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本味论:
2、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
其标志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
3、饮食养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
饮养生是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
其思想体现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等本草学文著中。
4、孔孟食道:是中国传统饮食生产的最高原则。
五味指甘、酸、咸、苦、辛。
《黄帝内经》就已明确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说明五味调和得当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5、仪狄:中国古史传说夏禹时期的女性酿酒师,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酿酒师,事见《战国策》等先秦典籍
6、袁枚:袁枚清代中叶钱塘(今杭州)人,生于康熙五十五年三月初三日(1716.3.25)、逝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1798.1.3),著名诗人、文学家,中国古代食学的集大成者,有“食圣”之誉。
所著《随园食单》是中国古代食学著作的典范。
7、食医:见于《周礼》记载的周王廷职官,其职司是负责周天子、后和世子的膳事营养。
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营养师。
二、单项选择题
1、有中国历史上“食经”之称的《随园食单》一书的作者是( D )。
A:易牙 B:贾思勰 C:高濂 D:袁枚
2、中国饮食文化“十美原则”的逻辑顺序应当是( C )。
A:香、色、形、器、味、适、序、境、趣、质;
B:味、质、香、色、形、器、适、序、境、趣;
C:质、香、色、形、器、味、适、序、境、趣;
D:色、质、香、形、器、味、适、序、境、趣。
3、中国饮食文化传统的“四大基本”理论形成时间的正确顺序应当是( B )。
A:孔孟食道、食医合一、饮食养生、本味论
B:食医合一、饮食养生、本味论、孔孟食道
C:本味论、食医合一、饮食养生、孔孟食道
D:饮食养生、本味论、孔孟食道、食医合一
4、中国世俗文化的传统是百业千行各有自己的祖神偶像,目前海内外饮食文化学界和餐饮业的倾向认为( D )是中国古代的“食圣”。
A:彭铿 B:伊尹 C:易牙 D:袁枚
5、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中与饮食烹饪有关的要数《丽人游春宴》和( D )
A.《吴樱桃》
B.《玉泉仙人掌茶》
C.《酒边索赋》
D.《槐叶冷淘》
6、强调“长生不老”的饮食文化观的是( C )
A.儒家
B.释家
C.道家
D.医家
7、元代忽思慧的饮食专著在继承我国古代饮食学的经验上,第一次从营养学的角度提出了关于身体健康的重要观点,这部著作是
( D )
A.《食疗本草》
B.《食医心鉴》
C.《饮食须知》
D.《饮膳正要》
三、简答题
1、食疗与饮食养生的区别如何?
答:食疗是针对目标进食者的已发疾病,以特选食料的计划进食为手段的医治行为;饮食养生则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与实践。
二者形似而实异,原则和目的均不同。
但两者都源于“食医合一”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都是科学合理的进食。
2、请说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内容
答: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
其标志是《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
饮食养生:饮食养生是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
其思想体现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等本草学文著中。
本味论:注重原料的天然物性,讲求食物的自然美味与味性变化的科学合理性。
孔孟食道: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四、论述题
1、试论“孔孟食道”的基本内容与意义
孔孟食道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
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食生活实践所体现
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孔子的饮食思想和原则,集中地体现在人们熟知的下面一段话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yì译)而餲(ài 爱),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这既是孔子饮食主张的完整表述,也是这位先哲对民族饮食思想的历史性总结。
略去斋祭礼俗等因素,我们便过滤出孔子饮食主张的科学体系——孔子食道。
这就是饮食追求美好,加工烹制力求恰到好处,遵时守节,不求过饱,注重卫生,讲究营养,恪守饮食文明。
若就原文来说,则可概括为“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
其中广为人知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八个字,人们把它作为孔子食道的高度概括来理解。
孟子以孔子的言行为规范,可以说是完全承袭并坚定地崇奉着孔子食生活的信念与准则,不仅如此,通过他的理解与实践,更使之深化完整为“食治——食功——食德”鲜明系统化的“孔孟食道”理论。
他提出不碌碌无为白吃饭的“食治”原则,这一原则既适用于劳力者也适用于劳心者。
所谓“食功”,可以理解为以等值或足当量的劳动(劳心或劳力)成果换来养生之食的过程。
食德,则是坚持吃正大清白之食和符合礼仪进食的原则。
孔孟食道同时是孔、孟二人对其先优秀饮食文化传统和其时饮食文化优秀成果的总结,它同时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的主体食
文化思想观念,而且是其后二千余年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主体思想与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