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饮食文化【篇一:春节饮食礼仪】春节期间的饮食丰富多彩,但是礼仪也颇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各自的饮食特点,礼仪也很多,值得学习。
春节,一般是指正月初一至十五的半个月时间。
从古至今,春节都是我国最大、最隆重的节日。
在此期间,人们互相拜年祝贺,增添友好感情,有的则要看望亲戚朋友,赠送礼品和年货,有的则要相互请客吃饭,名为“年节酒”。
春节的前也是除夕,古称“岁除”或“逐除”。
除夕的饮食习俗,北方和南方不尽相同。
北方人以饺子为美味,有水饺、蒸饺等,在出席子时食用,取“更岁交子”的意思。
为讨吉利,有的饺子中放些糖块,意味来年生活甜美;有的在饺子里放一枚“制钱”,吃到有制钱的饺子,一位着财运亨通。
在南方,人们以年糕、元宵、松糕、粽子以及鱼、肉、菜为美味。
除夕多吃年糕和元宵。
元宵也叫“团子”、“圆子”即汤圆,取“全家团圆”之意。
年糕多用糯米做成,取生产和生活“年年高”之意。
吃年夜饭之前,旧时一般还先要祭祖,将食物分出少许,献给祖先,以示纪念。
午夜钟声一响,辞岁礼开始,全家向祖先灵位行礼致敬,子女依长幼序向长辈行礼辞岁。
小辈可从长辈那里收到“压岁钱”即“押崇钱”,寓意镇压“邪崇”。
正月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相互祝福。
早餐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等,几乎全国各地都要吃年糕,“黏”字与“年”字谐音,而“年”字本来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吃黏糕寓意一年收成更比一年好,一年更比一年高。
现在已通称年糕了。
吃罢早饭,人们穿上新装,到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家去拜年,预祝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每家都会以瓜子、花生、糖果等零食招待客人。
这一天,人们吃的大多是节前准备好的食物,即取其“有余”之意。
北方大多吃馒头,南方还是以米为主。
初了以上礼仪习俗外,各地、各民族还以自己地区独特的风味食品庆祝春节,增加了春节的热烈气氛。
台湾人欢度春节要吃新鲜西瓜,以庆贺新年新岁。
全家人围炉聚餐,品尝水酒和菜肴。
菜肴大多去名吉利,如萝卜叫“菜头”,寓意为“彩头”;“鸡”是闽南语“家”的谐音,隐寓为“食鸡起家”;还有一种茎与叶子较长的“长年菜”,表示长生不老等。
四川西部一带,正月初一,按习俗每家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吃长寿面”。
相传汉东方溯云,彭祖寿长,活到八百,因是脸长之故。
“脸”亦称“面”,“脸长”可称“面长”,因此吃长条面寓意人长寿。
民间走访亲友,还多以挂面为馈赠礼物。
浙江西部地区,每年正月初一,各家都准备丰盛的茶点,如花省、核桃、瓜子、炒米糖、冰米糖等,一次邀请亲友或邻里到家饮茶,以增进友谊,加强团结,称之为“请大年”。
侗族,大年初一必吃鱼,或煎、或炸、或烧、或炖,制成不同风味的菜肴,配上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
春节吃鱼,预示新的一年吉庆有鱼(余),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达翰尔族的男女青年,在大年初一早上梳洗打扮完毕,先向长辈行礼、请安、敬酒,然后逐户拜年。
而每家兜备有年高,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着吃糕,取其“年年高”之意。
云南地区的壮族妇女,在初一清晨,身着新衣、鞋、到河渠挑水回家,手里拖着象征牛、马、猪、羊、狗、猫的石头,口里模仿着六畜叫声,寓意来年“六畜兴旺”。
到家后将新水加红糖、竹叶、葱花、生姜、煮沸后,让全家和客人品尝,象征吉祥,相信喝了会使人聪明伶俐。
云南鹤庆地区的白族人,在节日里有去野外汲河水的习惯,称“汲春水”。
初一那天全天吃米糕,称“吃熟年”。
海南岛的黎族,除夕早上,男人宰猪、鸡,妇女蒸年糕、煮年饭(或包粽子),下午封存压年米,傍晚摆设祭品,祀拜祖宗,祭毕吃年饭、喝年酒。
新年初一闭门守家。
早上给牛栏、猪圈、鸡窝等处送年糕。
云南丽江等地的纳西族人,在初一这天吃素拜祖坟。
节日期间各家还用大米猪肉喂狗,因为传说五谷是狗带来的。
贵州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的仡佬族人,春节时要酿酒、杀猪、宰鸡、做豆腐和糍粑等,并用几升糯米或糯苞谷作一大糍粑供奉祖先,并在三天之内不许动,以纪念祖先当初开荒辟草的艰辛。
多姿多彩的春节饮食文化活动,不仅改善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增进了友谊,也增添了节日的热烈气氛。
【篇二: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一、春节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诗:“ 四气新元旦, 万寿初今朝。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说: “ 正月朔日, 谓之元旦, 俗呼为新年。
一岁节序, 此为之首。
”元旦在古代有不同的称呼: 汉代又称“元正”, 晋代又称“元辰”, 北齐时又称“元春”, 唐代又称“元朔”。
我国历史上元旦在哪一天也不尽统一。
夏代在正月初一, 商代在十二月初一, 周代在十一月初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
汉武帝时又恢复到夏历, 以正月初一为元旦, 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 遂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 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过年原先在“腊日”,即腊八,后改为阴历年首日,即春节。
民间风俗把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称为“过小年”, 是过“大年”的预演。
祭灶在先秦时是重要的祭礼“ 五祭” 之一。
1、除夕贴对联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重头戏。
鱼、饺子、汤圆、年糕除夕拜年, 长辈要事先准备好给晚辈的压岁钱。
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苏东坡《守岁》诗写道:“ 明年岂无年? 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 少年尤可夸。
”清代诗人赵翼在85 岁高龄时曾作《除夕》诗:“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
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2 . 正月初一拜年“年”的正式称谓在周朝,正式将“年”字定为岁首在汉朝。
正月的头一天俗称“三元” ,又称“三朝”、“元朔” 。
又有“上日”、“三朔”、“三始” 等别称。
初一早上开门大吉, 先放“开门炮仗”,爆竹之后, 碎红满地, 称为“满堂红”。
正月开始占岁。
汉代东方朔的《岁占》称岁后八日: 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日, 三日为猪日, 四日为羊日, 五日为牛日, 六日为马日, 七日为人日, 八日为谷日。
俗传初一为扫帚生日, 这一天不能动扫帚, 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而把“ 扫帚星” 引来, 招致霉运。
在院落里撒芝麻杆儿,要刺“扫帚星婆娘”的脚。
3 . 正月初二大年初二, 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家。
叫做“归宁”拜年时先去舅舅、岳父家。
4 . 正月初三正月初三, 有些地方俗称“ 赤狗日”, 这一天不出门, 不宴客。
初三又叫“ 小年朝”, 应该祭祀祖先和诸神, 但不能扫地、起火、打水。
初三日, 有的商店开始营业, 俗称“ 初三开店门”。
初三是俗传“ 老鼠娶亲” 的日子。
民间亦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
”——忙了好几天了,找个理由休息一下。
从星宿的运转来看,正月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
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5 . 正月初四大年初四有“接神” 的习俗。
家家户户准备牲礼、四果、生仁、炸枣等迎接, 烧金纸、神马。
此外, 初四不动刀、剪。
否则,视为对神的不敬。
6 . 正月初五初五也叫“破五”,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
初五要吃饺子、放鞭炮、赶庙会, 全家庆贺。
关于财神, 民间有很多传说: 主管财源的神明分为两大类:一是道教赐封,二是民间信仰。
道教赐封为天官上神,民间信仰为天官天仙。
道教赐封并不称为财神,而是在所官职上加封神明。
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一种主管财富的神明。
佛教里也有财神:北方多闻天王和善财童子。
宋朝蔡京:蔡京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拥护者和得力干将。
赵公明: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
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拜。
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
7 . 正月初六正月初六是“送穷”,这是我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神。
“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
”(《图经》)唐诗人姚合《晦日送穷三首》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8 . 正月初七正月初七也称“人日”、“ 人胜节”、“ 七元”。
东方朔《占年书》:“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阴雨,则有灾。
”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 则是吉祥, 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 人口平安,风调雨顺。
正月初七这一天要吃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 其中必有寓意勤劳、聪明的芹菜、葱、蒜。
据说汉代已有人日习俗,至魏晋后更开始被重视。
古人会在人日当天戴上“人胜”(一种头饰,以示吉祥),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
唐代后,皇帝会赐彩缕、人胜及登高大宴群臣。
9 . 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
吃元宵, 挂彩灯, 放焰火, 观灯游玩。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
古时候人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
因为是上元之夜, 又称为元夜或元宵。
元宵节在唐代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
宋朝时, 灯期由三日延长到五日, 到明代更延长到十日。
四、清明节旧俗以清明的前一天( 一说前两天) 为寒食节。
我国各地在这一天都有扫墓、踏青、插柳、寒食等风俗。
汉代定为“ 禁烟节”。
唐代诗人韩翃(音hong,字君平,天宝13年进士,大历十才子之一)《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每年公历4 月5 日前后, 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清明节。
它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
这时候, 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暖, 万物欣欣向荣, 使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洁, 因而称为清明。
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相距很近, 许多地区的人们往往合二为一, 以清明节来融合两个节日的内容。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介子推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迫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