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上册大气环流

高中地理必修上册大气环流

2.4 大气环流一、预习导航【预习题】通过预习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大气环流?对地理环境有何意义?2、三圈环流形成的条件是什么?3、三圈环流是怎样形成的?形成了哪些气压带和风带?4、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规律?5、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有什么影响?冬、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有何不同?6、什么叫季风?季风的成因是什么?7、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有什么不同?【资料卡片】大雾立战功1940年7月,德国法西斯企图利用大雾作掩护轰炸伦敦。

他们认为:由于大雾笼罩使英国飞机无法起飞参加空战,而高于大雾之上的楼房、烟囱正好成为他们攻击的目标。

但是德国空军却打错了如意算盘,他们每次利用大雾空袭伦敦,总是在中途就遭到了英国飞机的拦截而以失败告终。

有一次,德国得知伦敦被大雾笼罩的消息后立即命令飞机起飞,可是飞机还没到伦敦上空就被浓雾包围了。

由于能见度差,机群失去了联系。

两架飞机好容易飞出雾区,还没来得及辨方向,就被尾随大雾之后的英国飞机击落了。

德军百思不得其解,怀疑内部出了间谍。

德军为什么弄巧成拙呢?原来西欧地处北半球西风带内,全年盛行偏西风,由于西风的影响,这里的天气变化总是由西向东发展。

英国在德国西部,根据自西向东天气发展变化的规律,很容易预报出德国的天气变化,而英国的气象情报对德军严加封锁,所以德军很难预测出英国的天气变化。

每当德军得知伦敦被大雾笼罩的情报时,实际上雾区已经向东移了。

英军正是利用了西欧地区天气自西向东变化的规律,在每次雾区东移时便派出战斗机尾随雾后攻击德军飞机。

为什么云总是从西向东运动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的卫星云图大家都很熟悉了,在图上,不知你有没有发现,在我国大陆上空,云总是从西向东运动的。

这是为什么呢?这就与全球性大气环流有关:由于我国所处的位置大部分在盛行西风带的下方。

盛行的西风带跨越的地理纬度为30°N~50°N,厚度离地面3~13km。

因此,地面天气系统受高空西风带的西风引导由偏西向偏东方向移动。

这就出现了我们在电视卫星云图中常看到的云从西向东运动的现象。

低、中、高纬度环流与气候大气环流的基本形势是以纬向环流为主,表现在各盛行风系及高、低气压带大致是沿纬圈分布的。

大气环流对同一纬度内气候形成的作用是相类似的,从而使得同纬度带内各地气候应具有一般共同的特点。

低纬度环流包括信风带、赤道辐合带、赤道西风和副热带高压带,大体在30N°~30°S之间,占地球面积的一半。

在信风带大陆东岸(大洋西侧)是迎风海岸,降水丰沛,如有地形抬升作用则雨量更多。

在大陆西岸(大洋东侧)是背风海岸,则降雨稀少,贴近海岸亦可出现沙漠。

赤道辐合带在空间上是不连续的,其位置随季节而有明显的变化,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在赤道辐合带中气候最为单调,终年炎热潮湿,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都大,辐合上升气流盛行,多云、多降水。

赤道西风就是热带季风盛行的地带。

降水随风向的转变而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当西南风(北半球)盛行时降水特别丰沛。

副热带高压带的平均位置在30°纬度带上,一年中有显著的季节移动。

副热带高压的位置移动和强弱对东亚梅雨影响极大,在大陆西岸,因副高冬夏的南北位移,形成地中海式气候这一特殊气候型。

中纬度环流以温带西风为主。

温带西风与信风比较起来,无论在风向和风速两方面都是多变的。

在温带西风带大陆东、西岸气候有显著不同。

就亚欧大陆而论,西岸是迎风海岸,具有海洋性气候,东岸具有季风气候,大陆中心则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

南半球西风带的气候是普遍的温和、湿润,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皆小。

在气旋活动过程中,纬度间气团交换所引起的非周期性温度变化亦较小。

极地是冰洋气团源地,因地面冷却作用形成反气旋。

极地又是地球上的冷源,通过极地环流将冷空气向中纬度输送,在中高纬度的边缘地区,冷暖气团交绥带上,气旋活动频繁,经常出现降水(雪)、大风等恶劣天气。

可见,大气环流在气候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当环流形势趋向于其长期的平均正常状态时,各地的气候也是正常的。

当环流形势在个别年份或个别季节内出现异常时,也就会影响某一时期内的天气和气候出现异常,导致某些地区出现旱和涝,过寒或过暖等不正常的天气现象。

二、课堂释疑【本节重点、难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2、气压、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4、季风环流的成因,亚洲两种季风的不同成因和特点 【要点预览】1、什么是大气环流?对地理环境有何意义?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作用:①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掌握大气环流的规律是了解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基础。

三圈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模式。

2、三圈环流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形成因素是什么?假设:①地表均匀,②太阳直射在赤道(不移动)。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1)低纬环流赤道上空大气向北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流到北纬30°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成西风(见图中箭头1),不能继续北进。

从赤道源源不断流来的空气,在北纬30°附近上空聚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见图中箭头2)。

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

这样便形成赤道与北纬30°之间的低纬环流。

(2)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风向偏转成西南风,又叫盛行西风;同时,从极地高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见图中箭头5),又叫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形成极锋,暖而轻的西风气流被抬升,形成上升气流。

致使北纬60°附近的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见图中箭头4和6)。

这样就形成了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南半球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转,因而环流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4、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情况如何?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列表说明如下:5、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规律? 季节移动的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引起的。

季节移动的规律: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

6、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如何?上述的大气环流及其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在地球表面性质均匀的假设条件下的理想状况,实际上地球表面并非均匀,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比上述状况要复杂得多。

冬夏间海陆上的气压差异:从1月和7月等压线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而北半球的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形成一个个高压区和低压区。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而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对比显著。

海陆热力性质差别很大,由于海洋的热容量比陆地大得多,因此夏季大陆升温快,气温比海上高,形成了低压区;冬季大陆强烈冷却,气温比海上低,形成高压区,从而使气压带呈现块状相间分布。

北半球气压带被断裂成块状分布的情况7月 陆高海低 陆低海高副热带高压带 仅在 海洋 北太 平洋 夏威夷高压北大西洋亚速尔高压 7、什么叫季风?怎么形成的?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

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夏②素。

8、不同?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分析上面的亚洲1月、7月的季风图,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列表比较如下: 【思维点拨】1、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与副热带高压带成因上有何不同?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运动,从而导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或高气压区的原因,称之为热力原因。

赤道地区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源,极地是最大的冷源,因此,与之相应的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就是热力因素造成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气流运动造成空气质量在一定区域内聚集辐合或辐散,导致气压发生变化的原因,称之为动力原因。

在近地面,气流辐合上升,气压降低;气流辐合下沉,气压升高。

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即因气流辐散、辐合原因形成的,而与当地的冷热状况无直接关系。

所以我们前面曾跟大家交代过:“气温高的地区,气流一般上升;气温低的地区,气流一般下降”。

这里用“一般”,而不用“一定”,道理即在此。

2、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是世界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地区。

在全世界,亚洲东部的季风范围面积最大,类型多,从南到北有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具有世界上全部季风类型,而且季风随季节变化而转变风向的规律性和季风盛行时季风的势力都很强,所以说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处在最大的大陆一一亚欧大陆的东部,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西岸,南临印度洋,冬夏海陆性质差异很大,海洋和陆地上所形成的高低气压区的范围大,气压差异很大。

因此,形成季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范围广,加上地转偏向力影响,冬季亚洲东部盛行西北季风,南部盛行东北季风;夏季亚洲东部盛行东南季风,南部盛行西南季风,特别是在亚洲东部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环流。

3、为什么东亚冬季风势力比夏季风强,而南亚夏季风比冬季风强?季风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海陆之间的气压梯度,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东亚季风区冬季时由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极大,远大于夏季由夏威夷高压和印度低压形成的气压梯度,因而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

而南亚季风区冬季时因远离冬季风的源地一一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并有青藏高原等大地形的阻挡作用,再加上大陆面积变得狭小,又处于低纬,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已不十分显著,势力较弱;夏季,印度低压中心就位于印度北部,与南半球副热带高压之间形成明显的气压梯度,气流又来自广大的热带洋面,高温潮湿很不稳定,因而形成强盛的夏季风。

【方法总结】1、绘图分析法 通过绘图逐步理解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读图分析法 通过读图与课文知识结合,加强地理知识和现象的空间位置的建立和理解。

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比较分析法 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大气活动中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典型题解】1、读三圈环流示意图,并完成各项要求:(1)用箭头标出图左侧三圈环流的气流运动方向,准确表示出三圈环流。

(2)在图中相应位置用箭头绘出北半球三个风带的风向。

③①②BCA(3)图中各字母表示的气压带名称是AB C (4)图中数码所代表的风的方向是①③(5)哪些气压带和风带的控制下是多雨的 、 、 ,降水形成的原因都同气流运动,气温 有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