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2章 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的传播
第2章 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的传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阅读与讨论:话语是一个美丽的陷阱
你如何理解池莉所说的“话语是一个美丽的陷阱”?为什么“人们不用撒谎,他们的话语综合起来就 是一个巨大的不真实”?为什么“放弃话语”是“人生最惨痛的代价”?你认为,池莉朋友的生活经历 可以说明“说话不重要”吗?你认同“亲密的人之间,更重要的是眼睛,是表情和动作”吗?在你看来, “世界上最普遍的矛盾和麻烦”是由“话语”引起和造成的吗?你如何理解“说话”是有缘人之间 的“阳光下的一堆五颜六色的美丽泡沫”,是有缘人情感交流的“衍生物”,“过去了也就消失了”?在 你看来,池莉对话语的批判性理解对于主持人认识言语交流有何启发?
谢谢大家!
第三节 传播受体
三、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传播关系
1、传播关系的不同性质
• 行为忠诚度指“受众接触某个媒体的稳定程度,这种行为忠诚度主要是由于特定媒体的传播方式之于受
众的方便性所造成的”。
• 情感忠诚度则是指“受众对于特定媒体的价值与情感认同程度,这种情感忠诚度主要是由于特定媒体的
传播内容对于其目标受众的价值亲和力所造成的”。
第一节 传播主体
二、主持人传播身份的特点
• 第一,主持人的传播身份具有政治性。 • 第二,主持人的传播身份具有公共性。 • 第三,主持人的传播身份具有公信力。 • 第四,主持人的传播身份具有文化性。 • 第五,主持人的传播身份具有市场价值。
第一节 传播主体
三、影响主持人传播身份内涵的因素
1、宏观因素
五章《寻求共识的场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 吕行:《言语沟通学概论》第三章《聆听与沟通》、第四章《言语沟通》,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 叶原嘉:《论新闻直播节目中主播的信息集成能力》,东南传播,2012年第2期。 • 高路:《大数据时代的记者》,青年记者,2013年7月上。 • 邱蔚:《近取其神 远取其势——谈体态语在电视节目中的运用》,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增刊。 • 王晓晖、韩雪峰:《口语传播中的非言语传播》,当代传播,2007年第4期。 • 艾玛:《面向日常的语言之根》,文艺报,2013年4月12日。
第四节 传播载体
一、言语
1、在表达中语言的特征:语言的三角关系
这一理论的三个要点是:
① 语言符号与事物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 ② 我们用语言表达物体、概念或者事件本身,但语言的含
义不在语言的本身,而在于语言的使用者。
③ 我们每个人对语言的理解随着我们的经历和思维方式的
变化而变化。
语义三角关系图
第四节 传播载体
2、言语的功能
• 第一,从“现实——表达”之间的关系着眼,言语具有认知功能。 • 第二,从“目的——表达”之间的关系着眼,言语具有阐释功能。 • 第三,从“传者——受众”之间的关系着眼,言语具有建构功能。
第四节 传播载体
3、言语的规则
• 其一,符号批判原则 • 其二,关系导向原则 • 其三,语境导向原则 • 其四,多位同构原则
第四节 传播载体
三、媒介平台
媒体平台是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的重要传播中介。
• 首先,栏目与节目形态决定了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其次,栏目与节目定位决定了主持人在其中的角色特征。 • 第三是媒体声誉的层面的考虑。
总而言之,如何准确认识、恰当运用媒体平台的传播资源、传播优势和传播的契合度是影响即 兴口语表达传播品质的因素之一。
关系理论。
• 结合案例阐述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的关系导向原则。 • 结合实例阐述社会语境与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之间的互动关系。
进一步阅读
• 吴郁:《当代官博电视播音主持》第四、五、六章《节目主持艺术概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2版。 • 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第六章《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 应天常:《节目主持语用学》第二章《主持人话语角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 • 毕一鸣:《主持艺术的新视野——传播学视野中的主持艺术》第三章《整合讯息的模式》、第四章《交流沟通的途径》、第
专题分析: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介形象
•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形象因其可视可感而受人关注,但不应是一个单薄的概念。电
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形象首先是节目文本中的标志性符号,具有实现传播功能的工具 性特征。一旦进入到社会传播链条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形象也必然受到传播关 系的约制,发展出一套关于身份的话语。随着主持人群体、主持人职业以及媒介传播 的发展,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形象越来越受到社会文化的关注。
第二节 传播客体
一、节目信息的定义
定义:节目传播中的信息是主持人(包括记者、编辑)从多渠道获得并传播的事实、 消息、言论等事物运动的各种状态和方式,能够展现事物状态,反映事物本质。它 通常表现为新闻现场、文字、图片、视音频或直接的口头言论等形态。
• 从信息本体的角度看,节目中的信息如事实、人物、言论等,反映了被报道对象的特
稿播读等转述性的传播任务。
三、节目语境
• 1、节目平台 • 2、传播关系
思考题
• 主持人的传播身份与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 • 节目信息在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中具有什么作用? • 从行为忠诚度和情感忠诚度的角度分析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传播关系。 • 举例说明语言学家欧哥丹(C.K.Ogden)和查理斯(I.A.Richards)的语义三角
• 对言语的批判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言语,要人放弃沟通。人作为“语言的动物”,已然不可能脱
下这一符号的“外衣”。如果说言语因为即兴造句、稍纵即逝又常常言不尽意而被质疑严肃性, 那么,说话者只有老老实实地夯实语言功力,做好说话准备,力求表达得当,而非放弃表达。主 持人应该从批判地角度看到言语在意义传递上的无力之处、不尽之处,在创作中不断回到内容本 身和传播目的的原点,但这不是放弃言语表达,而是以更审慎的态度、更敏锐的心思去寻求准确 的传播方式。
• 从宏观上来看,主持人的传播身份受到时代、民族、社会、阶级和地域等方面的影响。
2、中观因素
• 从中观层面来看,没有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播音工作将停滞不前,更不用谈主
持人的职业身份和职业形象。
3、微观因素
• 从微观层面来看,主持人的个性、涵养和职业追求的影响着主持人传播形象的形成,进而
影响主持人传播身份的内在特质。
2、基于传播关系的信息理解
• 受众依托传播关系确定意义的诠释取向:正向解读(意义解读趋向正面和肯定)、负向解读(意义解读
趋向负面和否定)或中性解读(不明显受关系的干扰而独立解读信息)。实际上,传播关系与主持人信 息传播交叠在一起,互为手段和目的。构建高质量的传播关系,可以服务于高质量的信息传播;反过来, 高质量的信息传播也有利于建立高质量的传播关系。
第二章 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的传播元素
谁在什么环境下出于什么目的以什么方式对谁说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效果?
本讲要点
第一节 传播主体 第二节 传播客体 第三节 传播受体 第四节 传播载体 第五节 传播环境
第一节 传播主体
一、主持人传播身份的内涵
• 1、主持人是社会公器、大众代言 • 2、主持人是媒体意志的体现 • 3、主持人应当有自己的传播个性
第三节 传播受体
一、受众的特征
1、群体同一性与个体差异性 2、线性传播的被动性与互动传播的主动性 3、大众化与分众化
第三节 传播受体
二、受众的分类
1、按介入传播的方式区分:现场受众、非现场受众 2、按介入传播的主动性区分:积极受众、消极受众 3、按对传播内容的熟悉程度区分:专业受众、一般受众 4、按对传播关系的忠诚度区分:基本受众、潜在受众
第五节 传播环境
一、社会语境
• 1、政治、经济、文化等与媒体切身相关的社会图景的变化 • 2、社会思潮与舆论场 • 3、“社会大众”的结构与内涵的变迁 • 4、媒体在社会当中所扮演角色的内涵及其变化
二、媒体语境
• 广播电视作为社会媒体图景的一分子,目前正面临着新媒体的冲击和媒介融合的考验。 • 媒体之间的交融必然带来新的传播形态与要求。 • 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传播的品牌符号,其可信赖的媒介形象要求主持人具备良好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而不仅只能驾驭有
专题分析: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介形象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介形象的六点特质
1、符号属性 2、依附传播 3、不失距离 4、群体塑造 5、成于个性 6、达于审美 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介形象给予人美的感受,是以真和善为基础的美的感受,其审美关系也是以 信任关系为基础的审美关系。主持人媒介形象之审美须由事实层面的真、价值层面的善和形式 方法的美的统一为基础。
其所处环境不断发生的新情况。
第二节 传播客体
三、信息在主持传播中的作用
1、从广播电视发展现状和趋势来看,主持人必须具备信息处理能力,承担信息处理工作 2、从主持人创作角度看,信息是主持人提问、评述的基础 3、从受众的角度看,信息有利于其减少不确定性 4、从交流过程看,丰富的信息有利于拓展节目的交流空间
专题分析: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介形象
一、认识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介形象的三个层面
1、从节目文本层面看,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介形象是以实现传播效果为导向的标志性功能 符号。 2、从传播关系层面看,电视节目主持人媒介形象的基石是节目中的职业身份,存在节目 外的声誉放大。 3、从社会文化层面看,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媒介形象是主持人境界不同的具体体现。
阅读与讨论:语言癌
• 在你的周围存在语言癌所指的语用实例吗?请你概括语言癌的特征。关
于语言癌的成因,文中提到了哪些方面?除此之外,你认为还有其他的 原因吗?语言癌对于主持人的传播用语有什么的警示?就广播电视节目 主持人用语而言,除了规范化之外,还有那些诉求?你认同作家张晓风 对电视台记者在现场连线时语用的评价吗?另外,对于改善语言癌的情 况,你有何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