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年文言文翻译

2016年文言文翻译


1.单音词换为双音词 ⑴加字法。即在单音词前或后加字。方 式有: ①在单音词前后加前缀或后缀。 如:石(石头)。 ②在单音词前后加同义词或近义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 译文: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⑵换为另一个词。有些词,在古书里常 用,但在现在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有 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 用现在汉语的说法去替代古代的说法。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 “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 象”。
• 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怎样正确地翻译 文言文?
二标准 三原则 五步骤
二标准:
⒈直译为主,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 遗漏,也不能多余。 ⒉意译为辅,文从句顺:明白通顺,合乎现代 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方法点拨:
⒈直译即严格按照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 留原文用词造句特点,力求表达方法一致。
句中表停顿的语气助词 倒装句式的标志词 衬音助词 表敬副词 偏义复词的衬托成分 表顺接的一些连词
1.句首发语词 ⑴夫秦有虎狼之心。(《鸿门宴》)
⑵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2.取独助词 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⑵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3.句中表停顿的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⑵故民之从也轻。(《齐桓晋文之事》)
“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三不”: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或不规范 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小结
• 文言文翻译口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助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1、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考点要求。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3、熟悉文言文翻译题的解题步 骤,加强踩点得分意识。
“考什么”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准确把握字句 在文段中的正 确意义。
将文言句子译为规 范的现代汉语。
①翻译文言文 阅读材料中画 线的句子。 ②单独出一文 段,翻译画线 句子。
近几年高考试卷 中,文言文翻译 分值为10分;也 有增加分值的趋 势。在2016年 高考中,这一考 点还将会是考查 重点。
⒉意译即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 原文的字句。

原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 范 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直译 项王、项伯面向东坐着;亚父面向南坐着,——亚父 是范增;沛公面向北坐着;张良面向西侍坐。 意译 项王、项伯坐在西面;亚父坐在北面,——亚父就 是范增;沛公坐在南面;张良陪同坐在东面。
2.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
用的句子是高考命题的一项常考内容。翻译时,需
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再加以翻译。 例:①范增数目项王。 (名词活用为动词,用眼睛示意) ②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友善、友好)
• 3.古今同形异义词换成今义。例: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今:出门带的物品。) ②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篇文章。今:文雅。)
• 4.通假字换成本字。例: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也。 (通“早”,早早地)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 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墨 子》) 译文: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 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 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
(四)调 对于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句、宾语 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等 ,翻译时 将语序重新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 例1 汝之不惠甚矣
求。“达”就是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 惯,没有语病。
“雅”是文言文翻译的较高要求。“雅”即
有文采,译文要能表现出文体的特征,作者的 风格。
文言文翻译 五步骤
第一步:审
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大概意思;看清译句的长短 ,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的语法现象。可先抄出来 ,圈注。
表推测语气, 大概
宾语前置的标志, 无实在意义,可 不翻译
判断句的标 志,翻译为 “是”
例:其李将军之谓也。
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 出入 与 非常 也 。 (《鸿门宴》)
译文:(我)派遣将领守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 其他盗贼进入以及意外事故的发生。
第二步:切
将译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字翻译。
• (5)忽略语境妄加解释(一词多义)。 • 例如:“朝廷所以征我者,以其有益于政,尚
不知方面所在,安能济时乎?” • 译成:朝廷征召我的原因是,我对国家政治方面 的贡献,现在还不知道家的危难在哪里,那我怎 么能助国家一臂之力呢? • 译成:朝廷之所以征召我的原因,是因为这样会 有利于政治,如果尚且还不知道在那些方面(问 题)所在的话,怎么能及时解决呢?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 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以直译为主的方式 ,意 译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直译不便表达意思 时再采用意译。
三原则—— “信”“达”“雅”
“信”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信”
就是准确,不歪曲文意,不遗漏文字,不随意 增减意思。
“达”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的重要要
第三步:对译
(一)留 原文中表示国名、年号(干支纪年、纪 月)、帝号、朝代、地名、人名、物名、官名、书 名、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等之类的词语应当注意保 留下来,不必翻译。另外,古今意义一样的词不需 翻译,保留即可。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郡守。
【解析】 ⑴是疑问句,翻译时要译出疑问句的句式特 点。盍:何不。⑵“执而纺”是两个动作, “执”是抓来,“而”不译。“于庭之槐” 是介宾短语作补语。⑶是反问句,应译出反 问句的句式的特点。“请”是请求。“何” 是“请”的前置宾语。
译文:⑴范家富有,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 ⑵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 乎!(《管子· 小匡》)
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译文: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 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译文:吴起出门,遇见一个老朋友,便留他吃饭。 那朋友说:“好的。”
学情反馈: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 (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
•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 晋国无礼。
• (2)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也已经很久了。 • 应译为: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 (句中的“也”表提顿,不翻译。)
第四步:连
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 义连缀。
例: 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百姓 我们 发放 通“赈 ”救济 为什么
译文: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 粮食救济他们,为什么不可以?
第五步:抄
按照翻译的要求,将草稿纸上的译句誊写在 答卷上。
在誊写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到“三清”“三不”
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译文:汉景帝认为辕固清廉正直,任命他为 清河王太傅。
(二)删 文言文中常存在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 在句中无实际的翻译意义,仅仅起到语法作用,尽 管它们在原句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译句时,却无 法用对应的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可剔除不译。
句首发语词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
• (3)该译的词没有翻译。
• 例如: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 译成:(于是)逢萌离开了这里,将家迁移到浮 海,这个地方属于辽东地域。 • 应译为 :(他)回来后,带领家属迁往海滨,客居 在辽东。 • (4)无中生有,胡乱添加。 • 例如:乃诡说五王,求钱千万,约能致丹,而别 使人要劫之。 • 译成:(信阳侯)于是向五王提出了一个计谋, 说用价值千万的财宝送给井丹,之后派使手下取 将这批财宝偷抢过来。 • 应译为 :于是骗说五王,求用千万钱,相约能把井 丹请来,却另外派人在半路抢劫他。
4.倒装句式的标志词
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5.衬音助词
⑴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⑵填然鼓之。
6.表敬副词
张良曰:“谨诺。” (“谨”表谦称,可不译)
7.偏义复词 ⑴昼夜勤作息。 ⑵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表顺承的一些连词
⑴子路拱而立。 ⑵朝而往,暮而归。
⑴省略主语: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 !” ⑵省略谓语动词: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 与亚父。 ⑶省略宾语: 相如闻(),不肯与()会。
⑷省略介词: 项王则受璧,置之()座上。
1.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译文: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坐着 与(客人)谈话。 2.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不行,(那些人)只是没(跑)一百步罢 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3.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译文:(项伯)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全部告 诉了(张良)。
⑶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三)换 有些词语随着时代的演变,词义发生较 大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江”,古特指长江 ,今泛指一般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了(如 “ 臭”,古泛指一般的气味,今特指臭气);有的词 义发生了转移(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牲口, 今已无此义);有的词义弱化了(如“很”,古义 表示程度很高,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了);有 的词义强化了(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 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如“诛”,最初只是 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之意);有的感情色彩 变化了(如“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下,见识短 浅,并非贬义;现在则指品行恶劣,变成贬义词) ;甚或有些词语已不再使用。因此,翻译时,这些 词语必须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