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京沪高铁泰安站出站口和西外环路综合改造工程
基坑沉降观测方案
1.编制说明
1.1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 50497-2009)
(3)《京沪高铁泰安站出站口和西外环路综合改造工程施工图-桥梁》(图号:FWS2013-277-Q)
(4)《京沪高铁泰安站出站口和西外环路综合改造工程施工图-结构》(图号:FWS2013-277-G)
(5)《京沪高铁泰安站出站口和西外环路综合改造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1.2适用范围
本方案针对京沪高铁站出站口及西外环路综合改造工程西外环改造施工编制,包含的施工项目有西外环深基坑开挖、接长出站通道深基坑开挖,结合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济南设计院所指定的《京沪高铁泰安站出站口和西外环路综合改造工程铁路沉降监测方案》进行同步观测。

2.工程概况
西外环路基坑开挖深度10m~15.8m,新建框架边缘距既有站房楼约17.45m,距离既有西外环桥基础为4.65m,框架最低点底标高低于既有西外环桥基础7.0m。

采用劈裂机配合风钻开挖施工。

框架桥处
地质为全风化片麻岩,因此既有西外环桥基础顶以上部分开挖边坡坡度为2:1,基础顶一下部分开挖边坡为5:1,开挖边坡喷射C25混凝土防护,最大开挖断面处开挖边坡距既有站房边11.22m,施工时对站房结构安全无影响。

接长出站通道基坑最大深度为9.7m,基坑采用的围护桩共分2种:站房内柱基础位置设超前钢管桩,柱基之间设φ1m人工挖孔桩,站房外通道设φ0.8m钻孔灌注桩,桩顶设1.2m*0.8m冠梁,桩间网喷砼采用Φ8@150×150钢筋焊接网,10cm厚C25早强喷射混凝土。

3.观测目的
基坑在回填之前由于地基土自重或降水等因素而引起的基坑外站房及原西外环桥的结构应力也在缓慢调整。

变形观测的目的就是通过测量基坑周围预设的工作点的位移和沉降量,对基坑的稳定性作出评估。

对沉降超限,提前预警,采取应急预案,以保证基坑及周围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4.地质条件
该区第四系地层较薄,基部基岩裸露。

场地地表覆盖有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主要为站场填土、公路路基填土;其下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粉质黏土,下伏太古界泰山人群花岗片麻岩。

地层特征描述如下:
(1)素填土:主要为站场填土,灰绿色,黄褐色,稍密、潮湿,主要为粉质黏土及花岗片麻岩风化物,层厚0~3.50m,承载力特征值fak=100KPa,岩土施工工程分级为Ⅱ级普通土。

(2)粉质黏土:黄褐色,可塑~硬塑,层厚0~3.10m,fak=160KPa。

为Ⅱ级普通土。

(3-1)花岗片麻岩:全风化,灰绿色,棕黄色,原岩结构完全破坏,原岩呈砂土状,局部碎块状。

层厚0~3.20m,fak=300KPa。

为Ⅲ级硬土。

(3-2)花岗片麻岩:强风化,灰绿、黄灰等色,岩芯呈碎块状及少量短柱状,层厚0.9~>19.10m,fak=600KPa。

为Ⅳ级软石。

(3-3)花岗片麻岩:中风化,黄灰色,岩芯破碎,呈碎块状、短柱状。

最大揭示厚度20.00m,fak=1500KPa。

为Ⅴ级次坚石。

5.观测项目
(1)施工前监测
施工前,项目部对基坑周边布设观测点,采集标高、位移数据为原始数据,并作为施工过程中测量的基准。

(2)施工过程监测
①边坡喷锚支护侧向位移测量。

②基坑附近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③基坑渗、漏水和地下水位变化。

④周边桥台、站房等位置有无裂缝、沉降。

6. 观测方法
6.1测点布置
(1)西外环框架桥基坑测点布置
根据基坑开挖线布置沉降观测点,观测点距开挖线横向距离为
4m,观测点纵向间距为10m。

采用钉子配合红色自喷漆设置,依次编号,施工过程中做好保护。

站房靠近基坑的侧,沿泰安站站房大楼外墙角约每10m设置一个沉降监测点。

以远离基坑边的BM4点为基准点。

(2)出站通道基坑观测点布置
沿地道内墙角约每10m设置一个沉降监测点。

6.2观测人员及主要仪器设备
项目部成立沉降观测测量小组,实施二级测量管理控制。

测量小组人员组成如下:
配备徕卡TC802全站仪一台,DSZ2光学水准仪一台,满足国家二等水准测量需求。

6.3观测频率
基坑开挖前,采集观测点原始数据,包括高程和坐标,开挖过程
中,每日观测两次,对地质土层变化段需加倍观测频次。

基坑开挖且边坡支护后,每日观测一次。

原西外环桥台拆除过程中,需对东侧既有梁上对应观测点进行不间断观测,所观测数据列入观测记录表。

7.观测报警值
根据设计文件说明,基坑支护结构允许最大水平位移10mm,地表最大允许沉降为10mm,基础最大水平位移取围护结构按7mm控制。

建立三级预警,按照最大允许值的60%,75%,90%取值分别作为黄色、橙色、红色预警值。

8.应急预案
8.1超出预警值时的应急措施
本项观测方案结合济南设计院沉降监测方案同步进行。

1、当观测到变形量超出黄色预警值时,测量小组要进行数据自
查工作,校核监测数据,确认数据无误后,及时通知监理和建设指挥部,同时加密监测频次。

2、当观测到变形量超出橙色预警值时,需要进一步校核数据并
临时停工,分析原因后,通知各方召开现场研究会,结合监测分析数据,研究指标超限原因,确定处置方案后,可恢复施工。

3、当观测到变形量超出红色预警值时,立即停止现场施工作业,立即采取相应的应急抢险措施,并组织专家及各参建单位召开分析会,分析超限原因,确定处置方案。

8.2现场作业应急预案
对于质量安全,在施工出现险情的时候,除提高监测频率,进行
监测外,还应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为施工抢险提供更及时的信息监测。

(1)如果出现险情,应立即停止险情处的施工工作,并及时疏
散现场施工人员至安全地带,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

(2)观测位移变形较小且趋于稳定,可在原有支护体系上加固
处理。

若变形较大,原有支护体系已经失效,则可用机械辅助人工分层分段重新加固。

(3)结合济南设计院沉降监测方案,汇总各项监测数据。

(4)项目部组建应急监测队伍,准备应急需要的设备、物资、
人员及救援器材组织现场24小时监测值班人员。

(5)所有人员必须在应急处理过程中听从统一指挥,并能作出
快速反应。

9.资料成果
观测小组根据每次观测结果,填写深基坑沉降观测控制表格并绘制沉降曲线图。

基坑开挖施工开始后,观测小组每周、月、季度提供基坑开挖观测阶段总结报告,具体内容包括所有观测项目的发展情况,变形最大值及位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