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经典之杜甫传【徐老师教你读《杜甫传》】1.整体阅读《杜甫传》于1952年11月初版后,引起广泛的影响。
1980年3月又出版了增订版,附录了三篇文章、一篇小说。
本次重印,补入一些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材料,包括冯至撰写《杜甫传》时所作的笔记、所绘的图表等材料,冯至参加纪念杜甫活动的照片,一些著名学者有关《杜甫传》的信笺,夏承焘《读<爱国诗人杜甫传>》书评一篇等。
本次图文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于感受杜甫、理解冯至与《杜甫传》都有很大的帮助。
2.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解读(钱志熙教授教我们这样解读)冯至先生虽然也是杰出的诗人和机智的小说家,可他却不是站在诗人、小说家的地位上的,而是努力站到史学家的地位上,以清醒的史学意识做这项工作。
谁也不会将他的《杜甫传》与他的历史人物小说如《伍子胥》等同起来,它们之间的界限是那样的明显,一望便知。
他说:“作者写这部传记,力求每句话都有它的根据,不违背历史。
由于史料的缺乏,空白的地方只好任它空白,不敢用个人的想像加以渲染。
”(《杜甫传前言》)他承认无论使用什么方法,都无法完全再现历史,但作为主观努力,他“要极力避免使杜甫现代化,因为用现代人的思想与感情去点染将及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古人,可以说是一种难以原恕的罪行”。
(《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他的目标是要使“这幅图像使人一望便知道是唐代的杜甫,可是被一个现代人用虔诚的心与虔诚的手给描画出来”。
闻、冯两先生都将作传比喻为画像,他们的目标都要追求美术般的鲜明、凸现,要整体、生动地呈现杜甫。
所以,毫无疑问,他们的工作都是被一种审美的情绪所驱使,但冯先生的《杜甫传》是要将审美情绪与史学意识恰当地融合在一起。
当然,在这部传记中,诗人的敏悟和小说家的匠心仍然是体现出来的。
全传构设了13个大节次,把握住杜甫一生的基本生活历程。
除了“家世与出身”“童年”这两节外,其余11节,与杜诗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都能相对应。
在这些叙述中,作者突出了这样一个主题:诗人杜甫是怎样地因为他的时代、他的生活道路的促使以及他个人的主观努力,走上了用诗歌艺术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的艺术道路。
如在“吴越与齐赵的漫游”“与李白的会合”这两节里,作者充分运用杜甫早期作品,尽力勾勒杜甫早期创作的状貌,指出早期杜诗在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上都与后来的杜诗很不一样。
在渊源上则指出杜甫与洛阳文化及初唐、六朝诗人的承传影响关系,使读者对杜甫早期作品的壮丽风格和浪漫气质有较深的印象,同时也告诉了读者,杜甫并非一开端就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艺术是随着他的生活的发展、精神的发展而生长的。
传记中从“长安十年”到“夔府孤城”这八节,是全传的核心,这部分因为可凭借的杜诗很多,所以取材宏富,连贯性很强。
尤其将杜甫与他的时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处处从时代变化中把握杜甫的生活和杜诗的精神,有机性很强。
这就是说,在画诗人图像的同时,又画出了诗人所处社会的图像。
著者在创作《杜甫传》前就已有这样的构想:他说:“如果我们放开笔,可以以唐代的山川城市为背景,画出一幅广大而错综的社会图像,在这图画里杜甫是怎样承受了、担当了、克服了他的命运。
”这个立意应该说是很高的。
全传中“长安十年”这一节在这方面做得最精彩,著者写出长安的繁华,包括都城的雄伟、建筑的豪华、贵族的奢豪;也写出长安社会的内部真相、玄宗后期政治的危机;更写出杜甫是怎样承受着他的社会命运、他的理想的部分失落和他的现实精神的发生。
著者并没有就某些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而力求全局布置的均衡、合理。
均衡感也是整部《杜甫传》给我们的最深刻的印象。
我认为这首先是因为作者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对传记文学的特点也认识得很清楚。
这部传记明确强调传主形象的完整性和整个生活过程的完整性。
凡是符合这一要求的材料就加以利用,不符合这一要求就将其裁去。
作者取材的基本对象是杜诗原作,但不是采取介绍作品的方式,而是从立传的要求出发,将最能显示杜甫自身形象、最能反映杜甫生活经历和生活遭遇的那些作品选择来,将它们还原为史料。
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它的根据”,正是以整部杜诗作为保证。
在运用这些作品时,有时候是点出篇名,对有关作品做出精辟的艺术分析,如介绍《望岳》这首诗时他这样写道:杜甫在他十年的漫游里,经历了不少秀丽和雄壮的山川,认识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最后写出来像《望岳》那样的诗,这样的诗的写成正预示着他在诗的范围里将有一个远大的发展,也正如这首诗里最后两句所说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此以后,健壮的诗句便不断地从他的笔底涌出。
这样以画龙点睛之笔介绍杜诗,令我们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类似笔墨。
全传中有不少这一类分析,它们像一些明珠嵌镶全传之中,时时提醒读者,他所读的是一部谱写伟大诗人一生的传记。
但是,冯先生并没有将艺术分析作为他写作的重心。
也就是说,他明确这样一个写作规范,他所传的是人,是诗人,而不是诗。
在这方面,我们又看到,冯先生将传记文学与一般的文学批评区分开来了。
因此更多的杜诗作品在冯先生笔下不是艺术分析对象,而只是取材的史料,好多作品都是没有点出篇名的。
从介绍杜诗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有许多损失,而且将诗完全还原于史,诗的原有特质也无法保持了;但从写作传记的角度来看,这种化诗为史的取材法又是可取的,恐怕写作任何一部诗人的传记,都不能不在一定的程度上采用这种方法。
因为历史对诗人的记载往往是很简单,甚至是完全没有记载,因此撰作诗人传记,为了保证取材的丰富,也只有回到作品本身。
冯先生在撰写这部《杜甫传》之前,也曾努力向杜诗之外的史籍中搜求材料,但最后感到失望。
他说:“我由于向外寻求的失败,最后只有对于这方面断念,完全回到杜诗本身,‘以杜解杜’。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部《杜甫传》正是“以杜解杜”的结果。
总而言之,冯至先生这部《杜甫传》的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著者在深刻了解传记文学特点的前提下,比较均衡、合理地处理素材,也均衡地处理创作传记工作中的历史与艺术两方面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艺术分析、想像整合、史实考证、议论等各种因素都能得到比较和谐的处理,最后达到史学意识和审美情绪的相融合,使这部《杜甫传》既具有信史的资格,又具有较高的文学性。
今天,杜甫研究比之冯先生撰写《杜甫传》的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对杜诗艺术的研究、杜甫生平研究都有许多新的进展,但冯至先生这部《杜甫传》在向当代文学界和当代社会传扬杜甫精神方面所做的贡献是应该加以充分肯定的。
他在传记文学的撰写方面所包含的经验在今天仍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作者资料】冯至(1905―1993),诗人、学者。
原名冯承植,字君培,河北省涿县(今涿州市)人。
192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文系,曾先后任教于哈尔滨靠前中学、北平孔德学校。
1930-1935年留学德国,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研究文学和哲学,获博士学位。
回国后历任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不错中学暨德语补习班主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德语文学会会长等。
著有诗集《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小说《伍子胥》,论著《论歌德》、《杜甫传》等。
【内容简介】《杜甫传》是一部融自己的人生经验、创作体会和研究心得于一炉的著作,也由此冯至成为继闻一多之后的又一位致力于杜甫研究、致力于向文学界和全社会传扬杜甫精神的有名诗人。
他是中国文学研究家,其治学严谨认真,与其诗歌风格一样,抒情而不恣情,凝练而不怪异,《杜甫传》即此一特点的具体体现。
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世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官僚地主家庭。
祖父杜审言,在武则天时代做过膳部员外郎,是个著名的诗人。
杜甫颇引以为荣,说“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
这对他一生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无疑是一条较为重要的纽带。
父亲杜闲,做过兖州司马、奉天(陕西乾县)县令。
这样的家庭在当时社会上享有一定的特权:不纳租税,不服兵役,有资格结交权贵人物和社会名流。
这就使得杜甫在青少年时期就曾出入岐王李范等贵族官僚的宅第,看过名伎公孙大娘的舞蹈,听过名歌者李龟年的演唱,并度过了“读书破万卷”的书商生活,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养。
【杜甫其人概要】1.家世背景杜甫远祖为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为巩县令,遂居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巩县。
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
崔家也是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他一生中曾多次和亲疏不等的舅父、表弟相遇。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
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
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
2.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
二十岁时,杜甫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与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平原,作第二次漫游。
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裘马轻狂”的“快意”生活,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登兖州城楼》,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还有《画鹰》《房兵曹胡马》两首,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还有一首《望岳》,更是其中的杰作,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天宝三载(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会见了诗人高适,这是第三次漫游。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天宝四载(745年),他在齐鲁又与李白相见,在饮酒赋诗之外,又讨论了炼丹求仙,而且共同访问了兖州城北的隐士范野人。
两人还互赠了诗篇。
杜赠李的诗说:“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