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

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特征一、儒道兼善的文化性格中国古代文学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交叉补充,形成相反相成的文化品格。

一)儒家的影响1、儒家重人伦,轻鬼神,宗教意识淡薄,(子不语怪力乱神)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和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

中国文学同样是关注现实、非宗教神学的。

作家们关注的是人世间的现实而非天国或地狱。

比如杜甫“诗史”。

即使像屈原、李白、苏轼这样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属都是现实人生。

志怪小说中的大部分作品也是现实世界的曲折反映。

如《聊斋》《西游记》。

2、儒家文学以诗教理论为核心,是中国文学带有强烈的道德伦理观念,注重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意志,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团结人,可以抒发怨愤不平。

“文以载道”1)创作上政治、社会主题占据主导地位。

作家的政治热情、忧患意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非常突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位卑未敢忘忧国)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忠君爱国、惩恶扬善成为最普遍的文学题材。

3)把道德评价作为评价作家和作品的首要标准。

“文如其人”对关心国家兴亡、反映民生疾苦的现实题材作品评价较高,对脱离现实、吟风弄月、单纯追求形式美和娱乐性的作品往往给与批评。

4)这一观念强调文学与社会人生的密切联系,对于调节人伦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有一定作用;但是过于强调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使得文学容易成为政治的附庸。

束缚了作家的主体意识和创作个性,限制了文学的自由发展。

二)道家的影响1、道家以人伦为累,主张超脱世俗,回归自然,追求超越外界的束缚和个体的绝对自由。

2、推动作家形成愤世嫉俗的性格和旷达超脱的情怀。

,出现了一批纵横恣肆、飘逸神奇的作家作品,促进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道家的观念“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揭示了文学中“虚与实,有和无”的辩证法。

形成了以虚写实,以静写动、以乐写悲,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色,留给读者艺术想象的空间。

追求意在言外、弦外之音,道法自然,追求自然美,反对人为雕饰,崇尚纯真质朴,自然天成。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二、真挚浓郁的抒情色彩1、“诗言志,歌永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都重视言志抒情。

如《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史记》《聊斋志异》,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都是抒情高手。

2、大多数作品以感情表达为中心,对于外界景象给予不同程度的虚化或省略。

即使有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其目的也在于抒情。

所谓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3、文学体裁上,诗歌发展更早也更充分,尤以抒情诗蔚为大观,而叙事诗不够成熟《孔雀东南飞》是最长的叙事诗,而欧洲却有《荷马史诗》散文成就最突出的也是抒情散文和小品;叙事性的小说和戏曲,发展都比较晚,叙事中也充满了抒情,戏曲曲词更可和诗词媲美。

《长亭送别》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急。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送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三、蕴藉写意的艺术风格1、含蓄蕴藉,传神写意中国文学往往不直白,而以隐晦曲折的笔法进行写意的表现,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体会作品的旨趣和意境“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重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中国文学追求神似,视传神为最高的艺术境界。

不追求如实地再现客观对象的方方面面,而是要抓住对象的特征,寻找其与创作者的契合点,以抒发作者的主观意兴,虽不形似,却能传神。

这在诗歌中最为明显。

小说、戏曲也有此特点。

如“温酒斩华雄”3、描写客观事物时,重在写意,如山水田园诗、边塞游历、凭吊古迹,也并不热衷于客观描写,而以象征、暗示、隐喻、抒情等手法,虚化外界景象,而寄托其心境和志趣。

叙事性的戏曲写意性也很强,不求布景、道具、叙事的逼真,也不受时空的限制,而用象征性的景物器具、人物脸谱、服饰动作,运用写意手法,制造弹性时空,重在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即“意”。

四、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1、收儒家中庸影响,讲求中和之美,主张文学要有节制的宣泄情感,而不能表达得过分强烈。

很少过于激荡的情感描写,而是含蓄委婉、温柔敦厚。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发乎情,止乎礼仪”《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2、很少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多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描写成亲和关系,很少表现人的自由意志与命运的抗争,往往有个大团圆的结局。

即使现实是悲剧的,也要在非现实的境界中得到满足和补偿。

《窦娥冤》《梁祝》削弱了故事的悲剧色彩,掩盖了现实矛盾,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但也体现了中国人平和、宽容的文化性格和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真情天长地久的信念。

西方文学的发展和特征一、古希腊、罗马文学1、文学丰富多彩、品种齐全,主要代表是神话、荷马史诗和戏剧。

1)古希腊、罗马神话是全人类唯一系统的神话,想象力丰富,形象鲜明,神谱清晰,故事性和哲理性很强,是西方文学艺术的宝库和土壤。

罗马神话中的诸神与希腊诸神基本上是重复的,只是这些神话人物有自己的罗马名字宙斯(朱庇特):奥林匹斯山众神之王赫拉:司女人、婚姻和生育阿波罗:太阳神,宙斯之子,阿佛洛狄忒(维纳斯):爱情女神,美神雅典娜:智慧女神,司艺术、发明和武艺丘比特:小爱神,儿童形象,肩有双翅,空中飞翔;手执弓箭,中金箭者,获得爱情;中银箭者,失去爱情。

普罗米修斯:盗火者,为人类幸福而受苦受难的英雄的代称2)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创作方法和文字技巧相当成熟《伊利亚特》由约1.5万行诗句组成,包括24篇,描写希腊人同小亚细亚的特洛伊人战争第十年的故事。

《奥德赛》由约1.2万行诗句组成,包括24篇,描写远征特洛伊的将领奥德修斯在回国的路上历经艰险,在海上十年漂泊的奇遇。

3)古希腊戏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的活动,是多种艺术相结合的形式,悲剧、喜剧影响深远。

2、古希腊、罗马文学表现了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生的理解和思考,带有明显的命运观色彩。

描写了人们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展现了人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其基本精神是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这也成为欧洲文学与文化的基本内核。

三大悲剧诗人: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戏剧艺术的荷马”《俄狄浦斯王》“俄底浦斯情结”(“恋母情结”)欧里庇得斯—“心理戏剧的鼻祖”二、中世纪欧洲文学1、是欧洲多种文明与文化交融的产物。

主要包括教会文学、英雄史诗和骑士文学。

2、文学在思想上的特点1)强烈的宗教色彩:教会文学长期占统治地位2)文学中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比较突出。

法国《罗兰之歌》3)世俗文学得到发展,出现了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但丁《神曲》是中世纪文学的终结,尤是文艺复兴文学的兴起。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1、文艺复兴运动中最有影响的是人文主义文学2、主要文学成就在意大利、英国、法国和西班牙但丁《神曲》、薄迦丘《十日谈》、法国拉伯雷《巨人传》、西班牙塞万提寺《堂吉诃德》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王子复仇记)、《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四、17、18世纪的欧洲文学1、主要潮流是古典主义文学和启蒙文学2、17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主张向古希腊、罗马作家学习创作经验,寻找创作素材,政治上维护王权,强调个人服从国家。

创作的基本主题是跟个人感情和理性的冲突,艺术形式上有严格规定,剧本创作需遵守三一律(一个情节主题,一个故事地点,一天时间之内,高度集中、浓缩)。

主要成就是法国的悲剧和喜剧。

莫里哀〈守财奴〉(阿巴公)、〈伪君子〉(答尔丢夫)3、18世纪兴起的启蒙文学,以理性崇拜为思想基础。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强烈的战斗性和批判性,常借用古典主义文学的形式,注入新的思想内容,拓展了文学表现的领域,但也有忽视文学审美功能的倾向。

卢梭《新爱洛伊斯》席勒《阴谋与爱情》歌德《浮士德》五、19世纪的欧美文学1、19世纪前期主流是浪漫主义文学1)兴起于德国,流行于欧美2)思想上高举个性解放大旗,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

以人道主义为武器,以高昂的革命热情或怀旧的态度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3)艺术上偏重表现主观理想,想象丰富,情节离奇,环境奇异,人物性格超凡、孤独、叛逆,主观抒情色彩强烈。

寄情山水,讴歌自然,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和对自由的向往。

4)主要成就是诗歌。

英国拜伦、雪莱,美国惠特曼其次是戏剧和小说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2、19世纪中后期盛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真实而广泛的反映社会生活,深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具有进步意义。

2)作家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期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认识价值较高。

重视表现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注重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力图达到细节的真实,人物塑造大大超过以前的文学。

3)长篇小说成就最大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系列,共96 部,包括《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狄更斯《艰难时世》《双城记》果戈理《钦差大臣》(喜剧)《死魂灵》托尔斯泰《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易卜生(挪威)《娜拉》(玩偶之家)杰克伦敦六、20世纪的欧美文学1、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都不再一统文坛,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流派活跃在文坛。

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总结:中西方传统文学的几个不同点:1、思想主题不同:人际关系(社会)、天人关系(自然)与人神冲突(宗教、神话)2、人物形象不同:多样人性与道德楷模,独异的个体与类型化群像3、表达方式不同:长于叙事(再现、模仿)与重在抒情(表现、写意)4、审美标准不同:悲剧精神(痛苦、抗争)与中和之美(温柔敦厚)资料《余光中谈中西文学之比较》西方文学的最高境界,往往是宗教或神话的,其主题,往往是人与神的冲突。

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往往是人与自然的默契(陶潜),但更常见的是人间的主题。

西方文化的三大因素--希腊神话,基督教义,近代科学--之中,前二者决定了欧洲的古典文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