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是由于接触某些外界物质,而在皮肤或粘膜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本病的特点是发病前均有明确的接触某种物质的病史,皮损边界清楚,表现为潮红、肿胀、丘疹、水疱、甚至大疱,大多为单一形态,自觉灼热瘙痒,甚至灼痛为临床特征。

祛除病因后可自行痊愈。

按发病机理该病可分为原发性刺激和变态反应两类,其中以后者为主。

尿布皮炎、漆性皮炎、化妆品皮炎是常见的几种特殊的接触性皮炎。

在中医文献中一般根据接触物质的不同及其引起的症状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因漆刺激引起者,称为“漆疮”;接触马桶引起者,称为“马桶癣”;因贴膏药引起者,称“膏药风”等。

体质因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同一种物质,禀赋不耐者接触后发病,体质强盛者则并不发病。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引起本病原因很多,按其发病机理可分为两类:1、原发性刺激反应:由于接触物对皮肤具有直接刺激作用,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生反应,无潜伏期。

其严重程度与接触方式有关,与接触物的化学物质、浓度、接触时间长短成正比,可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发生皮炎,如接触强酸,强碱所致的皮炎。

2、接触性致敏反应:属于典型的IV型迟发性变态反应。

此类致敏物质对多数人无不良反应,而仅使少数具有过敏体质者发病,初次接触时并不起反应,一般须经4~20天潜伏期,再接触同类物质后,可于几小时至1~2天内在接触部位或邻近部位发生皮炎。

能引起接触致敏的物质很多,常见的有:(1)动物性:皮革,毛类,羽绒制品,昆虫毒毛及分泌物等。

(2)植物性:如生漆、荨麻、无花果、银杏、芒果等。

(3)化学性:如香水,染发剂等化妆品;清凉油、红花油、磺胺粉等外用药;敌敌畏、六六六等农药;机油、橡胶、塑料化纤制品、洗涤剂等化工原料及其产品;铬盐及汞剂等重金属盐类。

另外,焦油类、氯丙嗪、香料等,经过一定时间的日光(紫外线)照射以后,可引起光毒性或光敏性接触性皮炎。

有些因素也可影响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如年龄、性别、受损部位、皮肤的状况、季节等,都应加以注意。

二、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禀赋不耐,皮肤腠理不密,接触某些致敏物质,使毒邪侵入肌肤,蕴结化热,邪热与气血相搏而发病。

或病久不愈,耗伤阴液,血虚则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致。

1、热毒湿蕴先天禀赋不耐,外加接触生漆、膏药、化妆品、塑料、皮革等致敏品,漆毒、膏药毒为阳邪,郁积肌表易生湿化热化火,热毒湿蕴而引起皮肤出现红斑、肿胀、丘疹、水疱、大疱、糜烂、瘙痒。

2、血虚风燥局部皮肤长期反复接触致敏物质,或病久不愈,损伤阴液气血,血虚则生风生燥致肌肤失养,引起皮肤干燥、粗糙、增厚、脱屑、苔藓样变。

总之,本病是禀赋不耐为本,加之接触异物,风、湿、热、毒邪入侵肌肤所致。

【临床表现】1、接触史发病前有明确的接触史。

2、皮损的形态皮损的形态、严重程度取决于接触物质的种类、性质、浓度、接触时间的久暂等。

急性接触性皮炎:皮疹轻时为红斑,稍有水肿或有密集红色小丘疹;重时红斑肿胀明显,有密集粟粒大红色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甚至大疱,严重者可有表皮松解、甚至坏死、溃疡。

发生于眼睑、包皮、阴囊等皮肤组织疏松部位者,皮肤肿胀明显,呈局限性水肿而无明显边缘,皮肤光亮,皮纹消失。

但临床所见以某单一损害为主。

亚急性和慢性接触性皮炎:由于接触物的浓度较低,刺激性较弱,皮损开始可呈亚急性表现,为轻度红斑、丘疹,境界不清楚;由于长期反复接触后发病,局部可呈慢性湿疹样改变,皮损轻度增生及苔藓样变。

3、部位皮疹发生部位及范围多与接触物接触部位一致,境界清楚。

好发于双手、面部等暴露部位、机体高度敏感时皮疹可泛发。

4、潜伏期除强酸、强碱等强烈的刺激物,可立即发生皮损而无潜伏期外,发病有一定潜伏期,从数小时至10数天不等,一般再次接触多于24~48小时发病。

5、自觉症状自觉瘙痒,烧灼感,重者疼痛。

少数严重的病例可伴有怕冷、发热、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

6、病程去除接触物后,经积极治疗,1~2周内可痊愈,可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

若病因不能及时发现,或治疗不当,皮炎则反复发作,或转为慢性。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要点1、发病前有明确的接触史,有一定的潜伏期。

2、皮损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境界清楚。

3、临床多呈急性皮炎改变,皮损为红斑、肿胀、水疱、丘疹、糜烂、渗出等,但以某单一损害为主,严重者有坏死、溃疡。

长期反复接触后可呈慢性皮炎改变,皮损为苔藓样变。

4、自觉灼热、灼痛,瘙痒,全身症状轻微。

5、除去接触物后,皮损较快消退,再接触可再发。

6、对可疑物可作斑贴试验。

二、鉴别诊断1、急性湿疹无明显接触史;病因常不明,皮疹呈多形性,对称性分布,部位不定,境界不清,多有糜烂渗出,易反复发作,故此可资鉴别。

2、丹毒多发生于颜面部和小腿,局部红肿热痛,边界清楚,无瘙痒,可伴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有寒战、高热、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白细胞计数升高。

无接触史。

【治疗】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刺激物或致敏物而引起的皮炎。

故在治疗时应首先寻找病因,脱离接触,并积极对症治疗。

一、中医治疗本病禀赋不耐为本,毒邪入侵为标。

急则治其标,首次急性发作者治宜清热祛湿,凉血解毒。

反复发作者治宜清热祛风、养血润燥。

1、分证论治(1)热毒湿蕴主要症候:起病急骤,皮损以潮红、肿胀、水疱或大疱,水疱破裂后则糜烂渗液,自觉灼热瘙痒。

伴口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治则:清热祛湿,凉血解毒。

代表方:化斑解毒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2)血虚风燥主要症候:病情反复发作,皮损暗红、色素加深、肥厚、鳞屑、或呈苔藓样变,瘙痒剧烈。

伴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数。

治则:清热祛风,养血润燥。

代表方:消风散合当归饮子加减。

2、中医外治用药宜简单、温和,忌用刺激性药物。

(1)以潮红、丘疹为主者,可用三黄洗剂外搽,,或青黛散冷开水调涂,每日4—5次。

(2)伴有大量渗出、糜烂、可用蒲公英或野菊花30克,马齿苋30克或桑叶10克,生甘草30克,煎水湿敷,或用10%黄柏溶液湿敷。

漆疮可用鬼箭羽、冬桑叶、杉木铇花煎水湿敷(3)流滋结痂者,用青蒿膏或清凉油乳剂外搽,每日3—4次。

(4)皮损肥厚粗造,有鳞屑,或呈苔藓样变者,可用硫磺软膏外搽。

3、针灸治疗皮损在上肢、头面部位,主穴取曲池、尺泽、合谷;皮损在躯干、下肢,主穴取血海、委中。

每天1次,用泻法。

二、西医治疗治疗原则寻找病因、去除病因并避免再次接触之,积极对症处理。

(1)抗组胺药物:可以止痒,镇静,如扑尔敏、氯雷他定等。

(2)皮质类固醇激素:皮疹严重或泛发患者,可首选激素治疗,如强的松、地塞米松等。

待炎症控制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3)非特异性脱敏治疗:10%葡萄糖酸钙、硫代硫酸钠等。

(4)继发感染者:同时选择适当有效抗生素全身或局部外用治疗。

(5)外治:急性期:红肿明显时可选用炉甘石洗剂外搽,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

亚急性期:有少量渗出时可选用湿敷类和含皮质类固醇糊剂或氧化锌油,无渗出时或慢性期可选用霜剂或软膏。

有感染时加用抗生素治疗。

【预防与调护】1、勿用热水、肥皂洗烫,不要搔抓、摩擦,不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2、多饮开水,并给以易消化的饮食,忌食辛辣、油腻、鱼腥等发物。

3、明确病因,避免继续接触过敏物质。

4、与职业有关者,应改进工序及操作过程,加强防护措施。

湿疹湿疹(eczema)是由多种复杂的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多形性皮损和易有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反应。

该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其特征是多形性皮损,对称性分布,反复发作、剧烈的瘙痒、有渗出倾向、易成慢性。

本病中医属“湿疮”、“浸淫疮”范畴。

因其发病部位不同,有不同名称,发于耳部称“旋耳疮”、发于阴囊部称“肾囊风”、发于脐周称“脐疮”、发于肘膝关节称“四弯风”、发于乳头的称“乳头风”。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湿疹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

过敏素质,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精神因素均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其诱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

前者在食物方面常见的有鱼、虾、蟹等海味,吸入方面的如花粉、灰尘等,微生物如浅部真菌的感染,生活环境中的如日光、炎热、寒冷、各种动物毛、皮及各种化学物质如化妆品等。

内因方面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肠寄生虫病等;血循环障碍;精神紧张及过度疲劳;感染病灶、新陈代谢障碍及内分泌功能失调等,均可产生或加重湿疹的病情。

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大多认为与IV型迟发性变态反应有关。

患者可能具有一定的过敏素质,后者受遗传因素支配,故在特定的人中发生,但又受健康情况及环境等条件的影响。

二、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由禀性不耐,或由于情志所伤,性情急躁,心绪烦扰,气郁生火,心主火,又主血脉,心火内炽,血分有热而致。

或风湿热之邪客于肌肤而成,或因饮食失节,嗜酒或过食辛辣刺激动风之品,如鱼、虾、蟹、牛肉等,伤及脾胃,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湿热内蕴所致;或病久损伤阴液气血,血虚则生风生燥。

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湿蕴有关;慢性者则多病久耗伤阴血,因血虚风燥,致肌肤甲错。

1、湿热内蕴素体禀性不耐,饮食不节,过食膏梁厚味和辛辣血腥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从内生,郁积化热,湿热内蕴,或外感风、湿、热邪,或久居潮湿之地,或起居不慎外感六淫之气,风、湿、热邪困阻皮肤而引起红斑、丘疹、水疱、糜烂、瘙痒,胸闷纳呆,大便干结,溲黄赤等。

2、心经有热由于情志所伤,性情急噪,心绪烦扰,气郁生火,心主火,又主血脉,心火内炽,血分有热溢于肌肤而见皮肤红色斑疹、丘疹、抓痕、血痂为主,瘙痒剧烈,脱屑,口干舌燥等。

3、脾虚湿困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伤脾,脾虚失其健运,水湿内停,困阻皮肤亦可引起皮肤色暗,淡红或不红,水疱不多,但滋水浸淫,纳少,神疲,腹胀,面色萎黄,便溏溲少等。

4、血虚风燥久病体弱,阴血不足,风从内生,肌肤失养,亦可引起皮疹反复发作,病程缠绵,色素沉着,剧痒,或皮肤粗糙肥厚,消瘦,口干不欲饮等。

【临床表现】1、皮损形态湿疹是个证候群,皮损多样,形态各异。

按其发病过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个类型。

(1)急性湿疹常在红斑基础上有密集的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水疱、基底潮红,尚有明显点状或小片状糜烂、流滋、结痂。

损害境界不清,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脓疱,脓液及脓痂等。

(2)亚急性湿疹当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或因急性期损害处理不当迁延而来,皮损以小丘疹、鳞屑或结痂为主,间有少数丘疱疹或水疱及糜烂渗液,亦可有轻度浸润。

(3)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迁延而成或一开始就呈慢性损害。

皮损为暗红色斑上有丘疹,皮肤增厚、浸润、色素沉着,常融合增厚呈苔藓样变,表面有脱屑、抓痕和血痂,周围散在丘疹、丘疱疹等。

病程不定,易复发,经久不愈。

2、部位皮疹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常对称分布,但以外露部位及曲侧为多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