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高考物理高三分子动理论二轮专题复习(包含答案)

2020年高考物理高三分子动理论二轮专题复习(包含答案)

2020年高考物理高三分子动理论二轮专题复习▲不定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布朗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 .悬浮的颗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剧烈C .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D .布朗运动说明了液体分子与悬浮颗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2.如图所示,纵坐标表示两个分子间引力、斥力的大小,横坐标表示两个分子的距离,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两分子间引力、斥力的大小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关系,e 为两曲线的交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b 为引力曲线,cd 为斥力曲线,e 点横坐标的数量级为10-10mB .ab 为斥力曲线,cd 为引力曲线,e 点横坐标的数量级为10-10mC .若两个分子间距离大于e 点的横坐标,则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D .若两个分子间距离越大,则分子势能亦越大3.在国际单位制中,阿伏加德罗常数是N A ,铜的摩尔质量是μ,密度是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个铜原子的质量为AN μ B .一个铜原子所占的体积为μρ C .1m 3铜中所含的原子数为A N μ D .m kg 铜所含有的原子数为m N A4.若以μ表示水的摩尔质量,V 表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摩尔体积,ρ表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密度,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m 、v 分别表示每个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下面关系正确的是( )A .N A =V mρ B .=A N v μρ C .<A N v μρ D .=A m N μ5.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其内能不一定增加B.两个相距无穷远的分子在靠近的过程中,分子势能可能先减小后增大C.相同质量的两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内能的增加量一定相同D.物体的内能改变时,温度可能不变E.内能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所以温度不变,体积变大,内能一定变大6.夏天,从湖底形成的一个气泡,在缓慢上升到湖面的过程中没有破裂。

若越接近水面,湖内水的温度越高,大气压强没有变化,将气泡内看做理想气体。

则上升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气泡内气体对外界做功B.气泡内气体分子平均动能增大C.气泡内气体温度不变D.气泡内气体的压强可能不变E.气泡内分子对气泡壁单位面积的撞击力减小7.有关热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B.在热传递过程中,吸收热量的物体温度一定同时升高C.在四冲程内燃机中,做功冲程的作用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D.温度低于0℃的室外,仍有水蒸气存在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专业的一名一名研究生Dylan Morris说道:"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还是以大的呼吸道飞沫的形式出现……而不是小气溶胶悬浮颗粒,幸运的是,飞沫的重量足够大,它们不会飞很远,而是在飞行几英尺后从空中落下”。

一般的工作生活条件下,只要我们正确佩戴好口罩,做好防护措施,就不会被感染。

下列有关飞沫和气溶胶在空气中的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 .气溶胶悬浮在空气中的运动是布朗运动B .飞沫在空气中的运动是布朗运动C .温度越高,气溶胶在空气中的运动越剧烈D .温度越高,飞沫在空气中的运动越剧烈9.目前,我省已开展空气中 2.5PM 浓度的监测工作. 2.5PM 是指空气中直径等于或小于2.5m μ的悬浮颗粒物,其飘浮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吸入后对人体形成危害.矿物燃料燃烧的排放物是形成 2.5PM 的主要原因.下列关于 2.5PM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2.5PM 的尺寸与空气中氧分子的尺寸的数量级相当B . 2.5PM 在空气中的运动属于分子热运动C . 2.5PM 的运动轨迹只是由大量空气分子对 2.5PM 无规则碰撞的不平衡和气流的运动决定的D .倡导低碳生活,减少煤和石油等燃料的使用,能有效减小 2.5PM 在空气中的浓度E. 2.5PM 必然有内能▲填空题10.两个相同容器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温度相同的氢气和氧气,若忽略分子间的势能,则氢气分子的平均动能_______氧气分子的平均动能;氢气的内能_______氧气的内能;相同时间内,氢气分子对器壁单位面积的总冲量_____________氧气分子对器壁单位面积的总冲量(均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1.体积为4.8×10-3cm 3的一个油滴,滴在湖面上扩展为16cm 2的单分子油膜,则1mol 这种油的体积为________.12.甲分子固定在坐标原点O ,乙分子只在两分子间的作用力作用下,沿x 轴方向靠近甲分子,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E p 与两分子间距离x 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

当乙分子运动到P 点处时,乙分子所受的分子力____________(填“为零”或“最大”),乙分子从P 点向Q 点运动的过程,乙分子的加速度大小____________ (填“减小”“不变”或“增大”),加速度方向沿x 轴____________(填“正”或“负”)方向13.水的摩尔质量为M =18g/mol ,水的密度为ρ=1.0×103kg/m 3,阿伏伽德罗常数2316.010A N mol ⨯-= ,则一个水分子的质量为______ kg ,一瓶500ml 的纯净水所含水分子的个数为______.14.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 开始,经历过程①②③到达状态d 。

过程①中气体_____(选填“放出”或“吸收”)了热量。

在③状态变化过程中,lmol 该气体在c 状态时的体积为10L ,在d 状态时压强为c 状态时压强的23,求该气体在d 状态时每立方米所含分子数_____。

(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6.0×1023mol ﹣1,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15.已知金刚石的密度是33500kg /m .有一小块金刚石,体积为835.710m -⨯.这块金刚石含有________个碳原子.设想金刚石中碳原子是紧密地堆在一起的,试估算碳原子的直径为_______m .▲实验题16.在一次“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大小”实验中,有下列实验步骤:①往浅盆里倒入适量的水,待水面稳定后将适量的痱子粉均匀地撒在水面上;②用注射器将事先配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滴一滴在水面上,待油膜形状稳定;③将玻璃板平放在坐标纸上,计算出油膜的面积,从而估算出油酸分子直径的大小;④将6mL 的油酸溶于酒精中制成104mL 的油酸酒精溶液,用注射器将溶液一滴一滴的滴入量筒中,每滴入75滴,量筒内的溶液增加1mL ;⑤将玻璃板放在浅盘上,然后将油膜的形状用彩笔描绘在玻璃板上;(1)上述步骤中,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次实验中一滴油酸溶液中含有的油酸体积为___________mL 。

油酸膜边缘轮廓如图所示(已知图中正方形小方格的边长为1cm ),则可估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约为____________m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3)本实验中做了三点理想化假设:①将油酸分子视为球形;②将油膜看成单分子层;③___________。

做完实验后,发现所测的分子直径d 明显偏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

A .水面上痱子粉撒得太多,油膜没有充分展开B .将滴入的油酸酒精溶液体积作为油酸体积进行计算C.求每滴溶液体积时,1mL的溶液的滴数多计了10滴D.油酸酒精溶液久置,酒精挥发使溶液的浓度发生了变化▲计算题17.内燃机汽缸里的混合气体,在吸气冲程之末,温度为50℃,压强为1.0×105Pa,体积为0.93L.在压缩冲程中,把气体的体积压缩为0.155L时,气体的压强增大到1.2×106Pa.这时混合气体的温度升高到多少摄氏度?18.已知潜水员在岸上和海底吸入空气的密度分别为1.3 kg/m3和2.1 kg/m3,空气的摩尔质量为0.029 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N A=6.02×1023mol-1.若潜水员呼吸一次吸入2 L空气,求:(1)潜水员在海底比在岸上每呼吸一次多吸入空气的分子数(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2)在海底吸入的空气大约是岸上吸入的空气的压强的多少倍?(忽略温度的差异)19.晶须是由高纯度单晶生长而成的微纳米级的短纤维,是一种发展中的高强度材料,具有电、光、磁、介电、导电、超导电性质。

它是一些非常细、非常完整的丝状(截面为圆形)晶体。

现有一根铁晶,直径1.60μm D =,用0.0264N F =的力能将它拉断,将铁原子当作球形处理。

(铁的密度37.92g cm ρ-=⋅,铁的摩尔质量为355.5810kg/mol -⨯,2316.0210mol A N -=⨯)(1)求铁晶中铁原子的直径;(2)请估算拉断过程中最大的铁原子力f 。

20.如图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从状态A 变化到状态B ,再变化到状态C ,其状态变化过程的p-V 图象如图所示。

已知状态A 时的温度为27℃,则:①气体处于状态B 、C 时的温度分别是多少?②从状态A 到状态C 的过程中内能的变化是多少?33m -参考答案1.B2.A3.A4.ACD5.ABD6.ABE7.ACD8.AC9.CDE 10.等于 大于 大于11.638.510m -⨯12.为零 增大 正13.26310m kg -=⨯ 28210N =⨯ 14.吸收 253410m -⨯⋅个15.221.010⨯ 102.210-⨯16.④①②⑤③ 8×10-6 8×10-10油酸分子紧密排列无间隙 AB 17.373℃18.① 3×1022 ② 2113 (或1.6)19.(1)102.8210m -⨯;(2)108.2510N-⨯ 20.①T B =900K T C =300K ②0。

相关主题