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原则——基本点:交际双方为使交际能够顺利下去,双方必须合作。
具体内容由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提出,其认为交际双方的合作,必须遵循四项准则:(1)量的准则:所说的话提供的信息要与交际的目的相适应,不超出不少于交际目的需要(2)质的准则:所说的话是真实的(3)相关准则:所说的话同对方的话题相关联(4)方式准则:说话简明清楚问多答少、言语晦涩、含混啰嗦等都不利于交际的进行。
变异概说——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绝对划一的统一体,语言随着时间、地点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处于一种缓变的状态中。
语言在共时层面的差异称为语言的差异。
语言的变异受到三种情况的影响:(1)说话者的地区背景和社会背景(母语、教育程度、职业等)(2)产生言语行为的实际情景,需要采取什么言语表达方式和超语言特征(3)谈论的话题是什么语言的变异分为三类:(1)地域变异:形成地域方言,即属于某一地域的群体使用的语言(2社会变异:指不同社会地位、职业、行帮、种族、性别的区别在语言使用上产生的差异(3)功能变异:指说话人为了某一目的使受话人受到影响、产生反应而使用的言语方式地域变异——语言的地域变异表现为地域方言,包括次方言,与之相对的有共同语和规范语言。
(方言—次方言—土语)方言变异的表现(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1、语音方面闽方言、粤方言的变异较大,吴方言次之,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又次之。
2、词汇方面主要表现为同一意义用不同词语表现。
3、语法方面主要表现在词序、虚词方面。
粤方言中这种双音节词中修饰性词素位于被修饰性词素之后,是语法上的一个特点。
例如:客人—人客、干菜—菜干方言的形成与发展汉语言发源地:黄河流域。
秦汉以前,楚国南迁,吴方言、湘方言可能在东南部地区形成方言的形成除了由于移民、山川阻隔、政治经济的原因外,与异民族语言的接触和土著语言的混合也有一定的关系。
语言的分化和产生变异的程度,通常取决于共同语对方言的约束力。
方言发展的前途:1、在社会封闭,甚至分裂的情况下,共同约束力减弱,语言分化的结果导致差别扩大,有可能形成独立的语言。
2、继续保持已有的地域差异状态,在地域范围内,优势扩大或者缩小自己的覆盖范围。
3、由于共同语的强大影响、社会的统一和发展,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或者方言本身逐渐向共同语靠拢。
次方言——由于移民、宗教信仰、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的影响等原因,地域方言内部可能产生再变异,产生低一层次的地域方言,一般称之为次方言。
语言地理学——又称方言地理学或者区域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或者方言在不同地区的差异和分布的学科。
社会变异——语言不仅有地域变异,表现为不同的地域方言,还有阶层变异、行业变异以及由于性别和年龄等不同而产生的变异,这些变异构成社会方言。
社会方言常指一个语言集团内部某一群体或者某一阶层内通用的语言变异体。
社会方言没有自己特殊的语言结构系统,它的变异主要表现在一部分特殊的、使用范围较窄的词语方面。
它必须依托于全民语言,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社会变异的表现:1、阶层变异和行业变异阶层惯用语不是独立的语言,没有自己的语音和语法系统,而是在全民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构成的特殊词语。
行业语是社会上从事某一行业的人为了生产和工作的需要而使用的专门用语。
社会方言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语言变异形式——黑话和隐语。
其最大差异是保密性黑话对于非本集体的人绝对保密。
比如帮会暗语、流氓团伙的切口等就是黑话。
隐语指某些行帮、社团为了进行活动,防止泄密而使用的一些特别词语。
2、性别变异和年龄变异产生语言性别差异的原因有二:男女各有其自然标志和社会标志。
自然标志表现在生理特征和体态方面,社会标志是全社会为性别差异成文或不成文地规定的一系列关于区别性的行为、服饰、仪表、礼节等方面的规范。
另外,习俗方面的禁忌也可能造成词语上的性别差异。
语言的年龄变异问题:青年和中老年的语言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有些方言中,存在明显的新派和老派方言之间的差异——中老年人多半保存原语言的旧有特点,而年轻人则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偏离老年人的语言,向某一更有权威性的方言靠拢。
3、种族变异和民族变异,其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因语言的接触而产生的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如音位的产生,借词的输入,仿造的新兴句式的流行等。
此外,双语现象在多民族国家和异族杂居的地区也是普遍的现象。
另一方面是在操同一共同语的国家和地区中,社会成员的种族地位、母语和文化观念的种种影响,往往带到语言中来,使共同语出现种族变异。
(语言的社会变异研究属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课题)功能变异——由于谈话场合的不同(谈话目的、对象的不同)而产生的语言特点,综合起来就叫语言的功能变体或变异。
英国伦敦学派将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环境,而情景语境是人们实际运用语言的情况。
情景语境由于其中三项(场景、方式、交际者)的变化,产生各种语言变体,这种变体称为“语域”。
在情景语境中起变化的三个变项:(1)场景field:指实际发生的事和说话者的目的(2)方式mode:指话语的传递方式(3)交际者:及参与交际的人之间的关系书面语体——指经过一定修饰、用文字记录下来而形成的语体,它以口头语为基础,但是与口头语又有明显差别。
(没有语调语气,只有采取复杂的句子结构、精心选择的词语、恰当的篇章结构来弥补不足;但其用于书写契约、制定法律、签订合同是不可取代的)谈话语体——可分为正式语体和随意语体正式语体要求语音清晰,用词准确,语句之间的连续性强,句子比较完整,重复与停顿较少;随意语体在一般情况下很少长篇大论,语句简短,插话、重复与停顿较多。
语言的演变——指语言中新的语言要素的产生和旧的语言要素的消亡,这是一种历时变化,又是导致语言系统变得与原来的语言系统不同。
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1)社会、人际交流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社会的发展社会之间的联系交往和接触人际交流的省力原则、求新求异的要求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语言演变的根本原因语言是符号系统,语言内部的各种要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如果其中某一种要素发生了变化(满足新的表达需求,或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或由于小孩学话的偏离等等),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内的有关部分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间的关系,达到新的相对平衡。
语言演变的特点1、渐变性“语言从旧质过渡到新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二是经过新质的要素的逐渐积累,也就是经过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2、不平衡性词汇﹥语音﹥语法语言的分化——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绝对划一的统一体,只要在社会中使用,就会不断地缓慢变化。
而同一社会总有程度不同分分化,社会中人与人的交际密度也总是不均匀的,于是语言的创新总是会在交际密度高的人群或区域优先传播,这就造成了语言的分化。
社会的分化主要有三种状况,语言的分化也有三种不同的情况:社会方言、地域方言、亲属方言。
1、社会方言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社团,这些社团又称为“言语社团”。
各个言语社团都会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这就是社会方言。
反过来说,社会方言就是社会内部不同性别、年龄、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
社会方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用词的不同。
2、地域方言简称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
地域方言是在某一地域内通行的语言,有自己的语言结构系统,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可以扩大差异,成为具有亲属关系的独立语言。
而社会方言一般说来没有自己的语言结构系统,它的变异主要表现在一部分特殊的、使用范围较窄的词语方面。
它必须依托于全民语言,不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
方言→次方言→土语确定方言还是语言不能仅凭语言本身的差异,还要看使用语言地域分支的人是不是属于同一个民族、是否长期处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之中,在各个地域分支之上是不是还有共同的文字和书面语,要看说话人的语言认同感。
是方言还是语言,其差别主要是有语言外的因素决定的:社会是否完全分化,是否有共同的文字和书面语,语言认同心理。
3、亲属语言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之间有同源关系,把它们叫做亲属语言。
把亲属语言由以分化的原始语言称为原始共同语(原始基础语)。
亲属语言从同一个原始基础语分化发展而来,它们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同源成分必定具有明显的、成系列对应的特点。
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语言的谱系分类。
语系→语族→语支→语群、语言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语言系统(语音、词汇、语法)的演变——语音的演变(条件性、时间性、地域性)音位聚合关系的变化、音位组合关系的变化语法的演变聚合规则的发展(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词类的变化)组合规则的发展(词序的变化)类推(在某种语法规则的影响下,其他规则向这种规则趋同的演变。
词汇和词义的演变词义:义位的增减,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
词汇:新词产生(利用已有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创造新词,旧词新用,词义分化,借词),旧词消亡,词语替换。
语言的接触——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如果不同的社会或民族在地域上不相邻,接触上也只有一般的贸易往来或文化交流,则语言的变动就只限于吸收对方语言中有而自己语言没有的事物或概念,也即只有文化层面的、为数有限的借词。
意译词不是借词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有大量混居、通婚这样深度接触的若干民族,如果接触是相对平衡的,那么不仅各个民族的词汇会互相大量借用,音系和语法上也会相互感染而趋同。
其结果是一片区域内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都十分相似,但各个语言仍然保持相当数量自己语言的核心词根。
语言联盟是不同民族深度且相对平衡接触的结果。
这些语言之间的相似是因后起的彼此接触造成的,而不是来自同一祖先语或同一祖先语中关系密切的后代。
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如果若干民族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接触极为密切但不平衡,则经过长期的双语或多语并存阶段之后,各语言相对平衡的状态会打破,经济文化和人口占优势的民族的语言会替换其他民族的语言,成为唯一的胜利者。
被替换的语言不再使用,只在优势语言中留下自己的一些特征,这就是所谓的“底层”。
语言替换是不同民族深度且不平衡接触的结果。
通用书面语、名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这些语言的高层形式通过读书识字等特别途径传播,所及之地不一定地域相邻。
其对方言、民族语言的影响有不同,推平方言或替换民族语言是一种常见的可能,在方言或民族语言中形成外来的文读层次是另一种常见的可能。
洋泾浜和混合语: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交际语叫做“洋泾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