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原文及翻译

文言原文及翻译

爱莲说
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被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很多了。

《礼记》一则
原文: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xiào,敩,教也】学半。

”其此之谓乎?
译文:
即使有精美可口的鱼、肉,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好到极点的道理,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妙处。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不足,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还有迷惑不解之处。

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会从自身找原因;知道有困惑,然后自己才会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就是说这种情况的吧?
赵普
《宋史》
原文: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
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

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案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译文: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劝他读书。

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

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

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而严肃刚正有原则,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宋朝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个人。

赵普第二天又上奏请用这个人(担任某官),太祖还是不用。

第三天,赵普又把这个人(担任某官的事)上奏太祖,太祖发怒了,把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撕碎的奏章拾起来带回了家。

过了些日子赵普把撕碎的奏章修补连接起来,又像当初一样上奏。

太祖这才清醒过来,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黔之驴
柳宗元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
黔地没有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在山下。

老虎见到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心目中)把它当作了神物。

(老虎)藏在树林中偷偷看它,渐渐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非常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十分恐惧。

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老虎)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在它前前后后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

老虎渐渐又靠近了驴子一些,态度更为随便,并带有戏弄的意味,碰一碰它,靠一靠它,撞一幢它,冒犯它一下。

驴禁不住发怒了,就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此事。

心想到“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老虎跳跃过去,大声怒吼,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为学
彭端淑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去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不去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就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去学,那么难学的也变得容易了;不去学,那么容易学的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聪明),我才能平庸,也赶不上别人(有才能)。

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觉得自己愚笨与平庸了。

我天资聪慧,超过别人几倍;我才思敏捷,超过别人几倍,如果舍弃不用,就与愚笨和平庸没有区别了。

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与聪慧敏捷所起的作用,难道有不变的规律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裕。

穷的对富的说:“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水瓶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 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要雇船顺流而下(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

你凭借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

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一个人立志求学,反而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慧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慧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