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前黄高中2018届第一学期期中试卷(文科)

前黄高中2018届第一学期期中试卷(文科)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2018届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选修)命题:蒋洪江审核:徐亚文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Xi:畏缩),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尖刻伤人)”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①.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加以中和,这样人们才言行合度,符合社会规范②.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思想基本一致③.“不学礼,无以立”,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④.“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2.“王者不可以不知天……天意难见也,其道难理。

是故明阳阴入出实虚之处,所以观天之志。

辨五行之本末顺逆,小大广狭,所以观天道也”,这段史料体现的思想主张是A.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B. 阴阳五行家:天人有别C.老子:顺应天意 D.董仲舒:天人感应3.在清人赵翼所写的《廿二史札记》中,作者提到“元末殉难者多进士”的现象。

书中描写到:元代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汉族的朝代,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汉族进士居多。

这一现象可以用来解释A.汉人被少数民族同化 B.元朝知识分子地位降低的原因C.理学对读书人的影响 D.商品经济发展对读书人思想的冲击4.黄宗羲说:“夫儒者均以钱谷非所当知,徒以文字华藻,给口耳之求,不顾郡邑之大利大害。

”赵翼说:“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家国者。

”以下观点符合两人的共同主张的是A.完全否定传统儒学 B.强调“经世致用,学以济世”C.讥讽士人专注研究文字 D.批评矛头直接指向君主专制5.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A.造纸术改进,利于信息的记录和传承B.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出现自动爆炸的地雷C.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海运的发展D.雕版印刷出现,促进宋代文化的传播6.下图说明唐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又名《释迦降生图》A.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C.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7.“(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材料最有可能评述的是A.《海国图志》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新文化运动8.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说明的根本问题是A.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B.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9.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下列事件与之观点相似的是A. 戊戌变法B. 辛亥革命C. 新文化运动D. 国民大革命10.孙中山认为:“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取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连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

”对此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①受到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②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③认为可以吸收中国传统政治体制中有益因素④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②③11.北京大学在1923年时进行了一次选举世界第一伟人的民意测验,497票中,列宁独得227票位居第一”,美国总统威尔逊得51票列第二。

这一结果,折射出当时中国知识界榜样转移的思想状态。

“榜样转移”是因为A.探索西方政体失败B.西方文明渐趋衰落C.民主共和渐入人心D.国共合作初见成效12.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然而在这起伏的过程中始终流淌着一个永恒的主题。

”这一“主题”是A.实业救国 B.崇尚科学 C.政治共和 D.民族独立13.1964年,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

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

这一“突发消息”是A.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工结晶牛胰岛素首次合成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14.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戈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

这实质表明两人A.都注重于对人的思考 B.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C.都因犯罪遭到了惩罚 D.都公开反对信仰上帝15.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

两者的“高明”之处是A.借助传统文化外衣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D.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16.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针对教师提出的“对比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的不同之处”,某学习小组得出下列四个结论①前者以儒家道德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此画以释迦降生为中心,画中诸神、鬼皆着唐装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④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封建专制王权的压制。

上述观点正确的是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7.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

这体现他主张A.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B.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C.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D.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18.“随着19世纪的过去,科学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日益重要的部分......到它为久已建立的工业做出基本贡献的19世纪末,它正在创造全新的工业”。

下列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B.瓦特的改良型蒸汽机C.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机”D.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19.近代西方某著作阐述:“……变异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使得一些物种适应现存环境的特征得到发展,这些适合生存的物种发展起来,而另一些不适合生存的物种就自然灭亡.随着这些特征越来越突出,由此就产生了更高级的物种。

”这种理论的主要意义是A.有力地冲击了神创世学说 B.开辟了微观物质世界研究的新途径C.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 D.开创了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20. 毕沙罗的《瓦赞村口》(如图),在画中充满阳光、空气,清新、明净、温暖的乡村生活气息。

体现这种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学的画派是:A.印象主义 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其中21题13分,22题12分,23题13分,24题12分,25题10分,共计60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否则不得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注:告诉)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注: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

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

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材料三“建设之首要在民生。

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

……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康有为在举办社会福利方面提出了哪些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3分)22.近代中国思想急剧变迁,新陈代谢中充满新与旧的碰撞、调适。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1867年)材料二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材料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确立儒家的身份?学术界有以下两种主张:①儒家是治疗现代文明弊病的良方,重建中华文化的核心;②儒家总体上已不适应现代民主法制制度,但在社会生活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据余英时等著《不确定的遗产》整理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2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陈独秀的基本主张。

(2分)(3)你同意材料三中的哪一观点?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现代化进程中儒家身份的确立”为主题进行论证。

(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00字左右)23.在“人与社会”这一哲学命题上,西方人文主义者的探索和奉献精神,彰显了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真正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希腊神话用神的形象体现人的智慧和力量,体现出古典人本主义。

……人类对于自然相对独立,对于自身社会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人不是社会与国家的消极附属品,而是宇宙中万物的尺度。

——杨师群《中西方上古宇宙观及相关文化之比较》材料二归根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