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一、世界是物质的1、物质的含义:①什么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但它并不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
②什么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的具体形态指各种具体事物,它们既有“客观实在”这一共性,又有其个性(形状、色彩各异等)。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
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
④马哲物质观的意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界限“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客观实在”◊克服旧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缺陷(将物质混同为物质的具体形态,必然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注意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2)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2、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世界物质性原理【特别提示】(1)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都是正确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3) 脱离运动的物质和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⑴.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的含义,一方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②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
⑵.联系:①运动和静止时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分割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运动的绝对性是指一切物质都在运动,一切物质都自始至终地贯穿着运动。
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2)静止的相对性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处于一种不显著的变化状态,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
说“静止就是绝对不运动,根本不变化”是错误的。
(3)静止中包含着运动,它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第一,物质运动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当人们说某一物体是静止的时候,指的是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它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形式的运动。
第二,任何事物保持自身的性质,都只能是暂时的,物体在保持自身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它还在进行量的积累,当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某物质就会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而转化为他物。
2、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产生: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构成: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
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③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2、世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的物质性•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联系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就人类社会的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自我运动的结果,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②就人类社会的本质来说,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主要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它们的形成、存在、发展并非由人所左右,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它具有物质性。
【方法论意义】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的不同表述:①世界的本质(本原)是物质;②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③世界统一于物质;④世界是物质的。
考点二:哲学的运动概念1、运动: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辨证关系(联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____和____。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___的运动,___是运动的主体或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可见,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1、运动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的基本形式: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五种基本形式。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内容)①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③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是运动唯心主义观点。
4、方法论: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静止的含义: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内容)(1)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方法论: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形而上学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考点三: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的概念“规律”与“规则”一样吗?规律与规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二者的性质不同。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消灭或者改造它。
而规则是主观的,它以人们的主观需要为转移,人们可以制定、废除或修改它。
联系:一个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定律也不是规律,定律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属于意识范畴,是主观的。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规律的普遍性。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3、有关规律的几个错误认识(1)唯心主义不承认规律的存在。
唯心主义同样承认规律的存在,但是却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2)规律本身有好坏之分。
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不等于规律有好有坏。
(3)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客观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也不能消灭规律。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1)必须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而不能规律,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的。
人可以在和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①人能够认识②人能够利用规律考点四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什么是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即自觉的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内容:•⑴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想)•⑵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做)•⑶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意志、干劲和决心等)。
•1、任何规律都永恒存在、亘古不变的。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3、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精神能够成为运动的主体。
•4、人们可以创造、消灭、改变规律。
•5、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6、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制约客观规律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