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雄之言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英雄之言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英雄之言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唐]罗隐 【作者小传】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县(今浙江富阳县)人。

他一生经历了晚 唐文宗至哀宗七个朝代,目睹并身历唐王朝从衰败到灭亡的过程。

据《旧五代 史·罗隐传》载,他早有才名,“诗名于天下,尤长于咏史,然多所讥讽,以故 事部分中第”。

这“讥讽”, 显然就是出于他对现实的不满。

事实上, 不仅是诗, 他的文章也饱含讥讽。

由于十次参加进士考试, 都遭到失败, 使他更是愤世嫉俗, 在诗文中形成一种嘲讽的笔调和批判的风格。

为了应付考试, 他“随贡部以凄惶, 将帖十上;看时人之颜色,岂止一朝”(《谢湖南于常侍启》)。

为了谋生,他 更不得不奔走四方,投靠地方郡守,谋求一个幕僚佐吏之职,所谓“命薄地卑, 一十二年,看人变化,请事笔砚,以资甘旨”(《湖南应用集序》)。

因为这是 他的自我写照,便只有沉痛之言,没有嘲讽意味了。

最后,他五十五岁的时候, 回到故乡浙江。

节度使钱镠 委任他作掌书记、节度判官等职。

朱温篡夺唐朝政权,建立梁朝,罗隐劝说 钱镠举兵讨伐,说:“纵不成功,猶可退保杭越,自为东帝,奈何交臂事贼?” (见《吴越备史》)罗隐把朱温称为“贼”,固然表明他忠于唐朝的正统思想, 但也表明他对残民以逞的军阀的憎恨。

相比之下,同是割据称雄的钱镠,对待他 所统治地区的人民尚是宽仁的, 所以罗隐把征讨逆贼朱温的希望寄托于他。

但钱 镠不能听从。

罗隐的著作有:《江东甲乙集》、《淮海寓言》(已佚)及《讒书》等。

雍 文华校辑的《罗隐集》,是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之一,收 集罗隐现存作品(也有个别伪作),较为完备。

【 题解】 这篇《英雄之言》是《讒书》中的一篇。

《讒书》是罗隐自编的杂文集,共 五卷六十篇文章(缺二篇),编次于唐懿宗咸通八年(867),这年罗隐三十四 岁。

据他的自序,书名《讒书》,乃是“自讒(自我毁谤)的意思。

又说他著书 的原因和目的,在于“无其位则著私书而疏善恶,斯所以警当世而诫将来也”。

可见他名为“自讒”,实际则是“警世”。

全书思想敏锐,笔锋凌厉。

《英雄之言》所批评的是借“救民涂炭”口号而窃取政权的帝王们的本性。

在他看来,抢财物的是强盗,取国家的也是强盗。

他举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 为例,他们夺取天下的本心,不过是羡慕觊觎秦始皇的“靡曼骄崇”,一个是想


住进他的宫殿,一个是想坐上他的宝座,如此而已。

这种对于封建帝王起事创业 的揭发,无疑是大胆而辛辣的,在当时更是针对性很强的。

晚唐藩镇割据,群雄 蜂起, 个个都想取唐朝天下而代之, 这些人有许多本来就是“群盗”出身。

因此, 如果说罗隐这篇文章,揭发的就是当时这批窃国大盗,也是可以的。

全篇短短二 百来字,以简捷警策取胜,代表晚唐犀利激拗的文风。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1],防乎盗也。

故人亦然。

夫盗亦人也,冠屡焉[2], 衣服焉。

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 3]、正廉之节[4],不常其性耳[5]。

2 视玉帛而取之者 [6] , 则曰牵于寒饿 [7] ; 视家国而取之者, 则曰救彼涂炭 [8] 。

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

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

而西刘则曰:“居 宜如是”[9],楚籍则曰“可取而代”[10]。

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 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11],然后生其谋耳。

为英雄者犹若是, 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12],不为人所窥[13]者,鲜也。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罗隐集》 物品的所以有隐藏不露的,是为了防备盗贼。

人也是一样。

盗贼也是人,同 样要戴帽穿靴,同样要穿着衣服。

他们与常人有所不同的,是安分忍让的心与正 直不贪的品格,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长久保持不变罢了。

看见财宝就要窃取的, 说我这是出于寒冷饥饿;看见国家就要窃取的,说我这是拯救百姓的困苦。

出于 寒冷饥饿原因的人,不用去多说;了拯救百姓困苦的人,应该以百姓的心为心。

但是汉高祖刘邦却说:“我的住室应该象秦皇这样。

”楚霸王项羽也说:“秦皇 可以取而代之。

”想来他们并不是没有安分忍让的心与正直不贪的品格, 可能是 因为看到了秦皇的奢华尊贵, 然后产生了取而居之与取而代之的想法。

象他们这 样的英雄尚且如此, 何况普通的人呢?所以说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游乐, 不为人 们所羡慕觊觎,那是太少了。

(钱伯城) 【注释】 物:物品,指贵重的物品。

韬晦:隐藏不露。

韬:藏匿。

晦,晦迹,躲藏起 来。

[2]冠屦(jù 句):戴帽穿鞋。

屦:鞋子、靴子,一作履。

冠屦原是名 词,这里作动词用。

下文的“衣服焉”,也是同样的用法。

[3]退逊之心:谦 退忍让的心指安分守己,不作非分之想。

[4]正廉之节:正直不贪的品格。

指 做人的高尚人品。

[5]不常其性:这种美好的本性不能永久保持。

这是文言文 常有的倒装句法, 原意应是“其性不常”。

不常, 不能长久不变的意思。

“常” 是形容词作动词用。

[6]玉:宝玉。

帛:绸制品。

玉帛在春秋时代作为诸侯会 盟时的礼物, 后代作为财宝的总称。

[7] 牵于: 出于、 受制于。

这句可译作“受…… 所牵引”。

晚唐作家写文章爱用生硬语或生僻语,这是一例。

[8]涂炭:困苦。

涂:泥土。

炭:火烧成的黑炭。

生灵涂炭就是人民的困苦象陷泥坠火一样。

[9] 西刘:指汉高祖刘邦,他建都长安,称为西汉。

居宜如是:据《史记》和《汉书》 所载, 刘邦做泗水亭长的时候, 去京城咸阳出差, 见到秦始皇出游, 叹息道: “大


丈夫当如此也!”后来起兵,率先攻进咸阳,“欲止宫休舍”,打算住进秦皇宫 殿,被樊哙、张良谏止。

罗隐这里说刘邦讲过“居宜如是”的话,大概就是指的 后一件事。

[10] 楚籍: 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名籍, 羽是他的字。

“可取而代”: 项羽年轻时, 随叔父项梁在吴中 (今苏州) , 一同观看秦始皇的出游, 说道: “彼 可取而代也!”见《史记·项羽本纪》。

[11]盖:可能是、大概是。

在文言文 中,“盖”字一般用来承接上文,提起下文。

靡曼骄崇:奢华尊贵。

靡曼原意是 奢侈华丽,骄崇有姿意尊贵享受的意思。

[12]峻宇逸游:高大的宫室与放纵的 游乐。

指帝王的居住与游乐。

[13]窥:窥视。

这里指羡慕、觊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