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反转录病毒 HIV PPT课件
反转录病毒 HIV PPT课件
HIV的感染过程
• 分11个亚型(A~K)。B和C亚型为主要流行株
N组 O组
2. HIV-II:主要流行在非洲西部地区
HIV的变异
HIV的反转录酶介导的DNA合成突变率高 达10-4 高突变率 病毒快速进化 逃避机 体免疫,产生耐药性
培养特性
细胞培养:CD4+ T细胞、巨噬细胞 动物模型:
恒河猴及黑猩猩
研究资料表明: 性接触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途径(我国为 7.2%) 1.同性性接触是男性同性恋者主要传播途径 2.异性性接触: 女性比男性更易感染HIV 男传女是女传男的2~4倍 性病等增加感染的危险性
静脉注射吸毒: 我国HIV感染主要途径 母婴传播:
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母婴传播水平为 34.78% 规范应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和采取人工喂养措 施,母婴传播率降低为 4.48%
3. 致病性与免疫性
① ② ③ ④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掌握) 致病机制:重点:主要靶细胞 临床表现:分4期 免疫性
4. 微生物学检查:筛查和确认的实验 5. 防治原则:药物的分类和HAART
发现历史
1981年6月, 美国CDC首次报道了5例不明 原因卡氏肺孢菌肺炎病例,均为同性恋者。 这些病例后被称为AIDS 1983年和1984年从AIDS患者分离到病毒 1986年正式命名为HIV
接触病人各种体液感染可能性
高HIV感染危险 血液 ,精液 胸水,腹水,脑脊液 羊水 组织 阴道分泌物 脓液 低HIV感染危险 唾液 痰液 泪液 汗液 尿 粪便
一次接触感染HIV的可能性
输血 围产期 性交 医务人员偶然刺伤 > 90% 30% 0.1% -1% < 0;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皮肤的Langerhans细胞、 淋巴结的滤泡树突状细胞、脑小胶质细胞等。
案例1
患者,男,24岁,有一同性伴侣3年。 最近半年疲倦,持久性腹泻,体重明显减轻,持 续淋巴结肿大、盗汗和多汗,近2周出现全身肌痛, 低热,体温37.4~38.7℃,关节痛,口腔毛样白斑, 皮肤散在疱疹,未进行过任何治疗。 血常规检查,WBC 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NEU):65%,淋巴细胞百分比(LEM):25%, CD4+T 250×106/L。 X线肺部检查可见间质性肺纹理增强,未见明显结 核病灶。
思考题
1. 本例可能是什么疾病?为什么? 2. 应做哪些病原学检查进一步确定诊断? 3. 如何防治疾病传播?
反转录病毒
Retroviruses
提纲
1. 反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和分类 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重点)
① ② ③ ④ ⑤ 流行病学 生物学性状 致病性与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 防治原则
反转录病毒的共同特性
属于反转录病毒科。 球形,有包膜 基因组为两条相同的正链RNA。 含有反转录酶 以RNA为模板合成DNA,整合于宿主细 胞染色体中,形成前病毒(provirus) 6. 有些成员能引起肿瘤 1. 2. 3. 4. 5.
分类
反转录病毒科分7个属, 其中3个属的成员能感染人类 1. 慢病毒属: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 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牛白血病病毒属:
HTLV-I
3. 泡沫病毒属:
人泡沫病毒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提纲
1. 流行病学 2. 生物学性状
① ② ③ ④ 形态结构 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重点:gp120, gp41 病毒的复制:重点:受体,前病毒 型别与抗原变异:重点:高度变异性
宿主细胞染色体
病毒RNA
New copies of HIV bud from the surface of an infected Helper T cell
New England Joural of Medicine 339:32.
4. 分型与变异
1. HIV-I:世界各地主要流行
M组:包括绝大部分流行于世界各地的病毒株
抵抗力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 20~22℃存活15天 100℃ 20 min灭活 冻干的血制品:68℃加热72h灭活 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感染源:AIDS患者,HIV无症状携带者 传播途径: a. 性接触 b. 接触污染的血液及血制品传播 c. 母婴传播:经胎盘,产道及哺乳等
巴尔· 西诺西
蒙塔尼
现状
全世界HIV感染者超过4,000万。 最严重地区:非洲,亚洲。 中国:
HIV感染人数估计约为70~84万, 70%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 AIDS患者约为8万。
中国HIV流行
中国1985年报告第一例艾滋病病人,随后 的流行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5-1988):国外病例输入期。 第二阶段(1989-1993): 播散期, 云南吸毒 人群。 第三阶段(1994-现在): 增长期。
2007, 中国艾滋病分布地图
一、生物学性状
1. 形态结构
1. 包膜蛋白
gp120:表面刺突,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gp41:跨膜蛋白,促进病毒包膜与细胞膜的融合 2. 基质蛋白P17 3. 衣壳蛋白P24
4. 核心:
① ② ③ ④ ⑤ +ssRNA二聚体 逆转录酶 整合酶 核衣壳蛋白P7 其他病毒蛋白:蛋白酶,等
pol
env
3.复制
1. 吸附 受体: 细胞表面的CD4分子 共受体:CCR5、CXCR4、
新发现受体:整合素α4β7 (2008-2-10 Nature Immunology)
生物合成
病毒RNA
+ 逆转录酶 RNA + DNA 水解 RNA酶H DNA双链 整合酶 前病毒 病毒蛋白质
包膜蛋白
基质蛋白
衣壳蛋白
2. 基因组及其编码蛋白
1. 三个结构基因
① gag:编码核心蛋白,p24 ② pol:编码病毒复制所需的酶类 ③ env:编码包膜蛋白,gp120,gp41
2. 六个调节基因
① tat:调节基因转录 ② rev:调节蛋白表达
nef, vif, vpr, vpu
g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