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古诗词鉴赏

第三章 古诗词鉴赏


【简析】 (2)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千里暮

云平”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行猎处之远景,已
是“千里暮云平”,此景遥接篇首,首尾不但彼此呼应,
而且形成对照:当初是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
此时是风定云平,与猎归后踌躇从容的心境相称。
一、鉴赏古代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鉴赏古代诗词的形象

_失__地__的__企__盼__;__一__个__“_又__”_字__则__曲__折__地__表__达__出__对__苟__且__偷__安__的__南__宋___ 析
_朝__廷__迟__迟__没__有__收__复__失__地__的__失__望__与__埋__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 (1)本题主要考查炼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
及对诗歌形象的分析。需要先理解诗歌的内容,揣摩诗人

用字的巧妙,再联系全诗分析将军打猎的特点。颔联的大
意是“秋草枯黄,鹰眼更加锐利;冰雪消融,马蹄格外轻

快”。“草枯鹰眼疾”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
味猎物很快被发现,“马蹄轻”的“轻”字写出了骏马飞
_的__孤__寂__心__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 (2)分析情感注意把握两点:一是透露情感的
关键字词,二是出题者所加的注解。
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1)已讶衾枕冷:触觉;复见窗户明:视觉;时闻折竹声: 听觉。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_夜__深__了__,__仍__时__时__传__来__竹__子__被__雪__压__断__的__声__音__,__衬__托__了__冬__夜__的__寂___ 例
_静__,__更__主__要__的__是__写__出__诗__人__彻__夜__无__眠__,__透__露__了__诗__人__谪__居__江__州__时___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_“_入__”_字__表__现__出__黄__河__东__流__入__海__的__生__气__;__“_摩__”_字__突__出__了__山__的__高__峻__。_
【简析】 (1)本题属于炼字型的诗歌鉴赏题,解释该字 在句中的含义,接着代入句中分析效果。“入”是流入的 意思,“摩”是高的意思,两句诗的意思为“三万里长的 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 天”,从而也就是突出了河的生气和山的高峻。
出作者的思想情感、理想志向。
诗词中常见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类:
形象
举例

忧国忧民,心 系社稷
杜甫《蜀相》

历经磨难,坚 持追求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 其尤未悔。”(不愿同流合污,执着追求真 理)

胸怀宽广,豪 李白《将进酒》:开篇两组排比句,便让

放豁达
我们看到了这位狂放不羁的千古诗人形象
_的__神__奇__想__象__,__然__而__却__又__想__象__得__非__常__妥__帖__和__巧__妙__。__这__样__写__,__既___
_刻__画__出__燕__子__的__可__爱__也__表__达__了__诗__人__对__燕__子__的__怜__惜__、__爱__护__、__爱__赏__,_ 析
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步骤:提炼
所写物象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明确

后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联
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分析物象所寄托的情感。 导
诗人通过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
界,这就是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
驰的情态,迅捷追踪而至捕获猎物。“忽过新丰市,还归
细柳营”意为“转眼已过新丰市,不久又回归细柳营”,
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综上所述,
这两联突出了将军打猎灵敏、迅捷、轻松愉悦的特点。
(2)本诗以“千里暮云平”结尾,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_此__景__遥__接__篇__首__,__首__尾__不__但__彼__此__呼__应__,__而__且__形__成__对__照__;__当__初__是___ 例
_这__样__写__更__加__含__蓄__,__因__而__更__见__妙__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析
【简析】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 达能力,需要有机整合,准确表述。诗人留心观察燕子, 看着雏燕长大,燕子已经成为诗人生活的一部分,燕子给 他的生活带来了乐趣。让他不再孤寂,充实快活。
【例4】 (四川省2017年对口升学考试试题)阅读下面的 典
唐诗,完成后面的两个小题。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诗的中间两联突出了将军打猎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_突__出__了__将__军__打__猎__灵__敏__、__迅__捷__、__轻__松__愉__悦__的__特__点__。_____________ 例
踌躇满志,自 信潇洒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流潇洒、爱 情美满的周瑜,在谈笑风生中立下赫赫战 功,少年得志、从容潇洒、功业有成
金戈铁马,转 王昌龄《出塞》:即使饱经战争的艰辛与
战沙场
磨难,也不会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纵情山水,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塑造了一个归隐田
隐田园
园从事耕作的隐者形象
形象
考查点主要为两块内容:一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多以

主观题的形式出现,难度不大。

【例1】 (四川省2014年对口升学考试试题)阅读下面这 典
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_第__一__句__,__从__触__觉__角__度__感__知__衾__枕__之__冷__,__可__见__雪__大__;__第__二__句__从__视__觉_ _角__度__见__窗__户__之__明__,__说__明__雪__大__、__雪__深__;__第__三__、__四__句__从__听__觉__角__度__闻_ _折__竹__之__声__,__可__知__雪__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析】 (2)本题答题指向很明确,找出诗歌中与景物、人物活
动相关的句子进行分析。“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是写
景,语气夸张,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了热爱之情;“泪尽”
是人物活动,饱含辛酸,写出了亡国之恨;“南望王师又一年”还是
人物活动,“望”写出了遗民苦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 “又”字扩大
析。

_写__微__雨__沾__湿__了__燕__子__的__翅__膀__,__是__诗__人__经__过__对__燕__子__的__细__致__观__察__得___
_来__的__,__那__么__泥__土__带__着__落__花__的__香__,__则__是__诗__人__因__欣__喜__和__爱__怜__产__生___ 解
诗词中的形象分为人物形象与景物形象。

(1)人物形象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 指
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前者如《登高》中的杜甫形象,
后者如《观猎》中的将军形象。古代诗歌抒情主人公一般

指作者自己。而作者在诗词中塑造、刻画的形象,往往是
作者的“代言人”,是“诗化了的作者自我”,从中可看
四川对口升学 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问题阅读与赏析
第三章 古诗词鉴赏

考点
常 内容 四川省近四年对口升学考试试题统计 考
解读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型
点 解
诗词 鉴赏
主要 考查 古代 诗词
第12题 第12题 第12题
第12题
主 观 题


诗词鉴赏在对口升学考试中属于文学作品鉴赏的知识点, 析
_风__起__云__涌__,__与__出__猎__紧__张__气__氛__相__应__;__此__时__是__风__定__云__平__,__与__猎__归___
_后__踌__躇__从__容__的__心__境__相__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干练果决、英武豪迈、寂寞惆怅、饱经磨难、顾影自怜、

身孤影单、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悠闲自得、怡然自得、安闲宁静、心如止水、

夜不能寐、辗转漂泊、羁旅天涯等。

(2)景物形象

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中的景和物,主要
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物 法
【例3】 (四川省2016年对口升学考试试题)阅读下面这 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