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词比较鉴赏

古诗词比较鉴赏

古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解法古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常规题型。

通览近年高考试卷不难发现, 该题型不仅在赋分上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且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 也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

古诗词比较阅读题, 虽然在素材组合和题目设置上有了新特点,但其考查的内容基本不变。

主要是全诗句或词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意象的选取或象征意义的异同, 意境氛围及其作用的异同,表现手法或角度的异同, 字词锤炼或修辞手法及其效果的异同等等。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 必须具备相应的基本知识, 在读懂诗歌主旨的基础上,仔细地分析其异同, 准确地“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

这种分析涉及到意象、意境、字词、句子、手法、修辞等方面。

有时还要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着眼, 做到“知人论世”。

古典诗词比较鉴赏题的考点测试形式大体有如下几种类型:1、比较人物形象的特点与意象的内涵: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的形象(亦称抒情主人公)和诗人之外的特定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与意象的设题形式表现为判断人物的言行、心情、品质、追求,判断人物身份,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与语言特点的分析,对人物形象的评析,意象的特点,意象蕴含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等。

解答人物形象与意象比较赏析题,要把握刻画人物的常用方法,诸如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就意象来说,既要把握常见诗词意象的内涵,如月亮多写思乡怀人,秋风多写离愁,青松多写节操刚正,蝉多喻高洁之士等,又要善于分析意象在特定语境中的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有时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创作背景材料,或扣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加以分析,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

2、比较情感基调:古典诗词都是作者特定情感的产物。

而作者的情感不可能凭空而发,总要借助一定的物象来传达。

赏析诗词要善于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特定的心境,特定的情感。

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物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基调,从而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振。

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

3、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古典诗词讲究遣词炼句,甚至有人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

遣词炼句其实就是作者力求选择最能准确传达自己情感的词句。

赏析古典诗词,离不开对遣词炼句的揣摩,离不开对诗眼的分析。

解答比较遣词炼句的技巧题,可以按照分析词语含义、表现手法与表达作用的步骤来进行。

4、比较意境的营造:优秀诗词作品总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感染力强,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

对诗词意境的揣摩,不仅要把握客观形象,还要感悟作者主观感受,从而把握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解答意境赏析题,可以按照“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的格式进行。

5、比较表达技巧: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方式。

具体的考点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等。

解答表达技巧赏析题,要结合具体作品加以分析,并按照“手法+表达作用”的格式进行表述。

6、考查文学常识:古典诗词的比较鉴赏在考查上述几类考点知识的同时,还兼顾考查文学常识,诸如诗词文体知识(律诗、绝句、词牌名、词题),诗人字号雅称,诗词的作者、篇名、名句等。

解答文学常识题,要求平时多注重积累,加强记忆。

下面分别以几道古诗比较阅读题为例, 加以简要说明。

此外,在比较鉴赏考查方面,有一类仿写题,这种题型发轫于湖南卷。

但仿写是其形式,比较才是实质。

因此,解答此类古诗鉴赏题的关键是要找出两首诗的比较角度。

比较的角度找准了,仿写起来能保证要点到位,至于表达稍微差点,不会影响得分。

分析要点时宜粗不宜细,尤其不宜过细。

分析得太细,仿写时思维受的约束必多,以致无从下手。

或情理或写法,或概括或具体,或总写或分写,从大的方面析其要点就可以了。

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6分)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涣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时刻的景色, 均以荷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并作简要分析。

(4分)解析第(1)题是“析同”。

题干中“都是”、“均”带有明确的指向性。

杜诗中的“落日”,杨诗中的“暮”都表明时间是傍晚。

两首诗都写出了“荷”, 在风中的姿态。

所以除“荷”而外, 两首诗中还有一个共同的意象, 那就是“西风”。

当然, 杜诗中的意象还有“溪桥”、“轻烟“、“柳影” , 杨诗中的意象还有“细草” , 但这些是“异”点而非我们要找的“同”点。

第(2)题前一问还是“析同” , 题干中的“都”字规定了我们答题的方向。

杜诗中的“倚恨”、“回首” , 杨诗中的“摇头”、“愁”、“低面”等,都表明诗歌采用的是我们平时最常见的拟人手法。

第(2)题后一问才是“求异” , 题干中“不同”二字便是明证。

但回答问题的落脚点要在“情感特点”四个字上。

杜诗中表达情感的字眼是“恨” , 杨诗中表达情感的字眼是“愁”。

前者因“恨”而“背西风” , 表达的是不平之气, 诗人其实也是要让“荷”为自己代言后者“低面深藏碧伞中” , 描摹的是荷花的娇羞之态,容易让人想起徐志摩的诗句“恰似水莲花不胜寒风的娇羞” , 诗人要表达的是喜悦怜爱之情。

【参考答案】(1)傍晚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 , 含有诗人之恨, 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 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 似是“愁热” , 却呈现娇羞之态, 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2.阅读下面两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8分)江宁夹口三首(其三)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 且用意基本相同。

请问, 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4分)(2)两首诗的末句, 一用“应有” , 一用“犹有” , 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4分)解析第(1)题是“析同”。

这两首诗都属于羁旅诗, 诗歌内容包括遣词造句都十分相似。

投宿地点都是荒僻的江边, 小店都是“无灯欲闭门” , 所见都是“半死”之“枫” ,所感也都是“去年痕” , 所有这些都给人萧瑟冷清的感觉。

而“月黄昏”则是这幅羁旅图的大背景, 也就是说上述的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色之下, 更增添了景物的迷蒙和冷寂, 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也就在其中了。

第(2)题是“求异” , 要求分析两个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两首诗虽然题材相同, 但不同的人物即使面对同一景象产生的情感也会有不同, 因此在用词上自然也有所不同。

“应有”是想象猜测, 是一种探索寻找, 透露无限惆怅“犹有”是实景, 旧痕犹在, 人事已非, 蕴涵不尽感慨。

两者在表现孤独寂寞之情上有细微的差别。

所以, 从表达作者情感方面来看, 两者各有其妙从读者感受方面来看, 会得到不同的体味。

这是一道开放性很强的题目。

【参考答案】(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

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 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 暗淡朦胧, 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 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2)可以有三种答案①“应有”更好。

“应有”二字蕴涵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 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 也有失意与怅惘, 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 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②“犹有”更好。

“犹有”二字, 自然道出, 却出人意料, 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 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

(理由见上)3.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补全赏析。

过分水岭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分水岭黄公度呜咽流泉万仞峰,断肠从此各西东。

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

唐宋诗重要区别之一在于,唐诗主情,宋诗重理。

上述两诗均以“过分水岭”为题材,温庭筠的诗纪行,寓情于景。

写溪水一路陪伴诗人,三日同行,岭头夜宿,拂晓分别,溪水潺潺作响,彻夜不停,仿佛是在和诗人殷殷话别,依依难舍,曲折地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人间友情的珍视。

黄公度的诗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仿写式古诗鉴赏的实例。

解题的关键是要分析出仿写对象的内容要点,以求仿写时要点到位,至于字数、句数、句式则不必求同。

经过分析,比较的角度有三个:①“温诗纪行,寓情于景”,这是对温诗的整体概括,既概括了内容(纪行),也概括了写法(寓情于景);②“写溪水一路陪伴诗人,……依依难舍”,这是对诗的具体内容的解说,解说的方法近似于对诗的逐句串讲;③“曲折地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人间友情的珍视”,这是对诗所抒之情的概括,前面既然说“唐诗主情”“寓情于景”,结尾就应对诗中之情进行概括了。

诗以言志,两首诗的比较无非是着眼于“言了何志”“何以言志”两个大的方面,前者指诗的情理,后者指诗的手法,明白了这个大方向,解题时一般不会出大问题。

据上分析,在答题时就要依次答出上面的三个要点,具体内容的组织则从被仿写内容中得到相应的启示。

【参考答案】示例一:黄公度的诗咏志,寓理于景。

写溪水突然遇到万仞高峰,从此伤心分别,各奔东西,谁知不多时又相逢在人海之中,表达了人生不应因暂时的离别而伤感,相信人生漫漫终有重逢之时的哲理。

示例二:黄公度的诗咏志,寓理于景。

写溪水突然遇到万仞高峰,从此伤心分别,各奔东西,谁知不多时又相逢在人海之中,巧妙地表达了人生不要因眼前的挫折而悲伤,而要相信厄运终会过去的哲理。

“示例二”概括性强些,是较好的仿写;“示例一”拘泥于诗,概括性弱些,但是符合要求的答案。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访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①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蔡家亲:用了“羊祜为蔡邕外孙”的故事,因此称表亲为蔡家亲。

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1)两首诗都写到了外弟带给作者的欣喜,司空曙的欣喜是诗人贫居独处时遇外弟留宿得以倾心一谈;李益的欣喜则是离乱十年后与外弟意外相逢回忆往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