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期中整理复习

宏观经济学期中整理复习

宏观经济学期中整理复习————————————————————————————————作者: ————————————————————————————————日期: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的核算指标体系:1、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 product)GNP:2、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NNP:3、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product)GDP:4、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product)NDP:5、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NI:6、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PI:7、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income)DPI第一节国民生产总值(GNP)一概念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某一给定时期内由其拥有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二关于GNP的几个要点(一)名义GNP和实际GNP实际GNP=基年商品的价格×计算年商品的产量。

名义GNP=计算年商品的价格×计算年商品的产量。

GNP的价格指数=现期名义GNP/现期实际GNP(二)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是指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最终产品包括:1.个人消费品2.投资品3.政府购买物品 4.出口商品:不管是否到国外在转卖都是最终产品(三)现在生产和现在销售企业当年生产的产品没有卖掉的当作企业的存货,叫存货投资,要记入当年的GNP。

今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今年销售的最终产品价值-上年的库存价值+今年的库存价值库存净变动额等于上年库存和今年库存的差额。

库存增加说明今年生产的大于今年销售的,称为存货的正投资。

库存减少说明今年生产的小于今年销售的,称为存货的负投资。

(四)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指在一国或一个经济社会的领土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GNP=GDP +本国国民的生产要素参与外国生产的报酬—外国国民生产要素参与本国生产的报酬=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来自国外的净收入。

一国的GNP>GDP,说明本国公民在外国收入大于外国公民在本国收入。

(五)国民生产净值NNP=GNP-固定资产折旧(六)GNP/GDP指标的局限性1.不能衡量全部经济活动的成果(如家务劳动)2.不能反映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或减少3.不能反映一国的分配公平程度;4.GNP表明社会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但不能说明它包含具体是什么商品;5.GNP无法反映经济活动对环境的破坏。

第二节产出、收入和支出一产出=收入某厂产出和收入报表收入(支)产出(收)工资2万生产出成品纱20万利息1.5万地租0.5万减去购买棉花15万利润1万总计收入5万产出(增值)5万企业生产产品的价值=要素提供者和企业的所有者的收入。

因此,一国的总产出=一国的总收入。

二、产出=支出从全社会看,总产出=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

三、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简单)又称两部门经济模型,是指整个社会只存在消费部门(居民部门)和生产部门(企业部门)。

第三节国民收入的核算一、国民收入的概念:狭义:一国用于生产的各种要素所得报酬之总和。

广义的国民收入就是GDP或GNP。

二、核算国民收入方法:(1)收入法是以居民户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角度看,也以企业的生产成本角度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创造了多少收入。

国民收入(广义)=工资+利息+利润+地租+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工资(广义):包括工作的所有报酬、补助、福利费、所得税、社会保险税。

利息:本期净利息收入。

政府的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不计入其中。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的收入。

地租:包括房租。

利润:是公司税前利润。

间接税:可以转嫁的税收。

企业转移支付:不是政府转移支付,指企业的慈善捐款及坏账。

折旧:是企业以前购买的生产资料在使用期限内因为有形的使用和无形的损耗而带来的价值损失。

(2)支出法:以最终产品出售角度来看,也以消费部门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角度来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创造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收入(广义)=个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3)增值法:通过核算各行业(企业)在一定时期生产中的价值增值来求得,即等于各行业增值总额之和。

三、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NI=G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PI是指个人所实际得到的收入=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DPI是指缴纳个人所得税后留下的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第四节国民收入核算中的衡等关系一、两部门经济中储蓄-投资恒等式从支出角度看Y=消费+投资=C+I 需求方面从收入角度看Y=消费+储蓄=C+S 供给方面储蓄投资恒等式:C+I=C+S I=S二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1) 三部门,即加入政府部门。

Y(支出角度)=C+I+G(政府购买)Y(收入角度)=C+S+T(政府得到的税收)I+G=S+T或I=S+(T-G)=私人储蓄+政府储蓄(2)四部门,即再加入进出口贸易需求角度:Y=C+I+G+X-M供给角度:Y=C+S+T+KrI=S+(T-G)+(M-X+Kr)=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外国储蓄例题分析:假设一个经济社会只有生产服装的一系列商家构成,该社会没有政府。

已知条件如下表(单位:百万元)。

试求:(1)、用定义法计算GDP;(2)、用生产法计算GDP;(3)、用支出法计算GDP;(4)、用收入法计算GDP。

⑴根据定义,GDP为当年所有最终产品的总价值:GDP=1.9+4+0.5+2.1+0.8=9.3(百万元)。

⑵生产法:即考虑所有企业的资产增值的总和:GDP=Σ(企业当年生产总值–企业原料采购总值)=(1.9–1.8)+(4+1.8–1.5)+(0.5+1.5–1.2)+(2.1+1.2–1)+(1+0.8–0)=9.3(百万元)。

⑶支出法:I=存货投资=4+0.5+2.1+0.8=7.4(百万元)GDP=C+I=1.9+7.4=9.3(百万元)。

⑷收入法:GDP=(各企业工资)+(各企业利润)=(1.9–1.8)+(1.8–1.5)+(1.5–1.2)+(1.2–1)+(1–0)+4+0.5+2.1+0.8=9.3(百万元)。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第一节宏观均衡的概念假设:1.假设所分析的经济中只有家户部门和企业部门。

2.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

即只适用于短期分析。

3.假定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

一、最简单的经济体系GNP=NNP=NI=PI=DPI二、两部门经济的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指和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

Y=C+I则名义国民收入、消费和投资与实际国民收入、消费和投资相等。

说明:实际产出=计划支出(计划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

因此,在均衡产出水平上,非计划存货投资=0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C+I)=Y或I=S其中:计划支出=计划消费+计划投资=C+I即E=C+I收入=计划消费+计划储蓄=C+S 即Y=C+S因此E=YC+I=C+SI=S第二节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消费函数C=C(y)储蓄函数S=S(y)一、消费函数又叫消费倾向(1)APC(平均消费倾向)=C/Y。

(2)MPC(边际消费倾向)=△C/△Y或b=△C/△Y。

即:消费函数C=C(Y)的斜率。

MPC=dc/dY>0。

又因为△C<△Y,故有MPC=dC/dY<1,随着收入的增加,MPC递减,0<MPC<1 APC>MPC。

(3)MPS=dS/dY<1,由于MPS递增,APS也会递增,但APS<MPS。

二、消费函数及储蓄函数(家庭)C=a+bY ①a为自发性消费,b为MPC ,是一不变常数,bY为收入引起的消费。

S=-a+(1-b)Y②-a是自发性储蓄,是Y=0时自主消费支出所减少的储蓄总额,(1- b)Y是收入变动所引起的储蓄,即引致储蓄。

三、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第一,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之和等于450线。

第二,若APC和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MPC,则APS和M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但APS<MP S第三,APS和APC之和恒等于1,MPC和MPS之和也恒等于1。

四、家庭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1.国民收入的分配。

2.政府的税收政策。

3.公司中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

第三节二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一、使用消费函数决定的均衡收入Y=C+I (收入恒等式)C=a+bY(消费函数)解联立方程式就得到均衡收入Y= (a+I)/(1-b)Y= (a+I)/(MPS)假定消费函数C=1000+0.8Y,自发投资600亿,Y=(a+I)/(1-b)=(1000+600)/(1-0.8) =8000亿S=-1000+0.2Y二、使用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I=Y-C=S (投资=储蓄)S=-a+(1-b)Y(储蓄函数)求解Y= (a+I)/(1-b)仍用上例,当C=1000+0.8Y时,I=600 S=-1000+(1-0.8)Y=-1000+0.2Y令I=S,即600=-1000+0.2Y Y=8000亿第四节乘数论投资乘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假设:投资增加100亿美元,即△I=100亿,则△Y=100+100×0.8+100×0.8 ×0.8+…+100×0.8n-1=100×(1+0.8+0.82+…+0.8 n-1)=1/(1-0.8)×100=500亿美元式中1/(1-0.8)即为1/(1-b)K=△Y/△I=5 △Y=K△I△Y=[1/(1-b)]△I=(1/MPS)△I乘数K=1/(1-边际消费倾向)=1/(1-MPC)=1/(1-b)MPC=b=△C/△Y,乘数与MPC为正相关关系,乘数与MPS为负相关关系,K=1/MPS第六节通货紧缩缺口和通货膨胀缺口一通缩缺口:实际总需求水平低于实现充分就业收入(或GNP)的总需求或总支出之间的缺口。

二通胀缺口:实际总需求超过实现充分就业收入所要达到的总需求缺口。

例题: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C=100+0.8Y,投资50亿美元。

(1) 求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

(2) 如果当时实际产出=800,企业非意愿存货积累为多少?(3) 若投资增加至100,求增加的收入。

(4) 若消费函数C=100+0.9Y,投资50,收入和储蓄各为多少?投资增至100时,收入增加多少?(5) 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解:(1)Y=(100+50)/(1-0.8)=750 均衡收入C=100+0.8×750=700 消费S=Y-C=750-700=50 储蓄储蓄也可以从储蓄函数中求出:S=-a+(1-b)Y=-100+0.2×750=50(1)800-750=50企业非意愿存货累(3)投资增至100,则收入Y,=(100+100)/(1-0.8)=1000比原来收入增加25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