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记叙文线索专题(最终运用版)

记叙文线索专题(最终运用版)


温故知新——记叙文的线索
(1)以时间变化为线索
例如:《伟大的悲剧》是以事件的推移为线索,记叙 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
(2)以地点转移为线索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章的题目 “从……到……”就可以看出文章是以地点(空间)的 转移来组织材料的。
温故知新——记叙文的线索
(3)以人物(见闻感受、行踪)为线索
点拨二:阅读第三段,可以找到“在一个极不起眼的 角落里坐下来,我们就等着有一列火车能够驶入我们 的眼帘”即等待火车。因此这篇文章是以“看火车” 这一事件的发展为线索。
方法小结:通读全文,根据图表已给信息, 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内容,分析段落之间 的逻辑关系——起因、经过、结果。
例题展示(三)
2015年邯郸市中考模拟试题 《二的》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方法小结: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在通 读文章时,要关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寄托 作者情感的事物。
例题展示(二)
2014年上海中考试题 《看火车》
阅读选文②—⑤段,完成下面表格。
事情发展 未见火车 过程 (1) 看到心目中 的火车 火车离去
等待火车
人物内心 向往、不 (2) (3) (4) 变化 安 恭敬、失望 兴奋、胆怯 不舍、失落
本课小结
• • • • • • 一、以时间变化为线索 二、以地点转移为线索 三、以人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四、以物为线索 五、以事件发展为线索 六、以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本课小结
寻找文章线索的方法: 1.了解线索特征的两个特点: 一是贯穿全文,它连接所有材料,像糖葫 芦串一样,使材料成为一个整体;
二是线索往往有明显的文字标志,而且表 示线索的以关注以下几点: ①文章的标题; ②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例如:《最后一课》是以小弗朗士的见闻感受 为线索。记录了上学路上、上课时、放学三 个部分的内容。 《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桃林—进入、访问桃源—出而再寻桃源 (4) 以物为线索 例如:《灯笼》一文就是以“灯笼”为线索。
温故知新——记叙文的线索
例如:《散步》 以散步这一事件为线索,写了事情的起 因、经过、结果。 (6)以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文章中会出现多个体现 人物心情的词语。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是以“我”对阿长的情 感变化为线索。 憎恨、讨厌——敬重、爱戴
点拨三:本文以时间的流动为主线,串起了主人公 由少年到成年的种种生活琐事,条理清楚、文脉贯通, 因此本文的线索是时间。
方法小结:文章中往往有一些表示时间变化、 时间推移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关注, 看看写作材料是否是按照时间顺序安排的。
例题展示(四) 2015年保定市中考模拟试题 《九步之暖》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何作用?
记叙文阅读(一)
线索专项训练
温故知新——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 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组织起来, 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形成一个严 密的整体,使得文章条理清楚,层次 清晰。如果将一篇文章看作是一棵大 树,线索就是大树的主干。如果将一 篇文章看作是一串珍珠,线索就是串 起珍珠的线。
例题展示(五)
2016年邯郸一中直升试题《30岁才懂父亲》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从小到大“我”对父亲的态 度变化。
对父亲有怨言——( )—( )——( )
点拨五:熟读全文,从关键段落中准确找到作者直接 表达情感的词语。(5段、9段、12段)
心里很不舒服——不搭理父亲——激动和幸福
方法小结:文章的情节随着思想感情的起伏 变化而丰富多彩。找到人物心情变化的关 键词,就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钥匙”。
点拨四:“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贯穿全文始 终,小说中的人物故事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 闻来串联的。因此本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 受为线索。作用: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 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方法小结:这类文章或写人物的见闻、感受, 或记录人物的行踪,以“人”来连接文章 的各个情节。
(5)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即以故事的发生、发展为线索。
例题展示(一)
2014山东滨州中考试题 《奶奶的粽子》
奶奶的粽子或粽子 ,围绕这个线 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索,作者依次写了奶奶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 等情节。
点拨一:线索是贯串全文的脉络。本文的情节都是围 绕“粽子”展开的: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祖孙之 间的情感也是通过“粽子”体现出来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