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6章 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的应用:报道
第6章 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的应用:报道
第六章 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的应用:报道
本讲要点
现场报道是即兴口语表达在广播电视当中最常见的实践样式,是对即兴口语表达的应用。即兴口 语表达是超越具体的类型形态、语境、对象等的一种语言形式。而现场报道则受到所在的媒介平 台、语境、对象、内容等一系列外界因素的制约,要求更为具体、独特。
第一节 报道的语境 第二节 报道的主体 第三节 报道的方法 第四节 报道案例分析
第一节 报道的语境
报道的语境按事件发生的特点可以划分为突发现场和预置现场;按照报道所属的节目类型可 分为新闻现场和非新闻现场。 一、突发现场与可预知现场 1、突发现场及其对报道的要求
突发现场的主要特点如下:
其一,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持续性和动态性。 其二,事件本身通常具有较为严重的破坏性,在舆论上也极易引发巨大的社会影响。 其三,突发现场常常面临责任是否明确、应对是否及时有效等问题。
第一节 报道的语境
2、非新闻现场及其对报道的要求
旅游、美食、生活服务等类型节目也重视现场元素。缺少现场报道,节目难以生动。非新闻现场指非新闻 类节目中的事件现场,娱乐节目、旅游节目、美食节目、生活服务类节目中所报道的现场即属于此类。此 类现场一般不强调新闻时效,不是稍纵即逝也非不可复制,具有可重复性,报道也可以反复组织。具体而 言,非新闻现场具有以下特点:
三、报道者的报道资格
1、报道权限
• 报道权限具体指为了保证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顺利进行,根据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新闻媒体报道者对社
会事件进行报道的范围和程度。报道权限是报道资格的基石。
2、职业心态
• 报道者须接受职业要求,消化职业压力。 • 报道者应激发职业动力,坚持职业理想。报道者对于传播的愿景应有积
• 首先,报道者应做好任务描述,理清分工,注意计时。 • 其次,报道者要对报道的架构了然于心。 • 总体而言,报道要宏观把握,微观入手;面向事实,挖掘背后;纵横比较,做广做新。“宏观把握”指
报道者把握宏观的传播目的和总体构思,“微观入手”指报道者抓现场,抓细节,抓生动的瞬间,抓现 场的巧妙结构和联系。“面向事实”指报道者通过立体的感知用语言补全受众的信息偏缺,挖掘现场信 息背后的联系和意义。“纵横比较”指报道者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找到新的切入点,令报道具有广度、 深度和新鲜感。
月第1版。
• 郑连凯:《如何当好出镜记者》,传媒,2013年第4期。 • 潘新:《全时化下广播记者的表达方式》,中国记者,2012年第2期。 • 刘佳:《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声屏世界,2008年第10期。 • 高晶:《浅析现场报道的口语表达》,新闻传播,2014年5月。
思考题
• 1、报道的语境如何分类?将报道语境分类对于现场报道而言有何意义? • 2、比较突发现场和可预知现场的异同,并阐述它们对报道的不同要求。 • 3、比较新闻现场和非新闻现场的异同,并阐述它们对报道的不同要求。 • 4、结合实例,谈谈报道者所可能面临的不同身份。 • 5、结合实例,谈谈报道者在现场面临哪些主要关系,如何处理? • 6、结合案例,报道者报道资格的构成。 • 7、结合实例,分析报道者如何认识现场。 • 8、简述报道者处理现场信息的主要方法。 • 9、结合具体案例,讨论报道者如何有效完成现场的口语表达。
第二节 报道的主体
一、报道者的身份
• 1、按媒介的身份标记划分:记者、出镜记者、主持人 • 2、按现场关系划分:参与者、目击者、旁观者
第二节 报道的主体
二、报道中面临的关系
• 1、传播者与受众、现场之间的关系 • 2、报道者与受访者的关系 • 3、传播者与传播团队、节目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报道的主体
3、报道能力
• 观察力:观察力体现报道者睿智、谨严的品质。 • 判断力:报道者应及时通过筛选、重组等手段赋予信息以意义。 • 决策力:报道者须善于察觉报道的机遇,能够及时地结合现场信息发展出有效的报道策略,注意时限要
求,注意把握报道标准但也不苛求报道完美。
• 交流能力:除了报道所要求的叙事、描述、议论等方面能力,报道者应善于快速地与周围人建立关系,
第三节 报道的方法
二、现场信息的处理
1、现场时空的处理 ①,报道中的时空重置。时空重置是指将真实世界中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按照广播电视的规律和言语 叙事的线性逻辑,重新整理和安排。 ②,叙事的时空逻辑与非时空逻辑。时空逻辑是指报道者按照事情发生的时空顺序做蒙太奇式地处理,择其要点而谈之。 非时空逻辑一般将报道重点放在叙事逻辑的补充、现场气氛的解说、报道价值的再强调等方面,不顺着时空逻辑走。 ③,以话语补足场景。 2、结构化、动态化、立体化地报道 ①,对报道的结构化处理。 ②,对报道的动态化处理。 ③,对报道的立体化处理。 3、报道中多样化地呈现现场信息 ①,报道者独立成段的言语讲述 ②,报道者伴随镜头与体态语完成解说。 ③,报道者有设计地改变受众的注意力方式。
第一节 报道的语境
二、新闻现场与非新闻现场 1、新闻现场及其对报道的要求
新闻现场有以下特点:
• 其一,真实性。 • 其二,新闻性。 • 其三,公共性。新闻现场所牵涉的话题非生活琐事,往往带有公共性,触及公
新闻现场对报道有如下要求:
• 首先,报道者应通过语言再现真实场景,尤其要注意弥补受众难于感知的现场内容。 • 其次,报道者须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完成规定长短的话语。
突发现场对报道有如下要求:
首先,媒体要起到公共服务和信息沟通的作用,以最快的速度准确地传递现场信息。 其次,媒体应关注应急措施,做好救灾服务和公众解释。 最后,突发事件发生后,报道者要做好新闻报道和公共服务工作,但不能耽误相关组织对事件的现场干预和调查取 证,避免发生“地震中记者直升机抢位”等类似事件。置身突发现场,报道者应该认识到相关部门的干预和调查取 证是首位的,
第一节 报道的语境
2、可预知现场及其对报道的要求
可预知现场是报道者意料之内,可以有所策划的报道现场,比如大型活动、大型赛事的报道现场等。 此类现场尽管也具有动态性,可预知现场有很多惯例和常规安排在里面,程序、内容、规则、人员 甚至结果和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案等都比较清楚,因此,可以做较为充分的策划和准备。 可预知现场对报道有如下要求:
谢谢大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节 报道的方法
三、报道的言语形态
1、情景叙事 从叙事功能上看,情景叙事首先要明确传播目的,确定现场报道作为节目段落所需起到的作用。 从叙述者来看,个人清晰自身的社会角色,其言语也更有分寸,更能把握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什么一定要说、什么一定 不说,会形成更为自觉有效的言语行为规范。 从叙述视点来看,没有视点或者视点泛化,报道者看到什么说什么,现场报道就成了缺乏判断的肤浅的陈列。 从叙事线索与逻辑来看,叙事的线索既是报道者编码的依据,也是受众解码的依据。 从叙事的边界来看,报道者的情景叙事需要考虑现有信息能支撑事实证实到什么程度、哪些信息符合传播伦理(比如不可过度展 现暴力和残忍的场面)、二手信息表达到什么程度,对于细节、场景与事实真相之间的关系判断到什么程度等。报道者应该有边 界意识,避免报道中的非理性。 2、安排结构 报道者在安排结构时,首先要看到报道在整个节目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其次,报道者需要大致设计报道段落具体落在片子的头、尾还是中间。 3、要点解说 报道者对现场的解说应起到说明和解释关键信息的作用,建立现场细节与报道主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现场细节对于受众认识整件 事情或整个事物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4、细节描述 报道者描述现场细节较为常见的方法有: ①,白描:让位于事件或现场本身的冲击力。白描指的是在叙述和描写事物的过程中,朴素、简练又传神的表达手法。 ②,渲染:赋予报道对象以个性化的色彩。在非新闻现场,报道者的报道基础是从现场发现内容并且赋予其以独特的意义。 ③,取舍:不淹没于细节,“进得去,出得来”。
第四节 报道案例分析
• 报道案例一 • 节 目: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滚动直播 • 报道者:张泉灵 • 时 间:2008-5-14 • 地 点:汶川
第四节 报道案例分析
• 报道案例二 • 节 目:中央电视台“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滚动直播 • 报道者:某男记者(视频未标记记者姓名) • 时 间:2008-5-13 • 地 点:通往汶川的震区道路上
其一,非新闻现场的场景元素真实存在而非虚构,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强调文化价值。 其二,非新闻现场的构成相对稳定、静态,现场元素变化较小,非稍纵即逝,如旅游节目中的美景,一般不会立即 消失。 其三,非新闻现场多涉及自然人文景观,具有历史文化涵蕴,场景具有趣味性。
非新闻现场对报道有如下要求:
首先,非新闻现场往往需要有策划地挖掘现场的报道价值 其次,主持人在非新闻现场报道中应配合镜头展示体验的过程,完成解说,起到点缀画面、烘托气氛、描述亮点等 作用,发掘出场景的独特意味,起到活化节目的功能。整体而言,非新闻现场报道更追求趣味性、人情味儿。
年12月。
• 张洁、吴征:《调查<新闻调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 应天常、王婷:《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第四章《即兴描述》、第五章《即兴解说》,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年11月第1版。
• 任贤良:《新形势下如何做一个出色的新闻记者》,《清华新闻传播学前言讲座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10
捕捉外界信息,准确判断氛围、情绪、状态等情态信息。
第三节 报道的方法
一、认识现场 1、观察 歌德曾说过,我们见到的只是我们知道的。知识和兴趣往往决定了报道者能从现场捕捉到什么。 2、采访 报道者采访首要是找准对象,快速地了解情况,提高采访的效率。 3、倾听 对于报道者而言,倾听的关键在于以“机警和共情的态度”深入受访者的感受,关注受访者如何梳理信息、如何判断信 息、如何界定其中的利害关系,注意受访者叙述时的犹豫停顿、语调变化以及伴随言语所呈现出的各种表情、姿势、动 作等。 4、比较 现场观察不是肤浅地看到或发现事物,更主要在于发现事物的传播价值。报道者在现场观察中可以通过比较提高观察的 锐度。报道者通过比较的方法观察现场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路径, 其一,真假比较 其二,价值比较 其三,视角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