吸附多种凝血因子,形成
局部高浓度,促进凝血。
+ + + + + + + + + + +
网织红细胞
+ + + + + + + +
成熟红细胞
+ +
红细胞(RBC)占整个血循环容量的40% ~45 % , 是从肺向外周组织运输氧气的主要 工具。
二、红细胞(RBC)生理
(一)数量和形态: *无核、双凹圆碟状,直径7~8μm. *数量: 成年男性:(4.0~5.5)×1012/L红细Biblioteka 系毒理学一、红细胞的代谢特点
红细胞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而来
原始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
网状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 无细胞器,葡萄糖供能
代谢能力 分裂增殖能力
DNA合成 RNA合成 RNA存在 蛋白质合成 血红素合成 脂类合成 三羧酸循环 氧化磷酸化
糖酵解 磷酸戊糖途径
有核红细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