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土壤分类理论、方法概述

第四章 土壤分类理论、方法概述


土壤发生学分类理论基础是道库恰耶夫的成土因素学说。
土壤随成土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成土因素中的气候有分布规
律,故产生的土壤亦具有地理分布规律。因此,土壤分类应 以土壤形成与演化的地理环境作为主要依据。
现代土壤发生学分类强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三
个因子的结合。
2、代表分类体系——前苏联土壤分类
二、中国土壤的地理发生学分类
土壤学会拟订的《全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1978)》及 二次普查后汇总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88)是我国土壤 发生学分类的典范。
(一)分类的原则
发生学原则:以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及土壤属性为基本
分类依据,把土壤作为历史自然体进行分类。
统一性原则:将耕种土壤与自然土壤统一分类,揭示其
图04-15 非地带性土壤 (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7)
图04-16 高山土壤 (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7)
薄层铁磐层:黑色、暗红色的硬磐,由铁、锰及有机
质胶结而成,2-10cm
雏形层:蚀变层,沙性物质为主体
氧化层:风化度高,富含低价阳离子的粘粒和氧化物
硬磐:硅胶结层
脆磐:湿时破碎
漂白层:粘粒和氧化铁漂洗,SiO2残留,灰化过程
钙积层:15cm以上,15%的CaCO3
石膏层:15cm以上,5%以上的CaSO4· 2H2O
(2)美国土壤诊断分类的优缺点
优点: ①分类指标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主,利于观测与度量。 ②分类的属性的数据库建设,为自动分类提供了可能。 ③采用拉丁文和希腊文的拼缀命名,简明扼要,易理解。
缺点: ①分类指标过于繁琐,且某些高级单位概括过广,如淋溶 土的淋溶过程的物质差异较大;干旱土包含钙积土、发 育程度低的土壤及盐分引起的生理干旱土等。 ②美国土壤分类未重视耕作土。 ③土系未反映根系生长,且土系间缺乏联系。 ④诊断层、诊断特性的定义和划分还有争议的地方。
4、亚类:土类内根据不同发育阶段与不同土类间的过渡,

进一步划分所得。 褐土分为淋溶褐土和石灰性褐土 主要成土过程中附加的次要成土过程,盐土和草甸土间的 过渡类型:草甸盐土亚类和盐化草甸土亚类。
5、土属:土属是土类内由于地方性因素导致的区域性差异
a) 成土母质型:残积、洪积、冲积母质;酸性、基性母岩风
第四章
土壤分类理论、方法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土壤分类是根据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性状,按照
一定的分类标准,把自然界的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发展水平,尤其是土壤地理学和
发生学发展水平的标志。
土壤分类是土壤调查和制图的基础和工具,是合理利用
土壤资源、发挥土壤生产潜力,进行土地评价和土地利 用规划,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是国内外土壤科学信息 交流的重要媒介。
3、土类:亚纲的续分,根据反映主要成土过程强 度或次要成土因素的土壤性质差异来划分。 4、亚类:土类的辅助级别,根据是否偏离土类中 心,是否具有附加过程的特性及是否具有母质残留特性 划分。 5、土族:基层分类单元,是在亚类范围内反映与 土壤利用管理有关的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明显分异的续分 单元。 6、土系:最低级别的基层分类单元。
亚类名称为在土类名称前加形容词构成;
土属名称从土种中概括选择;
土种和变种名称从当地土壤俗名中提炼而得。
土纲
亚纲
土类
中国土壤分类
系统(二次普 查后1988年 出版): 共分12个土纲、 27个亚纲、 60个土类、 234个亚类。
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进展(诊断分类)
1985年我国开始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
石化钙积层:石灰胶结
石化石膏层:石膏胶结
积盐层:15cm以上,富含易溶性次生盐类
含硫层:pH值在3.5以下,有黄钾铁钒黄斑
2、诊断特性
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性质,它可 以是诊断层中的性质,也可以是非诊断层的性质。 一般,土壤水分状况和土壤温度状况是常用的诊断特性。
3、诊断现象
在性质上已发生明显变化,不能完全满足诊断层或诊断 特性所规定的条件。
(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系统与各级分类依据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共分6级,土纲、亚纲、土类、 亚类、土族、土系。 1、土纲:最高级分类单元,根据反映主要成土过 程的诊断层或诊断特征划分。(教材183页) (1)根据主要成土过程产生的性质划分; (2)根据影响主要成土过程的母质性质划分; 2、亚纲:土纲的辅助分类单元,根据同一土纲内, 成土过程中主导因素的差异划分。如硅铝土分为常湿润 硅铝土、湿润硅铝土、半干润硅铝土和滞水硅铝土。
按发生亚类代表性剖面的土壤类型参比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编 制,2003,06,17)
图04-8 热带雨林及南亚热带常绿林地区的土壤 (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7)
图04-9 中亚热带常绿林地区的土壤 (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7)
图04-10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林及暖温带阔叶林地区的土壤 (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7)
(二)土壤诊断学分类——属美国首创
1、理论依据
观点:分类依据的具体指标是可以直接感知和定量测
量的土壤属性,划分的标志是诊断层和诊断特 性。 诊断层: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
的土层。
诊断特性:能够鉴别土壤类型,并有定量指标的土壤性质。 代表国家:世界上有45个国家直接使用美国土壤分类系 统,80个国家做为第一和第二分类方案, FAO/UNESCO采用。
Ochric 淡薄(淡色)
<18
或<10
Anthropic人为表层:P2O5,磷肥使用造成磷的累积。 Plaggen 草垫表层:人造表层厚度>50cm
(2)诊断表下层及其他层次(B层)
淀积粘化层
高岭层
耕作淀积层
碱化层:棱柱状或柱状结构的淀积粘化层,交换性钠离子 在15%以上。
腐殖质淀积层:B层腐殖质积累 灰化淀积层:活性无定形物质沉淀,有机质和铝
2、亚纲:根据成土过程中土壤水分与温度的差异将土
纲划为不同的亚纲。铁铝土纲分为湿热铁铝土和湿暖铁铝土 两个亚纲。
3、土类:分类基本单元,是在一定综合自然条件或人为
因素下,经过一个主导或几个附加次要成土过程,具有 一定相似发生层次。划分依据:

地带性土壤类型与生物、气候条件吻合;非地带性土壤 类型受母质性质、潜水位高低的影响。
发生上的联系与演变规律。
(二)分类系统与分类依据
二次普查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采用土纲、亚纲、土类、 亚类、土属、土种、变种7级分类,以土类和土种为基本分类 单元。
1、土纲:根据土类间的发生联系与性状上的的共性概
括为土纲,全国分铁铝土、淋溶土、半淋溶土、钙层土、干 旱土、漠土、初育土、半水成土、水成土、盐碱土、人为土、 高山土等12个土纲。
在自然或人为作用下,具有一定特征的成土过程:灰化 过程或潜育化过程、粘化过程、富铝化过程、熟化过程 每一个土类具有独特的剖面形态及相应属性,尤其具有 鉴定土壤类型的诊断层,灰化层、粘化层、潜育层等



同一土类内,具有相似的肥力特征和改良利用方向与途 径,如红壤的酸性、盐碱土的盐基离子含量、褐土的干 旱问题等。
2、美国土壤系统分类
美国土壤的诊断分类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制订,1975年 正式出版《土壤系统分类》一书。成为国际土壤分类历史上
又一次巨大变革的起始。
(1)分类单元及划分原则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壤按照土纲、亚纲、土类、亚
类、土族及土系等划分6级。
图 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与母岩风化、土壤发育相互关系图式
前苏联的土壤分类为地理发生学分类,以伊万诺娃1976年 出版的《苏联土壤分类》为代表。 (1)分类的基本原则
以土壤发生学为理论基础,以土壤形成条件、过程、和属 性(土壤形态和微形态特征、土壤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矿 物生物特征等)相结合为分类依据。
(2)分类单元 分类系统共分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变种、土 系、土相等8级。
7、变种:土种内根据某些性状的差异,如表土的质地变
化;表土层下次要的质地层次出现;质地层次厚度或层 位变异等。
(三)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分类的命名系统
采用分级命名与连续命名相结合的方式
土纲、土类可单独命名,亚纲、亚类、土属、土种 变种则采用连续命名法。
亚纲名称为在土纲名称前加形容词;
土类名称以习惯名称为主;
分类的成果,在理论上反映土壤科学发展水平,在实践
中为农业生产服务。
二、世界土壤分类简介
土壤分类因其发生、属性的研究而不同,迄今为止国际 上尚没有统一的分类体系。
(一)土壤发生学分类
1、理论依据
观点: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与地理景观之间的发生联系, 以成土因素和其对土壤发生的影响为土壤分类的 理论基础,结合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作为土壤分 类的依据。(依据地理分布规律性) 代表国家:前苏联、越南、缅甸和东欧的一些国家
图04-11 暖温带灌丛森林及中温带阔叶林地区的土壤 (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7)
图04-12 中温带湿润地区的土壤 (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7)
图04-13 中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与半干旱草原地区的土壤 (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7)
图04-14 温带干旱荒漠化草原与草原化荒漠地区的土壤 (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1987)
1999年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 方法 实
践》专著
(一)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
(1)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土壤分类的基本依据; (2)以土壤发生学理论为指导; (3)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4)充分注意中国土壤特色。
(二)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拟定的诊断土层和诊断特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