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文艺术素养

人文艺术素养

第一讲人文艺术素养概述一、何谓人文艺术素养人文艺术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二、人文艺术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人文艺术素养的缺失。

(1)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下降。

片面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修养的教育,会加剧人的心理失衡。

(2)导致人与自然的冲突,科学主义泛滥。

(3)科学技术必须与人文精神相符相承,缺乏人文内涵的科学主义是不可取的。

2、人文艺术素养有助于发掘传统文化的底蕴,促进经济发展。

其一,传统文化可以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文化资产和文化资本。

其二,历史传统文化是塑造区域文化气质的重要基地。

其三,发掘利用传统文化,可以为经济经营活动注入价值巨大的文化资产。

第二讲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第一节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定居农耕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第一种途径是战争。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第二种途径是贸易。

“茶马互市”、“丝绸之路”第三种途径是迁移。

此外,通婚也是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文化交融的一种形式。

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二、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南方山地游耕文化具有不同于中原农耕文化的诸多特征:一是在耕作方式上刀耕火种。

二是过着迁徙不定的游动生活。

三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尚处于不成熟的状态。

两种文化交融的方式主要是移民和教化。

三、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1、在经济生活方面:2、在衣着服饰方面:3、在日常起居方面:4、在音乐、舞蹈方面:5、文学方面:6、史学方面:四、民族文化交融比较明显的时期一是汉代二是北朝三是唐朝“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第二节中外文化交汇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

(2)在对待家庭问题上,中国文化强调“家族本位”,突出国家和家族的整体利益。

西方文化则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与尊严。

(3)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奉行的是“亲仁善邻”和“协和万邦”,而西方则奉行“征服天下”。

1、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中国人习惯于把人的精神融于自然界之中,并把自然人格化、人格自然化,人与自然和谐共进。

天人合人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而西方人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向自然开战。

“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有何现实意义?“天人合一”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其积极意义是:它在客观上告诉人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或超越自然规律,毫无节制地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而要在顺应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让人与自然界和其它生物和谐共存。

它的不足是:突出表现了重人文、轻自然,对自然界缺乏积极的探索与改造,这也正是中国科学技术自古以来就处于落后状态的根本原因。

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被视为21世纪的生存救星,认为它是解决现代社会无度开发自然、改造自然而导致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的最佳选择。

“征服自然”的双重的意义其积极意义是:这一观念引导西方人去征服自然,去利用与开发自然,由此带来了工业革命和科技时代的到来和物质文明的繁荣。

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为标志的,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赖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须以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征服自然的能力的提高为先决条件的。

另外,人们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需要以物质水平的提高为基础。

由此可见,征服自然这一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精神,在现代东西方社会发展中,仍是创造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

其弊病表现在:过分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或者滥用科学技术,也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重大的乃至灾难性的影响,如对自然资源过度的开采和索取而导致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如原子弹的研制与扩散、核武器竞赛等等,就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安全。

2、家族本位与个体为本家族本位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家是中国人心中温馨的港湾,具有超常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人格外注重家族。

西方文化中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尊严。

个人本位思想渗透到西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西方文化中“家族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得失及现实意义?“家族本位”的得失及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本位”观念的核心是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强调个体在群众中的义务和责任。

这种观念要求父严、母慈、子孝、兄友、弟恭。

通过尊祖敬宗,天伦和谐达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有序。

从家庭本身而言,家族本位表现出的家庭成员间的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让许多西方人羡慕不己。

如果从把这种思想推而广之,从家族到民族、从国家到世界,乃至广阔的宇宙空间,如果都能强调团结和协作,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这对人类的并生共存、和平与发展都是极有现实意义的。

其弊端是:其一,不利于甚至严重地制约了个体主观能支性的创造和发挥,个人的个性受到压抑,甚至摧残。

其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道德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显得十分虚伪。

因为在中国,无论父子、兄弟、夫妻,还是官吏、百姓,根本没有平等可言。

其三,在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中,法律制度根本无法贯彻执行,只能依靠人治。

而且在中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非常普遍,正象《红楼梦》里说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现代社会里反腐败何其之难,就是有这些广泛的民间思想作基础。

“个人本位”的得失及现实意义西方的个体本位思想,强调以个人为主,强调自由、平等,强调个体的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这对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体创造价值的实现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它明显地淡化了父子亲情和集体精神,不利于形成民族的凝聚力,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

现代社会应当吸收二者的精华,一方面,人的价值应当给予充分肯定。

另一方面,亲情家族观念和社会伦理道德也应加强。

二、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汉唐——西域·佛教汉唐之际中国吸纳的外来文化主要是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

一般认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人把它看作一种神仙方术,佛教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翻译佛经。

南北朝时期,佛教僧人进一步把佛教思想和儒道思想相融合,开始创造具有中国色彩的佛教宗派。

佛教对绘画、石窟等艺术影响很大。

三、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明万历至今——西方科技本次文化大交汇始于耶稣会士来华,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至1773年的两个世纪里,耶稣会士先后来华者约五百人,其中有葡、西、意、比、法、德等国教士,著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

从16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主流是故步自封。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采纳西方文化的基本线索:首先接受的是“西技”、“火器历法”,随之是“制械练兵之术”(洋务运动)。

进而是“西政”(戊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这是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国制度的吸纳。

最后是思想观念的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

四、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一)中国文化在亚洲的传播与影响:1、朝鲜:朝鲜是中国之近邻,接受中国文化也最早。

“朝鲜”一词最早见于《管子》一书。

唐朝时的新罗在治学修身方面深受中国儒家诗礼教化的影响,提倡以德治国,养性修身。

2、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东邻,中国文化在那里也早有传播,日本的文字、史学、佛教、儒学均受中国影响。

(二)中国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主要包括科技、艺术、学术思想三个方面:1、器用技术在西方的传播:古代中国向西方输出的主要商品是丝绸与瓷器。

2、各门艺术在欧洲的传播:在器用技术传入欧洲的同时,中国的美术、绘画、建筑、园林及文学等各们艺术也传道了欧洲。

3、哲学思想在欧洲的传播。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上古界定为:170万年前至殷商前这段时期一、中国人的起源:元谋猿人:采摘果实,追猎野兽,能蹒跚直立行走。

北京猿人:形成原始群,烤火,用简单的语言和手势交谈。

山顶洞人:文化生活比较丰富,有了装饰品。

古人对人类起源的说法: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淮南子》、《山海经》)。

二、原始物质文化旧石器时代,从原始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出现的时期,共经历了大约二三百万年。

主要特征是使用的工具是简单加工的石块。

新石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

特征是广泛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和石梨等。

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三、原始观念文化(1)自然崇拜:太阳、雷电(2)生殖—祖先崇拜:关注自身的繁衍(3)图腾崇拜:原始人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想象出来的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并以它作为整个氏族崇拜的对象。

四、原始社会组织婚姻关系:经历了血亲杂交、血缘群婚、族外婚氏族关系:经过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

传说中的女娲氏、庖牺氏、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都是母系时期中华先民创造的神,其中后代称谓的三皇,即地皇神农氏、人皇伏羲氏、天皇燧人氏,也生活于这一时期。

传说中的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生活在父系时期。

五、上古文化分布:(1)华夏文化集团,主要是仰韶文化分布区。

它发祥于黄土高原、后沿黄河东进,散布于中国的中部及北部的部分地区。

黄帝、炎帝就生活在这个区域。

(2)东夷文化集团:大致在今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即大汶口、龙山文化和青莲岗文化江北类型分布区。

射日的后羿、蚩尤就生活在这个区域。

(3)苗蛮文化集团:主要活动在湖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

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区。

传说中伏羲、女娲都生活在这个区域。

第二节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一、殷商神本文化商部落原是一个活动在山东半岛渤海湾的从事畜牧业生产的部落,后迁都至殷。

据考古所及,国土南越长江,北达辽西,西抵陕西。

殷商文化非常发达,甲骨文有5000多个单字,历法也很进步。

此外,青铜器和古都建筑也标志着殷商文化的发展。

商朝的文化观念,集中体现在“尊神重巫”,表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

二、西周的文化维新(1)确立了宗法分封制。

(2)确立了礼制,最重要的是确立了君臣的礼仪原则。

一是“亲亲”,二是“尊尊”。

周礼的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依照周礼各级贵族祭祀、用兵、朝聘、婚丧都要遵循合乎其等级身份的礼节仪式,分吉、凶、军、宾、嘉五礼。

西周推行的种种典制,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

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中国民族文化大致确立。

主要依据有:(1)在社会生产力上,由青铜时代进入了封建社会。

(2)在民族方面,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原民族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形成了华夏族。

(3)在文化上进入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

哲学思想尤为活跃,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