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台湾》说课稿
黄家玉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台湾》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因为台湾一直没有回到祖国怀抱,实现海峡两岸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必须要对台湾有着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所以这一节也是地理中考的重点考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的地形气候及人文特征;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掌握台湾省的自然环境特征。
(3)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
(4)使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特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地展示课件图片让学生直观地全面地理解知识;
(2)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弄懂问题掌握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大量的史实材料,使学生明确台湾省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的渊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神圣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分析
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
要搞好初中地理教学,教学方法很重要,基于本节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展示法:本节知识学生比较陌生,通过ppt课件全面地把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2、合作讨论法: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
这节课合作讨论法主要应用于“台湾的自然环境”的教学,这个知识看上去简单但与前面学过知识有关联,采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3、图片演示法: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充分运用地理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
这节课我搜集制作了很多张图片,例如:台湾的自然风光如玉山、阿里山、日月潭等,还有反应台湾与祖国大陆有关联的图片。
这样学生更容易体会到台湾的迷人自然风光,更增加台湾与祖国大陆具有一脉相承历史文化可信度。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四、教学过程分析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
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
我在课的开始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的视频引出台湾话题
2.讲授新课。
(1).首先关于“台湾的地理位置”的教学,结合“台湾的地形图”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加深对台湾地形图的认识。
紧接着和学生一起完成课文66页读图题。
(2).对“台湾的自然环境”的教学,师生一起读台湾地形图分析后,总结归纳台湾的地形特征,接着通过分析“北回归线穿过台湾的剖面图”,学生自主分析台湾的地势,教师引导归纳出台湾的地势特征。
然后对比分析台湾的气候特征学生仔细观察“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布图”与“台湾地形图”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
最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完成68页“活动”题,填表。
(3).让学生了解台湾“物产丰富,美誉远扬”的知识,这以教师讲授为主,通过多媒体展示“特产图片”并略加分析形成原因
(4).为了让学生了解“台湾与祖国大陆有一脉相承的文化”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回归线穿过台湾的剖面图”从地缘关系上,台湾原本就是祖国大陆的一部分。
多媒体展示“共同的文化”:划龙舟、孔子庙、妈祖庙。
证明台湾与大陆曾为一家。
多媒体展示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主要是介绍台湾的得名以及与祖国大陆分离的历史。
(5)课堂小结。
既然台湾与祖国大陆渊源情长,一脉相承,自然人们盼望着海峡两岸能够归一统,自然过渡到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歌朗诵《乡愁》让学生感受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深深思念,从而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板书设计
通过幻灯片展示本节课所学要点。
五.教学反思
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以及这节内容知识的特点,主要采用了多媒体直观教学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
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