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题一、课程性质及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基础性学科,有着广阔的研究领域和丰富的研究内容。
社会学有自身独特的学科特点:第一,整体性。
社会学的整体性并不是指对现实社会的一切方面进行包罗万象的研究,也不是指对社会不作具体研究,停留于整体模糊描述,而是指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的过程中,始终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的有机性出发去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研究社会的运行与变革。
第二,综合性。
社会学的综合性包括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第三,现实性。
社会学的重要特点就是直接面对社会现实,因此它的研究领域就具有开放性和不断变化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区域性和本土化倾向。
第四,实证性。
社会学的知识主要依靠对社会事实进行具体的经验研究而获得,是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等实证途径获得资料并进行分析概括而产生。
总之,立足于整体的有机性,对现实社会进行综合的实证研究,是社会学的基本特点。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社会学界通常按照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层次,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分为普通社会学和分科社会学两部分。
本门课程教授的是普通社会学,它所研究的是一般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两部分:社会的结构、社会的运行及其规律性。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有关社会结构及其运行规律的基本理论,了解我国社会目前的发展状态,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与改造社会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社会学与社会哲学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比较复杂,容易混淆。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观,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领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影响必然要渗透到各门社会科学中去。
在学习社会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坚持发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作用,但切忌以历史唯物主义取代社会学,这是我国社会学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课程内容第一节社会学的对象和任务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第二节社会学的地位和特点一、社会学是一门基础性的社会科学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三、社会学的学科特点第三节社会学的社会作用一、社会学的理论作用二、社会学的实践作用第四节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二、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论(二)学习要求:掌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及其社会作用;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任务。
2.掌握: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3.重点掌握:社会学的学科特征及社会作用。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学习内容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和形成一、社会背景与理论前提二、西方社会学的创立与形成三、社会学科学方法论的创立第二节当代社会学的发展一、当代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二、当代社会学发展的特点第三节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一、社会学在旧中国的产生二、社会学在新中国的发展(二)学习要求:西方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社会学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社会学产生、发展与社会背景、相关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
2.掌握:当代社会学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与特点。
3.重点掌握:社会学在我国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章社会及其构成要素(一)学习内容第一节社会的本质一、社会的涵义二、社会有机体第二节社会结构一、社会结构的概念二、社会结构研究的内容三、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第三节自然环境一、自然环境的概念二、自然环境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三、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第四节人口一、人口的概念与内容二、人口因素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三、我国的人口问题(二)学习要求:社会的基本概念及其构成要素;自然环境与人口的作用;社会结构的基本内涵(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社会的基本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2.掌握:自然环境与人口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
3.重点掌握:我国自然环境与人口要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原则和对策。
第四章社会文化(一)学习内容第一节社会文化的构成与特性一、文化的概念二、文化的特性三、文化的构成第二节文化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一、关于文化特性形成的理论二、文化的社会功能第三节文化的运行规律一、文化的积累与传递二、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三、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第四节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二)学习要求:社会文化的内容与特性;文化的运行规律;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社会文化的内容与特性。
2.掌握:文化的运行规律,文化的融合与冲突3.重点掌握:我国文化的现状,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一)学习内容第一节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一、人的本质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二节个人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涵义和内容二、社会化的过程三、影响社会化的因素四、社会化与个性的形成第三节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的概念二、社会角色的类型三、社会角色的扮演(二)学习要求: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定义及其主要内容;社会角色的基本概念及其类型;社会角色扮演的几个阶段(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人的本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掌握:影响社会化的因素,社会角色的概念及其类型。
3.重点掌握:个人社会化的内容及其重要作用。
第六章社会群体(一)学习内容第一节社会群体概述一、社会群体的概念二、社会群体的类型三、基本群体第二节家庭一、家庭的概念二、家庭的起源与历史演变三、家庭的结构与功能四、家庭的发展趋势第三节邻里与工作群体一、邻里二、工作群体第四节初级群体的衰落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一、初级群体的衰落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二)学习要求:社会群体的基本分类;初级群体的主要表现形式:家庭、邻里等;初级群体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类型。
2.掌握:邻里、工作群体的概念及其功能。
3.重点掌握:家庭的功能及其发展趋势第七章社会组织(一)学习内容第一节社会组织的性质和类型一、什么是社会组织二、社会组织的基本类型三、社会组织的功能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目标和手段一、组织目标的意义与分类二、社会组织的手段第三节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与外部关系一、社会组织的正式结构二、社会组织的非正式结构三、社会组织的外部关系第四节社会组织的运行与管理一、社会组织运行与管理的一般过程二、科层制: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式三、社会组织的冲突与协调(二)学习要求: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社会组织的内部组织与外部关系;社会组织的运行与管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社会组织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社会组织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2.掌握:社会组织目标的重要意义,社会组织的手段。
3.重点掌握:社会组织运行与管理的区别,科层制的管理方式。
第八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学习内容第一节社会分层概述一、什么是社会分层二、社会分层的基本理论三、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第二节社会阶级一、阶级的起源与本质二、社会的阶级结构三、我国社会主义阶段阶级结构的历史演变第三节社会阶层一、社会阶层的概念与类型二、阶层划分的基本方法三、改革以来我国城乡社会阶层的变化四、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第四节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的性质二、社会流动的基本类型三、影响和制约社会流动的社会因素四、合理的社会流动及其意义第五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提出的背景及其意义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二)学习要求:社会分层的基本概念及其社会作用;阶级与阶层划分的标准及其社会意义;我国社会分层的现状;社会流动及其合理性(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概念、类型及其功能。
2.掌握:社会分层的基本理论。
3.重点掌握:阶级与阶层的关系,我国社会分层现状。
第九章社区(一)学习内容第一节社区概述一、社区的概念二、社区的构成要素三、社区的分类四、社区研究的意义第二节农村与城市——社区的两大基本类型一、农村社区二、城市社区三、城乡关系第三节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一、社区发展二、社区服务与社区建设第四节城市化一、城市化概述二、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二)学习要求:社区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社区发展与社区服务;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社区的概念及其类型,社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2.掌握: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基本特征。
3.重点掌握:我国的城乡关系,我国的城市化道路。
第十章社会制度(一)学习内容第一节社会制度概述一、社会制度的涵义与特征二、社会制度的构成三、社会制度的分类第二节社会制度的功能一、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二、社会制度功能的失调三、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第三节制度化和制度改革一、制度化二、制度改革(二)学习要求:社会制度的构成、分类及其社会功能;制度化的基本作用;制度改革原因;我国制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分类。
2.掌握: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3.重点掌握:我国制度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第十一章社会生活方式(一)学习内容第一节社会生活方式概述一、社会生活方式的概念二、生活方式的研究方法三、生活方式的社会制约性及其对社会过程的反作用第二节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一、劳动生活方式二、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三、精神社会方式四、闲暇生活方式第三节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一、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特征二、建立科学的、健康的、文明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第四节网络社会的来临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一、网络社会的来临二、网络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广泛影响三、迎接网络社会的挑战(二)学习要求:社会生活方式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容;社会生活方式的社会制约性及其对社会的反作用;完善我国社会生活方式应注意的基本问题;网络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1.领会:生活方式的社会制约性及其对社会过程的反作用。
2.掌握:闲暇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3.重点掌握:完善我国社会生活方式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第十二章社会变迁(一)学习内容第一节社会变迁概述一、社会变迁的概念二、社会变迁的形式三、社会变迁的动力第二节社会发展一、社会发展的内容和意义二、战后世界发展观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第三节社会现代化一、社会现代化的涵义与内容二、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理论三、社会现代化的途径第四节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前提与基本特点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及基本方针第五节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一、全球化趋势概述二、西方社会学家关于全球化的理论三、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冲击四、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及对策(二)学习要求:社会变迁的概念及其动力,社会现代化的主要理论及其途径;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全球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