靛酚蓝比色法测定土壤脲酶的活性
一、实验目的:
1. 测定土壤脲酶活性的意义。
2. 掌握测定土壤脲酶活性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靛酚蓝比色法的基本原理是:被测物浸提剂中的NH4+,在强碱性介质中与次氯酸盐和苯酚反应,生成水溶性染料靛酚蓝,其深浅与溶液中的NH4+-N含量呈正比,线性范围为0.05~0.5mg/l之间。
靛酚蓝反应原理如下: NH3 + OCl——NH2 Cl +OH-
三、实验试剂
1) 10%尿素:称取10g尿素,用蒸馏水溶至100ml。
2)柠檬酸盐缓冲液(PH=6.7):184克柠檬酸和147.5克氢氧化钾溶于蒸馏水。
将两溶液合并,用1mol/LNaOH将PH调至6.7,用水稀释至1000毫升。
3)苯酚钠溶液(1.35mol/L):62.5克苯酚溶于少量无水乙醇,加2毫升甲醇和18.5毫升丙酮,用无水乙醇稀释至100毫升(A),存于冰箱中;27克NaOH溶于100毫升水(B)。
将AB溶液保存在冰箱中。
使用前将2溶液各20毫升混合,用蒸馏水稀释至100毫升。
4)次氯酸钠溶液:用水稀释试剂至活性氯的浓度为0.9%,溶液稳定。
5)氮的标准溶液(0.1mg/ml):精确称取0.4717克硫酸铵溶于水并稀释至1000ml,得到1ml含有0.1mg氮的标准液。
四、实验过程
1.标准曲线的测定
吸取10ml氮的标准溶液定容至100ml,摇匀。
从其中分别吸取0,1.00,3.00,5.00,7.00,10.00ml移至50ml比色管中,加水至20ml,再加入4ml苯酚钠,充分混合。
加入3ml次氯酸钠,充分摇荡,放置20分钟,用水稀释至刻度。
将显色液在可见分光光度计上于578nm处,以1cm比色皿进行比色测定,以试剂空白为参比。
以标准溶液氮含量为横坐标,以吸光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土样中脲酶活性的测定
分别称取2g过1mm筛的风干土样于3个100ml锥形瓶中,向其中加入1ml甲苯,以使土样全部湿润为宜。
放置15分钟后,加入5ml 10%尿素溶液和10ml柠檬酸缓冲液(pH=6.7),并摇匀。
将锥形瓶放入37℃恒温箱中,培养24h。
培养结束后,用热至38℃水稀释至刻度,充分摇荡,并将悬液用滤纸过滤到锥形瓶中。
设置有土无基质对照,即考察各种溶液和土壤中氨氮存在带来的影响。
相当于其他实验中所做的空白对照。
分别吸取()ml滤液于3个50ml比色管中,加蒸馏水至20ml,充分震荡,然后加入4ml 苯酚钠,充分混合,再加入3ml次氯酸钠充分摇荡,放置20分钟,用水稀释至刻度,溶液呈现靛酚的蓝色(在1h内保持稳定)。
在分光光度计上用1cm比色杯,于578nm处进行比色测定。
土壤脲酶活性以24小时1g土壤中NH3-N的毫克数表示。
五、注意事项:
蒸馏水的要求——无氨水;
试剂加入的顺序;
测定时间的控制;
六、思考题
1.测定土壤脲酶活性的意义是什么?
2.试验中为什么加入甲苯?
3.测定土壤脲酶活性的其他方法包括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