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毕节市织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毕节市织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毕节市织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毕节市织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第一章前言一、县域概况织金县位于贵州省西部、毕节地区东南部。

东连清镇市与平坝县,南邻普定县、西秀区与六枝特区,西接纳雍县,北与大方县、黔西县以河为界,是一个喀斯特发育、资源富集、多民族杂居的县份。

全县土地总面积28.65万公顷,辖32个乡(镇)、19个居民委员会、556个村民委员会,2005年末总人口95.9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73万人,农业人口90.18万人。

全县国民生产总值21.95亿元,是省内一个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贫困县之一。

境内气候温和、山川秀丽、人杰地灵、物产丰富,但目前丰富的能源、矿产、旅游、生物、气候、文化、人力等资源尚未得到科学、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欠发达、欠开发是目前织金县的基本县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

毕节试验区建立20年来,织金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地的一系列战略决策,紧紧抓住”这一主题,以开发促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较快、效益较好、运行较稳、后劲较足了“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进步。

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由1990年的2.8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1.9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288元。

2005年县内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构成分别为:41.81%、36.01%、22.18%,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但农业仍占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从总体上看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尽合理,高科技产业比重较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较慢,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人口、资源、环境面临着巨大压力等问题。

二、规划编制的目的为了实现织金县社会经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宏伟目标,充分利用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编制“贵州省水利、生态、石漠化三位一体综合规划”的机遇,实施好工业化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充分保障织金县新型工业化进程的用地需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提高节约和集约利用水平,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毕节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编制《织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土地利用战略,确定规划期内土地利用规划目标、任务,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进一步树立新型的资源管理和使用观,科学处理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辩证关系,是统筹全县土地利用的纲领性文件。

三、规划编制的任务根据织金县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毕节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研究确定县域土地利用的方针、目标和调控措施,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统筹协调和合理安排各业、各类用地,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与上级规划控制指标之间的矛盾,保证县域经济建设与土地利用的健康、协调发展。

主要任务包括:(一)落实毕节地区规划下达的任务,协调上下级规划;(二)研究制定全县土地利用的方针和目标,确定各类农用地、建设用地的调控指标;(三)统筹安排县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与主要用地规模;(四)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区、风景旅游用地、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

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明确管制规则;(五)确定县域土地整治的规模、范围和重点区域;(六)分解下达县域32个乡(镇)土地利用调控指标;(七)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四、规划编制的依据(一)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6、《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7、《基本农田保护条例》8、《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9、《贵州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0、《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11、《贵州省土地整治条例》(二)相关规划1、《毕节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织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3、《织金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4、《织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5、《织金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20年)》6、相关产业规划(三)相关文件、规定1、《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2、《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修编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133号)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4、《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中“四查清、四对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82号)5、《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6、《关于印发<报国务院审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大纲评审办法>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54号)7、《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务院[2008]3号)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3号)9、《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报批办法》(黔土规修办[2009]24号)10、《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51号)11、《省国土资源厅关于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指标的指导意见》(黔国土资发[2009]130号)12、《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黔国土资发[2009]62号)13、《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有关问题>的通知》(黔土规修办[2010]21号)(四)技术标准1、《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2、《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五、规划期限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规划近期年2010年。

六、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全县行政辖区,土地总面积为286525.78公顷。

七、规划的基础数据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经转换后的规划分类数据,包括2005年及2009年数据,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2005年、2009年的统计数据。

第二章规划背景一、土地利用状况(一)土地利用现状2005年土地利用规划分类数据,全县土地总面积286788.53公顷,其中农用地256652.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9.49%;建设用地9916.6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6%;其他土地20219.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05%,如表2-1所示。

根据织金县第二次土地调查规划基数转换成果,2009年全县土地总面积为286525.78公顷,其中:农用地248717.1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80%;建设用地6746.8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6%;其地土地31061.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84%,如表2-2所示。

农用地:耕地104848.69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42.16%;园地298.38 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12%。

林地124589.48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50.09%;牧草地1211.94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49%;其他农用地17768.65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7.14%。

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6067.64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9.93%;交通水利用地587.71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71%;其他建设用地91.5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36%。

其他土地:水域3835.05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12.35 %;自然保留地27226.71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87.65%。

(二)土地利用特点用地类型多样,区域性差异明显。

织金县地势由西向东逐渐降低,地层构造复杂,山高坡陡,河流深切,地貌类型多样,河谷、丘陵、盆地、坝子交错分布,因而用地类型多样。

同时区域差异明显,在垂直方向上,因水热条件、土壤分布和土地利用的不同,立体农业结构明显。

由于地形地貌特点,使各地类分布连贯性差,面积小且完整地块少,影响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水平。

人均土地占有量少。

2009年人均土地面积0.27公顷,分别相当于全国人均土地0.76公顷、全省人均土地0.46公顷的35.92,和59.35,。

人均耕地0.10公顷,与全省人均耕地持平,略高于全国人均耕地0.09公顷。

土地垦殖率高,坡耕地比例大。

织金山高坡陡,地面切深割,地形破碎,同时受人为开发利用的影响,土地开发方式粗放,机械操作程度低,耕地广种薄收现象普遍,2009年土地垦殖率为36.59,,高于全省25.57,的平均水平,是全国平均水平(12.71%)的2.88倍。

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零星,坡耕地比例较大,全县大于25度以上的坡耕地面积3108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3.4,,不宜耕作,需有计划、有步骤退耕还林、改园。

林地面积大,生态功能凸显。

织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具有优越的植被生长条件,具有广阔的林地资源,2009年全县林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43.48%,是全国平均水平(24.97%)的1.74倍。

(三)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旱地多水田少,耕作条件差,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全县耕地主要以旱地为主,2009年全县旱地面积95107.59公顷,水田面积9732.88公顷,旱地和水田的比例为9.77?1。

织金县纬度低,海拔高,坡耕地多,坝地、平地比例较小,耕地自然条件差,耕作粗放。

另外,全县石漠化现象严重,自然保留地中30.7%的裸地难以利用,加上经济滞后,造成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

建设用地扩张之势迅速,用地结构、布局不合理。

全县建设用地分布不平衡,分布在西部、东北部的城镇,往往依山就势,顺沟顺坝,用地较紧张,而东南城镇用地相对开阔。

2009年全县城镇建设用地大,交通用地数量少,仅占土地总面积的0.20,,远低于东部地区1.39,的水平。

县域城镇基础设施用地不足,配套程度较差,土地功能分区不明显,用地功能混杂,城镇人居环境质量不高。

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低。

全县GDP耗地量从1998年的888.89公顷/亿元降低到2005年的451.03公顷/亿元,其集约化用地水平有明显提高,但与毕节地区平均水平比较,每亿元GDP多耗地193.79公顷,土地集约化水平低。

农业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近年来在土地利用方面重用轻养、重产出轻投入,加之化肥、农药等的大量使用和工业“三废”、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煤矿开采诱发地质灾害,导致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资源质量受到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